[db:作者] 发表于 2025-9-30 20:36

十几万中国劳工赴法国挖煤,去了就回不来,遭25万法国女性疯抢

一战期间,十几万中国男人被骗到法国做苦力,本来是劳工,谁料竟被25万法国女性哄抢,这群劳工为何如此受欢迎?



事情得从一战的欧洲战场说起。当时法国被拖进战火,近200万年轻男人死在前线,国内干活的人手不够了。工厂停摆、煤矿没人挖,经济快撑不住了。

而当时中国是段祺瑞政府掌权,为了抱西方列强的大腿、换点政治上的支持,政府主动承接了“送劳工”的活儿,把目标对准了国内没饭吃的大批劳动力。

为了招人,段祺瑞政府和中介一起喊出了特别诱人的口号:“一天给五块大洋,干的是工厂里的轻活儿,管吃管住,干满三年就能坐船回来盖房子。”

可这全是又是哄又是逼的骗局:谁要是不想去,政府就拿家人的安危威胁,甚至随便安个“通匪”的罪名整人。

最后,十几万老百姓,有农民、失业工人,还有些年轻学生,要么被逼无奈,要么抱着能多挣点钱的盼头,踏上了去法国的路。

那趟赴法之旅堪称“鬼门关”。十几万劳工被塞进运牲口的货轮里,船舱又挤又闷,没有新鲜空气,也没有干净水,伤寒和饿肚子像影子一样跟着大家。

整整两个月的航行,不少人因为条件太差死了,等船到法国的时候,甲板上已经躺了几十具冰冷的尸体,活下来的人也瘦得不成样子。

可上了岸才发现,更大的骗局在等着他们。之前说的“工厂轻活儿” 根本是瞎扯,七八成劳工直接被拉去了地下煤矿,剩下的也被派去工厂干重活。

在煤矿里,每天得干12到14个小时,矿道又窄又危险,随时可能塌下来;住的是挤得要命的工棚,十几个人挤一张木板床;吃的是掺了沙子的黑面包和没什么味道的汤水。

就算这样,说好的“一天五块大洋”还被工头一层一层扣下来,最后剩的钱连吃饭都不够,天天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

更惨的是,后来中国对德国宣战,一些身强力壮的劳工被硬拉到了前线。他们要挖战壕、运弹药和药品,挖的战壕常常离德军阵地特别近,动不动就挨炮弹,还会被德军突然袭击。

他们手里没有武器,只能拿铁锹、镐头反抗,十个人里九个都死伤了。

比起法国,英国招的华工待遇更差:工资只有法国华工的五分之一,还明令不让华工进咖啡馆、酒吧,甚至连英国人的厕所都不能用。



法定节假日的时候,英国士兵还拿着枪逼华工干活,更过分的是,华工连名字都不让用,只能用编号称呼,稍微不听话可能就没命了。

当地报纸还跟着造谣,骂他们“又懒又坏”,让大家更歧视他们。

就在劳工们求生不得、回家无路的时候,法国政府突然出了个奇怪的政策:鼓励华工和当地女人结婚,结婚的人还能领土地、拿补助金。

这政策背后其实是一战留下的麻烦——战争让法国多了25万没结婚的女人,人口和劳动力都缺得厉害,滞留的十几万华工刚好能补上这个缺口。

当时法国报纸说得直白:“华工虽然穷点,但踏实肯干活,比伤残的士兵、有家室的男人靠谱多了。”

这政策成了不少劳工的救命稻草。最终有近5万华工选择留在法国,和当地女性组建家庭。他们靠着勤快慢慢站稳脚跟,聚居在一起形成了早期的唐人街。

而剩下的劳工,要么拼命攒钱回了国,要么永远倒在了法国的煤矿或战场上。

回头看这段历史,全是弱国的憋屈和普通人的挣扎。十几万劳工被骗去法国受苦,就是“弱国没话语权”最真实的样子;而那场被说成“疯抢”的跨国婚姻,不过是大家在绝境里找条活路的无奈选择。他们用血汗在国外换了条生路,也在欧洲留下了中国人打拼的痕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十几万中国劳工赴法国挖煤,去了就回不来,遭25万法国女性疯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