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9-30 20:36

三河市历史人物—王穆如和穆如学校

王春良
王穆如(1889年—1946年),名槐清,宝坻县刘家台人,三河一中的前身—穆如学校创始人。
王穆如出身于官宦书香世家,少年聪颖,十三岁考中清朝最后一期秀才,可说是神童秀才。废科举后,王穆如曾到通县洋学堂(通县师范前身)就读一年,随即从事教学,后考中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学习一年,因生活拮据,便告辍学。京师大学堂肄业后,王穆如带着家眷来到武清县河西务完全小学,当了第一任小学校长。北伐消息传来,王穆如远离妻子,参加了冯玉祥领导的革命军西北军,随军漂泊,与家庭失去联系。

北伐战争失败后,王穆如回到了蓟县,在师范学校任教导处主任。中日长城战役后,王穆如失去职业。西北军某部在蓟县驻防的保安队缺少文书,王穆如应招,充当了军营的抄写文书。1934年保安队调三河驻防,王穆如随同来到三河。1935年,保安队调防陕西,大队长几次劝说他随同前往,但均被王穆如拒绝。他看准了三河,相信自己能在三河立下脚跟,在三河创办私人学校能够获得成功。

1935年的三河,县内还没有一所中学。面对教育上的这种落后状态,王穆如决心以自己的努力来填补这个空白。这一年,三河县教育局开办了“三河县小学教师暑假训练班”,王穆如找到教育局毛遂自荐,被有偿聘用为教员。借讲课的机会,他向大家宣布说:我要成立一所函授学校,暑假过后,凡愿意参加者每月都寄给教材。暑假一过,小学教师们都参加了他的函授学校,小学教师函授学校的成立,为下一步创办面授学校打下了基础。



之后,王穆如私人办学的请示获得了河北省政府教育厅批准,函授与补习并举,学校命名为“三河县中等穆如函授补习学校”。这在办学道路上往前迈进了一大步,他可以名正言顺地操办他的学校了。王穆如找了两位地方士绅吴树嘉、王俊升,得到了他们的积极支持,成立学校董事会。学校开始只有五个学生,校舍就在城内甘石桥上边租的老舒家的两间厢房。补习学校授课以算术、国文两门为主,逐步设置了中学所需的历史、地理、生理及音乐、美术等课程。因为学校所授的是中学课程,所以穆如学校也叫穆如中学。补习学校的校长、教师及行政管理统由王穆如一人担任。王穆如的夫人管后勤,负责管理和照顾学生的生活。第二年,补习学校学生发展到十几个人。原来的校舍矮小而狭窄,不够用,就搬到南门里的蔡家大院。

穆如中学的学生进步很快,不到两年,王穆如曾两次送学生去投考通县师范(京东各县的最高学府),结果,考初中的、考师范的,全部考中,消息不胫而走,学校名声大振,享誉京东八县。来校就学的学生大增,蓟县、宝低、平谷等县的青少年也慕名而来,学生一下增加数十人。为此,学校搬到原一中校址(现为实验中学)。
这里原是北关贺家一处当铺,院内房屋破旧,杂草丛生,一片破败景象。王穆如亲自带领学生锄杂草,修教室,建球场,开菜园,栽花种树,不到二年,校园面貌焕然一新,环境幽美,当时有所谓“校园八景”。之后,学校扩大为教室三个,教师六名,学生达百余人。

1943年,三河县政府教育科在西关药王庙建立了公立“三河县初中”,但时间不长就告解散。于1944年下半年,县立初中与穆如学校合并,改为“三河县立中学”,王穆如接受了政府决定,交出了自已苦心经营的学校。私立穆如学校走完十年艰辛的历程,汇入了正规学校的行列。王穆如被委任为三河县立中学校长。1945年,中国共产党十四专署与王穆如联系,要求把学校与建国学院合并,王穆如欣然接受。这一年11月,“三河县立中学”迁至玉田县,完成校院合并。现三河一中正是在当年穆如中学基础上经“平三联师”发展起来的。

王穆如有一套科学严谨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方法指导下,学生的学习在较短的时间内就会有较大的进步和提高。第一批送通县考生六人,在穆如学校只学习二年,全部考中。有的农村学生才到穆如学校时,连什么叫“作文”都不知道,学习一年后,便能给家里写信,能写出较通顺的文章。
王穆如十分重视基础教学。学生中学历和文化程度各不相同,王穆如要编写多种不同的教材,以适应学生这种参差不齐的状况。王穆如极力反对把学生教成书呆子。他经常提醒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结果是读书死;只有活读书,读活书,才能读书活。王穆如推崇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对学生一视同仁。对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免收学杂费。

王穆如始终以育人为本,通过各种场合向学生灌输做人的道理,“德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他把做人之道概括为四个字:诚、慎、勤、俭。这些做人之道至今在那些老校友心中铭记。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三河,在学校强制推行奴化教育,王穆如以儒学为武器,予以抵制,借讲课向学生介绍和讲解王安石、辛弃疾、陆游等历史人物的优秀爱国主义诗文,向学生宣扬历史英雄人物岳飞、文天祥等的英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教育。王穆如希望他讲的那些有骨气、有正气、具有爱国主义和民族大义的历史人物的形象和事迹,最终转化为学生的精神、灵魂和行为准则,在他们一生的实践中能起到久远的指导作用。
1946年11月,国民党军队占领了三河县城,王穆如随我地方部队撤退,途中亡故,被安葬在县城北关的一块墓地。王穆如一生困顿漂泊,坎坎坷坷,在冷眼、刁难和排挤中,艰难办学,呕心沥血。受王穆如心血的浇灌,穆如学校的学生,桃李满天下,遍布在祖国各条战线上。他们中有沈阳工业大学教授赵泽五、人民日报高级记者王政、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王穆如四女儿王敬……他们中有人民教师、学校校长、研究员、企业家、金融家、书法家、工程师以及人民解放军高级指挥员等。




在穆如中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三河一中,历经几十多年的风雨沧桑,如今在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学校管理、队伍建设以及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提高,已成为在省内外颇有影响的省级示范性高级中学。
(图片来源于网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河市历史人物—王穆如和穆如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