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如果不撤军,以他的能力到底能扛日本多久?
1931年9月18日那天晚上,日本关东军在沈阳柳条湖搞了个小爆炸,借口说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就这么开始了九一八事变。这事儿一出,张学良作为东北军的头头,下令部队不抵抗,东北三省就这么眼睁睁地丢了。很多人到现在还纠结,要是张学良当时咬牙顶住,以东北军的家底,能扛日本多久?
张学良1901年出生在辽宁海城,家里是奉系军阀的张作霖当家。他从小就泡在军营里,1919年进奉天陆军讲武堂学军事,毕业后一步步往上爬。1920年代,他跟着老爸打仗,积累了不少经验。1928年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后,他接手东北军,那时候部队有二十多万,很快就扩到四十万。他还搞了东北易帜,归顺南京政府,当上东北边防司令长官。1930年中原大战,他帮蒋介石打赢了阎锡山和冯玉祥,东北军装备也上去了,有火炮、机枪、坦克和飞机。
1931年他去北平治病,东北防务有点松懈,日本那边关东军就钻空子了。张学良这辈子,年轻时风光,但九一八后就栽了跟头,后来西安事变又把自己搭进去,软禁了大半辈子,到2001年在美国过世,活到100岁。
而九一八前,东北军是当时中国最牛的部队之一,总兵力四十万正规军,分布在东三省各处。沈阳北大营就有七千多人,装备齐全:大中型火炮六百多门,迫击炮两千多门,轻重机枪两千五百挺,步枪几十万支,还有十五辆雷诺坦克和三百多架飞机。这些东西不少是从国外买的,沈阳兵工厂自己也能造弹药。东北军训练还行,组织结构严整,有步兵旅、骑兵旅、炮兵团,关键防区布得密。
相比之下,日本关东军就弱多了,总兵力一万一千人,分散在铁路沿线,沈阳进攻时只动用了六百人左右的铁道守备队。他们的装备是精良,九二式步枪、歪把子机枪,但人数少,火炮和重武器远不如东北军。关东军靠的是速战速决,策划者石原莞尔想一夜拿下沈阳,然后蚕食整个东北。
从数据上看,东北军兵力是关东军的四十倍,火炮是他们的几十倍,飞机更是碾压。关东军后期靠收缴东北军的装备才扩充,短短几个月就得了两千五百挺机枪、三千门火炮和三百架飞机。要是没有不抵抗,这些东西哪轮得到日本人捡现成?东北军要是顶住,锦州、长春的援军几天就能赶到,步兵旅、骑兵就能包抄日军侧翼。空军轰炸铁路,坦克堵路口,关东军那点人根本顶不住。
那如果张学良真不下撤退令,东北军能扛多久?短期看,第一周绝对没问题。9月18日夜,日军炮击北大营,东北军守兵能马上反击,机枪扫射、炮火覆盖,日军那六百人估计得死伤过半。沈阳城墙厚,路障一拉,坦克一摆,日军推进就卡壳。关东军没重装备,士兵训练虽好,但人数少,补给靠铁路,一炸就断。东北军骑兵冲锋,步兵固守,几天内就能把日军赶出沈阳外围。资料里说,关东军当时弹药只够打几天,东京犹豫不决,不会马上派大部队。
中期,一个月左右,战局更吃力,但东北军还能稳住。关东军从朝鲜调援军,得走海路,船一卸货,东北军空军就能炸港口。锦州守军十七万,火炮密集,坦克集群推进,日军想绕道都难。东北军内部虽有派系,王以哲的第七旅、缪澂流的空军都能协同。石原莞尔的计划是速胜,拖一个月,他们后勤就崩,士兵疲惫,士气低。
长期,半年到一年,取决于外部因素。张学良要是调动全军,华北部队也能入关增援,蒋介石虽不乐意,但舆论压力大,也得表态。关东军孤立,东京政府怕国际制裁,不会全押。东北资源丰富,兵工厂日夜赶工,补给稳。日军后期靠掠夺东北金银、矿产才撑腰,要是打不进,这些就没了。资料显示,日本原本计划三个月拿下东北,但那是赌不抵抗。要是真打,日本得增兵十万以上,花几年时间,经济也扛不住。
当然,这假设不是白日梦,得看张学良的指挥能力。他年轻时打仗行,中原大战指挥炮兵阵地,东北军扩充时也下功夫。但他顾虑多,蒋介石电报催不抵抗,日本那边他还想外交解决。部队派系复杂,军官忠诚度高,但执行力得看情况。要是统一部署,东北军潜力大,能把关东军耗死。反过来,日军狡猾,关东军长官本庄繁野心大,石原莞尔战略眼光毒,要是东北军内讧,他们就钻空子。但总体上,东北军扛半年以上没问题,甚至逆转。
实际历史上,张学良选择了不抵抗,沈阳19日就丢了,东北军撤到关内,丢了大量装备和地盘。关东军兵不血刃,三个月占了东三省,1932年扶溥仪上台,建伪满洲国。东北沦陷,日本资源到手,军工暴涨,为后来侵华铺路。张学良入关后,1933年辞职出国,1935年回西北当剿匪副总司令。1936年西安事变,他和杨虎城扣蒋介石,逼抗日统一,结果自己被软禁。晚年自由了,但一辈子没回大陆。
这个不抵抗的决定,影响深远。东北丢了,中国抗日拖后腿,日本胆子更大,1937年全面侵华。要是顶住,东北军保存实力,早点抗日,战局可能不一样。但历史没如果,张学良的退让,既有无奈,也有失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