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为什么会答应“联手抗曹”?难道不怕灭曹后刘备翻脸不认人?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那会儿,孙权为什么铁了心要和刘备这个当时差不多是光杆司令的人联手,一起去硬扛实力强大的曹操。他难道就不怕费老大劲把曹操打趴下之后,刘备立马翻脸,调转枪头来对付自己吗?当时孙权自个儿的小日子过得怎么样?说实在的,当时的孙权,可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安稳。
他继承了他爹孙坚和他哥孙策打下来的江东基业,也就是长江以南的那一片地方,大概就是今天的江苏、浙江、安徽这一带,当时叫江东六郡。
地盘听着是不小,但问题一大堆。
当时,他家里不太平。山里老有原住民山越人闹事,动不动就造反,搞得他不得不老是分出兵去镇压,这就好比家里后院老是着火,你得时刻提着个水桶守着,烦都烦死了。
这严重牵扯了他的精力和兵力。
而且,他手底下的那帮文臣武将,也不是铁板一块。曹操大军压境的消息传来,内部立刻就炸了锅,吵成了一团。
以老臣张昭为首的一大批人,觉得曹操根本不可能打赢,人家号称八十万大军(虽然肯定有水分),浩浩荡荡顺长江东下,咱们这点家当怎么跟人拼?不如早点投降,还能保全富贵,甚至混个一官半职。
你想想,孙权当时才二十六七岁,一个年轻人,面对一帮看着他长大的老臣们几乎一边倒的投降论调,他心里的压力得有多大?他的领导权威受到了直接的挑战。
当时的孙权,外有强敌曹操的泰山压顶,内有投降派的聒噪和山越的捣乱,他的那把领导者的椅子,坐得可是有点烫屁股,晃晃悠悠的。
刘备来了,是包袱还是救命稻草?就在孙权左右为难,心里头七上八下,甚至可能也闪过投降念头的时候,北边逃难来了一个人,谁呀?就是刘备。
当时的刘备,那叫一个惨字了得。
本来在荆州刘表那儿寄人篱下,好不容易攒了点人马,结果刘表一死,他儿子刘琮屁都没放一个,直接就投降曹操了。刘备完全蒙在鼓里,等知道消息时,曹操大军已经快到眼前了。
没办法,只能撒丫子跑,一路上拖家带口,带着老百姓,一天才走十几里地,结果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的精锐骑兵一顿猛捶,差点全军覆没。
最后跑到樊口的时候,身边没多少兵了,可以说是一败涂地,狼狈不堪。
按常理看,这样一个打了大败仗、几乎一无所有的流浪军阀,完全就是个大包袱啊,谁沾上谁倒霉。
你孙权接纳他,不就明摆着告诉曹操,你要跟我死磕到底吗?这不是引火烧身吗?所以当时东吴的投降派,肯定是极力反对和刘备扯上关系的。
但是,孙权身边有明白人。谁呢?一个是鲁肃,一个是周瑜。鲁肃很有远见,他早就看出来曹操是大家共同的敌人,所以他提前就跑去荆州找刘备,就是想促成孙刘两家联手。
他把刘备接到江东以后,就拼命给孙权做思想工作。
他跟孙权分析,说刘备别看现在惨,但这个人不简单,他是汉室宗亲,招牌很亮,而且有关羽、张飞这样的万人敌猛将跟着他,号召力还在。
咱们帮他,不是在接收一个包袱,而是在下一盘大棋。
另一边,周瑜也从外地紧急赶回来,给孙权吃了一颗定心丸。他仔细分析了曹操的弱点,说曹操后方并不稳,他的北方士兵跑来南方,水土不服,而且他们不习惯坐船,水战不行,虽然人多,但并不可怕。
这两个核心人物的力挺,让孙权终于下定了决心。
联手是权宜之计,但更是唯一活路孙权下定决心和刘备结盟,可不是因为他是个傻白甜,或者多么信任刘备的人品。
这笔账他算得门儿清。在当时那个情况下,联手抗曹对他来说,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是唯一有可能活下去的路。为什么这么说?咱们站在孙权的角度想想。
如果他听了张昭他们的话,投降曹操,会是什么下场?最好的结果,可能就是被调到朝廷做个官,看起来地位不低,但手里的兵权、地盘肯定全部上交,孙家两代人在江东辛辛苦苦打下的基业,瞬间就改姓曹了。
