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虽然年轻,但是抓权也是一把好手。
顺治皇帝在多尔衮死后进行的集权行动,是一场精心策划,步步为营的政治清算和权力重组,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分为几个关键阶段,手段包括多个方面。顺治画像
闪电清算,扭转权力格局(多尔衮死后最初两个月)
顺治七年十二月九日,多尔衮在喀喇城去世,消息传到北京,清廷表面哀悼,但以顺治和其母孝庄太后为核心的政治力量立刻行动。
顺治先是下诏追尊多尔衮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以麻痹多尔衮的党羽,避免其狗急跳墙。
同时,他迅速调整了权力核心,最关键的一步是让济尔哈朗重返政治舞台。
济尔哈朗是郑亲王,努尔哈赤的侄子,早年与多尔衮同为辅政王,但后被多尔衮排挤,顺治任命他为信义辅政叔王,与巽亲王满达海,端重亲王博洛,敬谨亲王尼堪共同处理政务。
这个新的领导班底基本由对多尔衮不满的宗室组成,确保了最高决策权从多尔衮集团手中平稳过渡。
顺治下令将多尔衮生前直接统辖的正白旗和镶白旗收归皇帝直接掌管,这就是清朝历史上至关重要的 上三旗制度(镶黄、正黄、正白)的最终确立。
这一举措意义巨大,皇帝直接控制的上三旗成为清朝最核心的军事力量,无论在京城护卫还是对外征战中都占据绝对优势,从根本上削弱了其他亲王贝勒的军事基础。
多尔衮剧照
全面清算,摧毁多尔衮政治遗产
在初步稳定局势掌控军权后,顺治开始了对多尔衮及其党羽的全面政治清算。
顺治八年二月,在济尔哈朗等人的策划下,多尔衮的旧部苏克萨哈等人率先倒戈,揭发多尔衮谋逆的种种罪状。
顺治颁布诏书,列举多尔衮多项大罪,包括:
僭越: 私制龙袍、私藏御用珠宝,有篡位之心。
迫害宗室: 排挤、迫害豪格(顺治的哥哥,后被幽禁致死)等皇族成员。
独断专行: 一切政务,概称诏旨,完全架空了皇帝。
甚至指控多尔衮企图强占朝鲜送来的妃子。
据此,顺治下诏剥夺多尔衮一切封典,撤出庙享,并掘墓戮尸,这种极其严厉的惩罚,不仅是为了泄愤,更是为了从法理和道德上彻底否定多尔衮,宣告其执政时期的非法,从而为自己亲政的合法性铺平道路。
顺治对多尔衮的核心党羽进行了无情打击,其主要亲信如何洛会、刚林,祁充格等被处死或革职。
同时,他大力提拔和重用在多尔衮时期受到压制的两股势力:
一是被多尔衮压制的皇族: 如济尔哈朗、硕塞,让他们进入议政王大臣会议,分享权力,以平衡宗室力量。
二是汉官集团: 尤其重视洪承畴、范文程、冯铨等汉臣,这些人熟悉中原典章制度,可以帮助他建立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官僚体系,用以对抗满洲贵族的传统议政权力。
制度性集权,巩固皇权
清算只是手段,建立稳固的皇权才是目的,顺治在清除障碍后,进行了一系列制度性建设。
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由满洲亲王、贝勒、大臣组成)权力极大,可以决定军国大事,甚至制约皇权。
顺治通过提高内阁和六部的地位,将决策权逐渐收归到由皇帝直接控制的官僚机构手中,削弱了满洲贵族集体议政的影响力。
仿照明朝制度,加强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相当于内阁)的职能,使其成为皇帝处理政务的核心参谋和执行机构,他大量任用汉官进入内院,利用他们的行政经验来管理国家,同时也使这些汉官成为依附于皇权的力量。
顺治亲政后,非常重视吏治,他要求都察院(监察机构)严格履行职责,打击贪腐,确保政令畅通,这既是为了稳定统治,也是为了建立一个直接对皇帝负责的高效行政系统。
顺治本人深受汉文化影响,尊崇儒家学说,提倡忠君思想,将皇权与儒家伦理结合,从意识形态上论证皇帝至高无上地位的合法性,他亲自祭孔,举办经筵,向天下表明自己是一位遵循儒家道统的君主,这与多尔衮时期相对重武轻文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顺治画像
总结:顺治集权成功的关键因素
1. 时机精准: 充分利用了多尔衮突然死亡造成的权力真空,以及满洲贵族内部对多尔衮长期专权的不满情绪。
2. 策略高明: 采取了先扬后抑的策略,先稳定局面,再步步紧逼,清算彻底。
3. 抓住核心: 首要目标是掌控军权(上三旗),这是一切政治行动的基础。
4. 善于用人: 巧妙利用济尔哈朗等宗室元老来平衡局面,同时大力扶植汉官集团作为自己的统治基础,构建了新的权力联盟。
5. 制度建设: 不满足于个人权威的建立,而是通过制度改革(如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加强内阁)来从制度上巩固皇权。
通过这一系列组合拳,年仅十几岁的顺治皇帝成功地从权倾朝野的多尔衮集团手中夺回了最高权力,为后来的康乾盛世奠定了坚实的皇权专制基础,这个过程充分展现了清初政治斗争的残酷与复杂,也显示了顺治本人不凡的政治手腕和决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