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 10:09

高阳城高阳里与阳拜村


文/拜啸霖
(一)
高阳城,是上古“五帝”之一颛顼的封地城池,以颛顼的氏高阳而得名。
颛顼是华夏人文初祖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姓姬,氏高阳。郦道元《水经注》记载,黄帝次子昌意,因才德低下,不足以继承帝位,被贬到若水(今四川雅安荥经县六合乡附近)为诸侯。也有史家认为,“德劣被降诸侯”之说,为郦道元胡说八道,因为黄帝的嫡长子为玄嚣,按传长传嫡的顺序,部落首领的第一继承人为玄嚣,轮不到昌意。昌意在封地若水为诸侯时,娶蜀山氏之女昌仆为妻,在若水之野生颛顼。《山海经》记载:“黄帝妻嫘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啄、麟身、渠股、豚止,娶淖子阿女,生帝颛顼。”按此记载,颛顼为昌意之孙,韩流之子,韩流是个“怪胎”“异人”。
《史记•五帝本纪》载:“(颛顼)佐少皋有功,封地在高阳。”少皋去世后,颛顼打败争夺部落联盟首领的共工氏,成为仓舒、隤敳、檮戭、大临、龙降、庭坚、仲容等八个部落联盟的首领,开始建都于穷桑(今山东日照两城镇),后迁都于商丘(今河南商丘)。高阳城,是颛顼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前的封地。
高阳城在哪里?《水经注•渭水》载:“渭水之阳,即怀德县界也。城在渭水之北,沙苑之南,即怀德县故城也,世谓之高阳城。”此记载认为,怀德故城即高阳城故址所在地,位于渭河之北,沙苑之南,即今大荔县官池镇拜家村东北的“拜家城遗址”。《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载:“还定三秦,至秦,赐食邑怀德。”此怀德县即《水经注》所记载的怀德县,“秦置,位于今陕西大荔县东南沙苑之南,渭水之北。”
历史上陕西曾有两个怀德县,除了秦所设的怀德县,西汉也曾设立怀德县。西汉文帝前元年(公元前179年),在频阳县(治所位于今富平县美原镇古城村西南三里)西南设立怀德县(治所位于今陕西富平县东华街道怀阳城一带),以纪念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在此地“减税赋,兴水利”等德政,取意“仁孝怀德”为地名,属左内史郡管辖;东汉建武元年(25年),光武帝刘秀废怀德县,并入频阳县,改属左冯翊(时府治位于今陕西高陵县,东汉献帝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临晋县治迁大荔,左冯翊治所自高陵县迁临晋县)管辖;王莽新朝,改秦置怀德县为德驩(通“欢”)县。
民国《朝邑县志》认为,“怀德县故城,世谓之高阳城,非也”,给出的理由是《括地志》载:“怀德故城,在同州朝邑县西南四十三里。”此记载的怀德故城遗址方位、距离,与朝邑县故城遗址、拜家村的方位、距离相近,恰恰证明了秦怀德县故城在今“拜家城遗址”一带,不是一些学者认为“怀德县治在旧朝邑县东一带”,因为《括地志》明确记载,怀德县治故城在宋初的朝邑县西南四十三里。从《百度地图》可见今朝邑镇与拜家村的方位:朝邑镇在东北、拜家村在西南,距离四十里以上。
关于大荔县东南的“拜家城遗址”,《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国家文物局主编,西安地图出版社,1988年版)571页载:“48-A18,拜家城址,【官池镇拜家村东北1公里,汉代】,俗称‘吴起城’。平面呈方形,边长约1000米。遗存夯土筑墙体残段,残高2-3米,基宽3米,夯层厚30-40厘米。夯窝长方形,边长30厘米,宽23厘米,城内暴露文化层厚约1米,采集有泥质灰陶圆点纹和‘8’字纹罐残片和小陶佣。”位于今大荔县东南、民国朝邑县东南43里的这个“拜家城遗址”,虽位于秦代怀德县境,但此处记载为汉代遗址,是否高阳城遗址,仍有不确定之处。