以曹操的性格,能完全放心他这样一个在地方上有巨大影响力的小霸王吗?说不定哪天找个由头就把他给收拾了,这种例子在历史上太多了。所以投降的路,风险极大,几乎是自废武功,任人宰割。
那单独对抗曹操呢?这就是死路一条了。孙权虽然有自己的优势,比如强大的水军和长江天险 但整体实力和曹操差距太大,正面硬刚,胜算极低。
一旦战败,那就是灭顶之灾,比投降还惨。而和刘备联手,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他立刻多了一个经验丰富的盟友,虽然刘备兵少,但关羽、张飞、诸葛亮都是顶尖人才,能极大增强对抗曹操的力量。
再说,刘备在荆州地区还有点残存的影响力,可以帮他争取人心。第三,也是最关键的,这让孙权从独自承受曹操的全部压力,变成了有人帮他分担火力。
这就好比一头猛虎扑过来,你一个人肯定被咬死,但如果旁边还有一个人拿着棍子跟你一起打,生存的机会就大得多。
孙权很清楚,眼前的、最大的、能要他命的威胁是曹操,而不是那个还在喘气、需要靠自己庇护才能生存的刘备。
先解决要命的,再防范可能捣乱的,这是任何一个合格的政治家都会做的选择。
所以,他不是不怕刘备以后翻脸,而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先把曹操这个燃眉之急对付过去再说。
以后的麻烦,以后再想办法,如果眼前这一关都过不去,那根本就没有“以后”了。
孙权手里一直捏着刹车既然决定了要联手,孙权也不是完全就把宝全押在刘备的“诚信”上。他和他的人,从一开始就留了后手,做了长远布局,随时防备着刘备坐大。
这心思,主要体现在对荆州这块地的处理上。
荆州这地方,是兵家必争之地,正好夹在曹操、孙权和刘备(如果他有地盘的话)中间,谁占了都能威胁另外两家。
赤壁之战,是孙权和刘备联手打赢的,但仗主要是东吴的周瑜带着兵打的,刘备更多是配合。
打完之后,怎么分战利品就成了问题。
孙权集团的核心想法是,仗是我出的主力,荆州理所应当归我。当时周瑜确实占领了荆州长江以南的部分重要地盘,比如南郡的江陵。
但问题是,曹操还占着北边的襄阳,势力还在。
而刘备呢,趁周瑜和曹军对峙的时候,自己悄悄派兵去抢占了长江以南的零陵、桂阳、武陵、长沙这四个郡(这叫“荆南四郡”)。这下就尴尬了。
刘备觉得自己好不容易有块立足之地,肯定不想吐出来。
而孙权觉得你小子趁我不注意偷摸发育,太不地道。所以后来就有了著名的“借荆州”公案。
其实是刘备觉得自己地盘小,向孙权请求,把周瑜占着的南郡江陵一带“借”给他,方便他北上对抗曹操。孙权在鲁肃的建议下,居然同意了!很多人觉得这是孙权的一大失策,养虎为患。
但其实,这很可能也是孙权的一种策略。
他当时面临北边曹操的压力,需要刘备在前面顶着。把江陵“借”给刘备,相当于把对抗曹操的最前线外包给了刘备,自己则可以腾出手来巩固后方,解决山越问题,甚至向东发展。
而且,“借”这个名分非常关键,孙权始终拥有对荆州的主权宣称,以后随时有理由要回来。
这就像房东把房子租给房客,房客住得再久,房东手里还捏着房本呢。
果然,后来当刘备实力暴增,拿下益州(四川),真正成为一方霸主,对东吴的威胁越来越大的时候,孙权就立刻翻脸,三番五次派人去索要荆州。
刘备当然不肯给,于是孙权就直接派兵武力夺取,先后拿下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最后更是趁关羽北伐曹操、后方空虚时,派吕蒙偷袭,彻底夺回了荆州,还杀了关羽。
因此可以看出,孙权对刘备的警惕和防备从来就没放松过。
联手是为了活下去;防备,是为了活得更好。
他手里一直捏着刹车,一旦发现刘备这个盟友快要变成比曹操还危险的敌人时,他就会毫不犹豫地踩下去,甚至不惜背弃盟约,下手又狠又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