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线上的白骨!千年渔村里的神秘庙宇,找到了中国最后的鱼骨庙
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文I凯旋而归编辑I凯旋而归
前言在中国绵延万里的海岸线上,散落着一种特殊的庙宇——它们没有金碧辉煌的装饰,供奉的不是神像,而是森森白骨。
这些白骨来自搁浅的鲸豚,见证着千百年来中国人与海洋巨兽的神秘相遇,而我们历时三年的寻访,就是要在这些即将被岁月掩埋的遗迹中,找寻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三千年前的巨兽密码山东莱州吕庄遗址的考古现场,一块特殊的椎骨引起了专家的注意,经过鉴定,这是一块鲸椎骨,距今已有三四千年,无独有偶,河南安阳殷墟遗址也出土了类似的鲸骨,这些发现告诉我们一个惊人的事实:早在商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与鲸产生了交集。
但这些鲸骨从何而来?古人又是如何看待这些海洋巨兽的?岁月磨灭了太多痕迹,我们只能从零星的文献中寻找线索。
庄子在《逍遥游》中写道“北冥有鱼”,秦始皇本纪记载了制作连弩射杀巨鱼的故事,这些描述虽然充满了想象色彩,却很难确定主角就是鲸。
直到汉代,我们才在史书中找到了确凿的记载,《汉书》记载:“永始元年,北海出大鱼,长六丈,高一丈,四枚。”此后的历代典籍中,类似的记载层出不穷。
有趣的是,这些记载都异常详细地记录了鲸的尺寸和数量,在惜字如金的史书中,这种反常现象背后藏着什么?原来,在史官眼中,巨物出现常被视为“灾异”,是上天对人间的警示。
然而,沿海渔民对鲸的看法截然不同,在黄渤海地区,渔民把鲸当成幸运的标志,也正是这种敬畏之情,让搁浅的鲸在渔村掀起的不是恐慌,而是另一种我们意想不到的建筑奇观。
消失的建筑奇迹当一头巨鲸搁浅在海滩上,渔民们会做什么?答案可能超乎你的想象——他们会用鲸骨建造庙宇。
那些长达数米的下颌骨和肋骨成了天然的建材,粗壮的骨骼被竖立起来作为屋顶的梁架,再用茅草覆顶,一座简陋却坚固的房屋就此诞生,从辽宁到浙江,这样的建筑接连出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鱼骨庙。
浙江象山岳头村的咸水祠堂,是我们找到的最完整的遗存,走进祠堂,抬头就能看到那根巨大的鲸骨横梁,骨头上端正的楷书记载着它的来历:清朝乾隆二十年,一头鲸在附近海湾搁浅,村民们把两根下颌骨和几根肋骨拖了回来。
守护祠堂的老人告诉我们,台风海啸摧毁了村里许多建筑,唯独这座祠堂屹立不倒,他相信,这是鲸骨在庇佑着他们的家族。
时光无情,这些用坚韧骨骼搭建的建筑大多已经垮塌,山东日照的鱼骨庙只剩残垣断壁,威海的鱼骨拱门在道路拓宽时被拆除后不知所踪。
除了建庙,古人还有更多奇思妙想,明代海门县志记载,当地曾有一座用鲸下颌骨搭建的“鱼骨桥”,历经百年不朽,鲸的脊椎骨被制成香炉、凳子甚至澡盆,我们在探访中发现的一个脊椎骨香炉,凹槽里积满的厚厚香灰,诉说着它曾承载过多少虔诚的心愿。
奇怪的是,1916年威海建造老爷庙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新的鱼骨庙,是鲸类搁浅变少了,还是人们的观念发生了改变?答案或许藏在另一种看似与鲸无关的祭拜仪式中。
闽南渔村的意外发现在福建沿海,我们发现了一种特殊的庙宇,当地人称之为“阴庙”,原本是供奉海难罹难者的场所,但走进去一看,堆积的骨骼明显不是人骨。
这块颅骨尺寸偏小,吻部粗短,旁边的颈椎愈合不完全——这是一头东亚江豚的遗骨,那两具巨大的上颌骨,颅顶平滑无凹陷,属于须鲸,更多零碎的骨骼虽难以辨认,但形态都指向同一个事实:这里供奉的是鲸豚。
转变的原因不难理解,随着航海技术进步,海难大幅减少,而拖网渔业的发展,让渔民频繁打捞到海底的鲸豚骨骼,秉承着朴素的生命观,渔民们把这些动物遗骸也纳入了祭拜范围,称它们为“海兄弟”。
当地人说,如果骨骼太多,他们会在中元节集中火化,即便如此,有些庙还是不得不扩建来安置新的骨骼。
从祭奠走向守护2000年,海南海口北港岛,一头布氏鲸搁浅在沙滩上,村民们闻讯赶来,经过80多个小时的努力,终于把它送回大海,可几天后,这头鲸再次搁浅并死亡。
村民们为它建了一座十几米长的坟墓,取名“东海三公主”,20多年过去了,墓前的香火依然不断,这个故事虽然令人伤感,却让人突然明白了鱼骨庙存在的意义。
结语鱼骨庙里供奉的,从来不是死亡的遗骸,而是澎湃生命曾经存在过的证据。
在海口西北的北部湾,我们终于与活着的巨兽相遇,当一头十几米长的布氏鲸从海面悠然浮现,在转身的刹那与我们对视,那种来自生命力的震撼让人手足无措。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