2009年《北大史学》杂志第十四期发表了周宏伟教授的《新蔡楚简与楚都迁徙问题的在认识》,论文从古文字学、地理学、历史学的角度,通过对1994年河南新蔡葛陵考古发掘的1571枚竹简中编号为“甲三11、24号”文字的考证和研究,认为颛顼的封地高阳城,在今陕西省大荔县拜家村东北1公里,此位置与《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所记载的“拜家城遗址”吻合。屈原《离骚》颂曰:“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意即“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子孙啊,我伟大的父亲名叫伯庸。”荆楚人都尊楚国的建立者熊绎为其祖先,熊绎为颛顼的后裔。根据周教授的研究,尊颛顼为先祖的荆楚先人,曾居住于沙苑南渭河北一带,是从高阳城翻荆山(“荆”通“京”,意为大,即今华山),越大荆川,渡丹江商水,过郧西,至纪南城,聚居于鄱阳湖两岸。按此论,阳拜村一带,是今湖北湖南荆楚人的祖先居住之地。

(二)
高阳里,是明代同州府大荔县华志乡所辖的一个乡村治理机构名称。元代,高阳里所辖区域的乡村治理机构名高阳社。清代以前,县以下没有行政机构,只有乡村自治组织和政权派出机构,故而乡村治理体系所辖,不属于严格意义的行政区划范畴。
明朝初期,战乱引起的土地荒芜,人口锐减与赋役征发矛盾突出,朱元璋为了将人口与土地捆绑,保证税赋来源与征缴,削弱地方豪强势力,建立以中小地主为核心的乡村治理结构,自洪武十四年(1381)推行户籍、地缘、行政与赋役相结合的里甲制度,承担赋役征发与社会治理,如催征税粮,采办上供物料、支应官府日常开销费用,以及设置“里老人”专职教化、调解纠纷,缉捕逃犯、维护治安,协助黄册登记(户籍登记)等等。里甲制度基本内容为:以110户编为一里,推选应缴丁粮最多的10户轮流担任里长,其余100户分为10甲(每甲10户,设里长、甲首各10人),甲首按年轮值,里甲与黄册制度(户籍登记制度)互为支撑,形成“以户定里,以里统甲”的乡村治理网络。
据清代沈应俞编纂的《大荔县志•封域十七》记载:“县辖,明编户三十九里,后并三十四里,摄以三乡,南为华志(乡,辖十三里),北为大德(乡,辖十里),西为美阳(乡,辖十一里)。华志乡摄德政、永丰、永定、长宁、忘仙、望岳、太通、高阳、平良、普宁、通泽、太任、马坊,共十三里。”
明代高阳里,因域内有高阳城遗址而得名,位于渭河以北,沙苑之南,其南隔渭河与华阴相望,其西北有普宁里,北为晏村里,东北有通泽里、马坊里。高阳里所辖及周边当时有东阳(杨)村(拜家)、阳(杨)村、仁义村、回村。
洪武元年(1368),徐达为防止“滞留京师及周边的蒙古人谋反叛乱”,从元大都(今北京)外迁元朝勋贵六万余人,元故丞相拜住次子笃麟铁穆儿(原名因讶纳硕里,元文宗赐名笃麟帖木儿,洪武初改拜笃麟)率家人自大都,经河北涿州、山西、河南,过黄河,渡渭河,被安置于渭河北、沙苑南的荒芜之地,现存的清代《拜氏家谱》封面文字有“陕西同州府大荔县洛南高阳里兴平村(拜家)”,谱中有“华其郡,誌其人”文字,取意“为居住地增光添彩,以‘拜’为姓誌记先祖拜住,是为‘华志’”。

(三)
阳拜村,是沙苑南周边村寨民众对阳村和拜家的口语俗称。阳村在前,拜家在后,一是阳村设村早于拜家村,二是拜住丞相后裔拜家人迁居渭水北沙苑南之前,这一带的最大村庄是阳村。
明清以来,阳村、拜家村的行政归属,随政权鼎革,以及行政机构建置、所辖、分合及名称变化的而改变。
洪武元年(1368),明军尚未未占领同州,大荔县时归元陕西行省奉元路所辖;明代洪武二年至九年(1369-1376),陕甘两省合并,大荔归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西安府所辖;洪武九年(1376)以后,大荔县归属陕西承宣布政使司(俗称省、藩台)西安府同州管辖;清雍正三年(1725)之前大荔归属西安府同州,省级机构先后称陕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川陕总督府、陕甘总督府、山陕总督府、陕西左承宣布政使司、陕西布政使司;雍正三年(1725)后,同州升为直隶州,大荔属其管辖,隶属陕西布政使司;雍正十三年(1735)同州改置为同州府,辖9县1州。民国初年大荔属关中道所辖,后属陕西省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陕甘宁边区政府大荔分区第五区所辖,后归陕西省渭南专区、陕西省渭南市所辖。
明代阳村、兴平村(拜家)属华志乡高阳里所辖;清初阳村、兴平村(拜家)属南乡所辖,清光绪二年(1876)实行保甲制,阳村、兴平村(拜家)属十二保所辖;民国时期阳村、兴平村(拜家)属渭阳乡所辖;新中国建立后,1950年大荔设六个区公所,阳村、拜家村属第五区公所,1956年建立合作社,阳村、拜家村属官池公社,1983年后公社改乡镇,阳村、拜家村属官池镇。
