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笠手下谁最能干?军统三剑客各有千秋,最后一位活了一百多岁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上方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支持 一提起戴笠和他手中的那支军统队伍,总让人想起一群在刀尖上讨生活的人。抗日战争那些年,军统特务像把悬在日伪头顶的冷刀,寒光闪闪,让敌人夜里都睡不安稳。戴笠手下能人不少,可偏偏有三个人,凭着一身过人的本事和血里火里闯出来的功劳,成为戴笠手中最得力干将。他们是陈恭澍、沈醉、王天木,后来人也叫他们“军统三剑客”。行动之王在军统内部,一提“陈恭澍”,大家就知道这是要动真格的了。戴笠最信他,甚至有人叫他“军统第一杀手”,他那手行动的本事,是在抗战的炮火里磨出来的真功夫。
1938年的北平,伪“临时政府”的王克敏正得意洋洋。陈恭澍带着人摸了过去,枪响的时候,王克敏命大,就擦破点皮,可他身边的日本顾问山本荣治当场就没了气。
这一枪响,华北的伪军汉奸吓得好几天不敢出门,他们总算明白,这世上还有人盯着他们,敢动真格的。
转年到了河内,汪精卫那点投敌的心思藏不住了。陈恭澍带着精锐小组早早就潜了进去。那场狙杀虽没真把汪精卫打死,可那股子天罗地网般的部署,还有近乎疯狂的突袭,像平地炸了个响雷,把那些想跟着汪精卫走的人吓得打了退堂鼓,硬生生拖慢了汪伪集团搭台子的脚步。
陈恭澍最会装,路边的小贩、茶馆的茶客,他都能演得像模像样,把暗杀这桩见不得光的事,做得比戏文还惊险。
可老话总说,刚猛的东西最容易折断。这位在刀尖上走了半辈子的“行动之王”,没被敌人打垮,却在抗战结束后慢慢冷了下来。当年那些拿命换来的功劳,最后都散在了异乡的漂泊里。
晚年的冷清,跟当年的风光一比,像幅褪色的画,透着股英雄末路的苍凉。那些藏在暗处的功臣,好像总逃不过被时代忘在角落的命,陈恭澍也没例外。
大总管沈醉要是说陈恭澍是柄直刺要害的快剑,那沈醉在军统这台大机器里,更像颗嵌在核心的齿轮。
沈醉十八岁就进了复兴社特务处,凭着机灵和一股子死忠,让戴笠把他当自家人看。年纪轻轻就管着要害部门,从总务处少将处长步步高升,每一步都踩得稳稳的,没出过错。
沈醉最厉害的,是他那套运筹帷幄的本事。敌人眼皮子底下怎么搭情报网,怎么调派人手、传消息、安插自己人,他门儿清。他的心思细得像筛子,办起事来滴水不漏。
让人没想到的是,沈醉不是那种只会打打杀杀的冷面人。他读过些书,眼睛毒,能从一团乱麻的人际关系里看出门道,精准地捏住对方的软肋。就凭这点,他在波谲云诡的谍海里总能找到条活路。
更让人唏嘘的是,沈醉成了军统高层里少有的能平平安安活到最后的人。新中国成立后,他跟着改造,后来竟成了全国政协委员,在新日子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从当年手里握着生杀大权的特务头头,到后来的政协委员,这弯转得比戏文还曲折,在军统里简直是个“奇迹”。
这份难得的安稳,背后藏着多少咬牙适应的日子,多少翻来覆去的心思,谁也说不准。可这抹暖色调,偏偏衬得其他同袍的结局更显凄凉。
争议人物王天木当陈恭澍在明处挥刀,沈醉在暗处结网时,王天木的角色要复杂得多。他是军统刚起步时的核心人物,带着一股子拓荒的智慧,可他这辈子的路,却比另外两人更像团解不开的谜。
作为特务处初创时的老人,王天木的位置一度只在戴笠之下,华北的情报网几乎是他一手搭起来的。
他太懂特务这行的门道了,擅长放长线、钓大鱼,脑子活,组织能力又强。在北平、天津那些地方,他一点点铺摊子,硬是搭起一张深不见底的地下情报网,为军统后来在华北的活动打下了根基。
抗战刚开始那阵子,他带的人特别活跃,杀汉奸、截情报,功劳一摞摞的,是北方军统撑场面的人物。
可到了1939年,老天爷跟他开了个残忍的玩笑。他在上海被日本宪兵队抓了,紧接着发生的事,让所有人都傻了眼——他居然被放了,转头就钻进了汪伪那个臭名昭著的“76号”,成了里头的核心人物。
这突如其来的倒戈,像一把刀直插进军统华东、华北地下组织的心脏。多少忠心的特工被抓、被杀,队伍元气大伤,好一阵子缓不过来。
关于他叛变的原因,到现在还是本糊涂账。有人骂他贪生怕死,挨不住打、受不住诱惑,背叛了兄弟和誓言;也有人猜,这会不会是戴笠安排的“苦肉计”,让他假意投敌,好往汪伪核心里钻。
更邪乎的是,抗战快结束时,又有风声说他跟重庆那边悄悄接上了头。真相到底是什么,恐怕早沉在时间的水里了。
可不管怎么说,叛变前他那身本事,叛变后给昔日兄弟带来的灾难,都从两头证明了:像他这种顶尖特务,确实能量大得吓人。
不过王天风最终去往了台湾,活到了一百多岁,可以说特务中是最长寿的一个了。
戴笠能把军统这张情报网织得又大又狠,正是有这“三剑客”的功劳,陈恭澍的雷霆手段,沈醉的缜密布局,王天木的拓荒智慧。他们是戴笠手里最利的刀,但是三人最终命途各异,令人唏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