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庆:诸城台下巷的前世今生
苏轼调任密州知州第二年,修复了城后的一座土台,他的在济南为官的弟弟苏辙为这座高台起名叫“超然台”。平日他和朋友一起登台畅谈,从台上南眺马耳、常山,北望潍水。
苏轼一生落魄,壮志难酬。在风清月明的夜晚,苏轼和朋友们在超然台上对月放歌,借着台下巷的点点灯火,举杯邀明月,把酒问青天!
台下巷,原叫台下街,是超然台往南走的小胡同。这条宽不足十米,长约200米的小巷,东与诸城市府相邻。在漫长的岁月里,无论政权如何更迭,市府所在地都是诸城的行政中心,这里是千年不变的衙门口!巷南东西大街是人民东路,周边居民属城关二居委。
超然台是古密州著名古迹,1948年毁于战火。原巷南出口左侧有座大牌坊,五八年拆除。老城墙、超然台亦荡然无存。现在的超然台是2017年市政府在原超然台旧址东北百米处重建的,占地20余亩,台高10.74米,宽28米,长160米。建筑面积7000余平方米。
超然台前广场立苏轼汉白玉石像,广场前路南,超然台原址附近,建仰苏堂,立仰苏石。仰苏堂内部陈列的诗词、刻石、字画,体现了苏轼在密州时的话动、传说等。通过实物,图片、声像等高科技手段,全面展示了苏轼在密州创立的超然文化的丰富内涵,为诸城人民继承,发扬超然文化保存了丰富的人文资料。
现在的超然台,己成了诸城著名的旅游景点,免费向游人开放,是人们唱歌、跳舞、吟诗、作画、行拳、弹琴等娱乐场所。到处呈现诸城人民歌舞升平的大好形势。
解放前,台下巷除了贫民,还有几户地主。解放后,大部分住户都很贫穷。人们靠从一些年代久远的老墙下刮带碱的土,回家淋硝盘卖。还有的收大粪,掺和草木灰做成大粪干出卖。在贫穷的年代里,台下巷的居民靠这些小作坊做小本生意为生。
五八年后,城后大片土地划为菜园。主要种大白菜、萝卜、韭菜、黄瓜、茄子、豆角、胡萝卜、方瓜、扁豆、大葱、大蒜等。台下巷居民大部分种菜园为生。
六〇年后,成立付业大队,办各种小加工厂,加工面粉,食品等。小饭馆、小作坊、澡堂、旅馆、铁工、木工等各种就业项目遍地开花,台下巷的居民都根据自身条件,加入其中。
八〇年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土地被占用,台下巷周边现代商业区崛起;在拔地而起的高层住宅衬托下,台下巷的古旧平房显得寒酸衰败——穿越千年的历史遗迹面临与现代文明的碰撞,台下巷何去何从,摆在了现代人的面前。
2020年诸城市评为全国文明城市后,已持续多年的旧城改造又掀高潮,台下巷于2020年6月开始动迁。原先只能走单行车的巷道,规划为宽阔的四车道“台下文化街”。街东划归市政府大院,街西盖高层居民区。
低矮残破的台下巷将成为高楼林立的现代居民小区。东临市府,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这里是名副其实的黄金地带。周边浓浓的超然文化与繁华似锦的配套商业区,将为古密州腾飞做出贡献。
苏轼在知密州期间(公元1074年一一公元1076年)创作了200多首诗词,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己成为千古绝唱。诗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和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的情怀。
苏轼在密州时间不长,但政绩卓绝,勤政爱民廉洁自律,才华横溢,风流倜傥,在历史的长河里,是一座丰碑。
苏轼以后,元朝始在超然台上建苏公祠,纪念这位大诗人,香火不断。后历代官员,文人骚客慕名而来,拜谒苏公,留下了很多刻石,诗文,丰富了超然文化。历任知州,知县,登高会友,举杯吟诗作赋。超然台成为古密州著名文化遗迹。往返超然台,台下千年小巷,见证了古密州的兴衰和变迁,在祖国日益强盛的今天,古老的台下巷获得新的历史定位,台下文化街周边商铺和住宅,成了人们抢购的风水宝地。正是:
苏轼知密州,勤政又清廉。
留下诗词赋,后世颂超然。
遗迹存千古,诗书代代传。
台下起风云,老巷换新颜。
来源|回望关山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宣传资料作为要约邀请。所有意向图片,仅作示意参考。部分图片及文字信息均来自网络,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非原创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侵犯到您的权益,或无意中侵犯了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及时通知我们予以删除。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