关于阳村村名的来历,清道光《大荔县志》记载:“村位于渭河之北,山之南水之北谓之阳,故名阳村。”清乾隆《大荔县志》记载:“元至正中,高阳社阳村居民郭克让感神托梦,偕王柔、李德等三人捐田一百五十余亩,供文昌宫常住。今并城隍庙,有知州兼奥鲁张翥立碑。”由此可知,元代即有阳村之名,属高阳社所辖。
清末及民国的一些文献、方志中,将阳村又记作“杨村”,清道光《大荔县志》载:“南乡,杨村距城三十六里,阳村屯距城三十六里,兴平村(拜家)距城三十八里”,民国二十六年(1937)《续修大荔县旧志存稿》载:“十二保,阳村,第一甲,阳村屯附……第三甲,兴平村,俗名拜家”。
民间研究者认为,“阳村”记作“杨村”,源于古时“渭曲”一带多植柳树,而阳村一带多植杨树。史载西魏宇文泰与东魏高欢“沙苑之战”后,战胜方宇文泰命兵将在渭河岸边载柳树以为纪念,唐代诗人胡曾《沙苑》诗云:“冯翊南边宿雾开,行人一步一裴回。谁知此地凋残柳,尽是高欢败后载。”“渭曲”的具体位置争议颇多,史载其地多芦苇荡,今拜家村东面的“韦林”,古时村周边尽是渭河滩涂湿地,芦苇林茂密,有民间学者认为今“韦林”原名应为“苇林”——意即芦苇林,此地最符合“渭曲”地貌的记载。阳村北邻近沙苑南,明清人口稀少,水草丰茂,地下水丰富,沙井、沙泾、沙泉遍布,多扦插容易成活的杨树,周边多杨树,故有人将村名写作杨村,清末及民国《大荔县志》延续了这一记载。除此异写之名,当地民间传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光绪帝从山西过黄河进入大荔,逃亡西安途中曾路过阳村,并将村名误称作“羊村”。
实则“阳村”之名,源于此地的“高阳城遗址”,以及与道教“五德学说”中主管北方的玄帝(又名黑帝、乾荒、千荒)高阳氏有关的神话传说,“渭水之北谓之阳”说是浅薄之论,将一个富有人文与历史的地名,降格为毫无内涵的名字,如同将“麒麟”称作“狗娃”,令人啼笑皆非。
拜家村之名,始于新中国建立之后,因村中村民以拜住丞相后裔拜氏人口为众而得名,此前其村名先后经历东阳(杨)村、吾留村(伍柳村、梧柳村)、兴平村。拜家村拜姓的来历,是成吉思汗左万户、国王木华黎后裔对其七世祖——元英宗硕德八剌朝的右丞相札剌亦儿•拜住的纪念,清道光八年(1828)《拜氏家谱》记载:“以先祖‘拜住’蒙古语名音译首字‘拜’为姓,誌记其人。”明代,拜笃麟子拜芳华(字克昌)曾任浙江布政使,孙拜荣爵(字永嘉)曾任江西九江知府,曾孙拜元良(字冠世)曾任云南同知,玄孙拜秀玉(字荆山)、拜秀瑛(字宝山)为处士。
阳村的设立年代,远远早于拜家村,具体朝代年代已不可考,是渭河北沙苑南较大的军事防御堡寨,与其东边建于隋代的西王寨、东王寨,都是防守永丰仓、渭河津渡、黄河大庆关有名的军寨。明初,朱元璋为解决元末战乱、水患、旱灾、蝗灾、瘟疫而导致的人口锐减,生产力下降,税赋亏空,财政短缺等问题,实施了第一次大移民,因为移民在山西洪洞广济寺外大槐树下办理迁徙路条,以此获取三年免税凭证、耕牛种子和居住条件,史称“大槐树移民”。此时阳村也根据朝廷安排,接收了来自山西的移民。据阳村老辈人口传,明初的阳村移民人口,主要来自于留居山西的常遇春所属部队一支,以军屯和民屯为主。现存阳村《朱氏家谱•序》载:“阳村移民为河南迁徙之常遇春部属,朱氏先祖亦属。”
明初在“勋贵自元大都外迁风潮中”来到沙苑南的元朝丞相拜住后裔,最早的居住地位于阳(杨)村以东,老阳(杨)村人俗称东阳(杨)村,拜家人自称吾留村(一说取意吾留居之地,一说居住地有五棵柳树俗称伍柳村,一说老城外有梧桐、柳树俗称梧柳村),后因渭河连年泛滥,村整体北迁2里,取“祈愿族人兴盛平安”之意,村名称作兴平村。初居渭河北,拜家人并非独立的村庄,有“阳村捐田,接纳拜家” 的口传,严格来说拜家人此时也属于阳村居民。这种村中隐居的形式,也有利于拜住丞相后裔隐藏自己前朝勋贵的身份,因为此时其所面临的险境并没有完全消除。虽阳(杨)村姓氏繁杂,但新迁此地的拜家人,无论民族特性,还是民俗、饮食、衣着特点都与阳村土著居民不同,故而双方村民均以“阳拜村”相称。
除此之外,拜家老辈老人口传,拜住丞相后裔被迁居沙苑时,明廷派遣了帖姓和答姓蒙古人看管、监督,至今当地民谚有“帖丞相、答国公、拜驸马”之传,即帖姓是元英宗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或御史大夫铁失的后裔,答姓是元英宗的奶奶答己(全名应为弘吉剌氏•塔济,“塔济”即“台吉”,最早意为黄金家族后裔,明清以后意为“太子”,如珲台吉、黄台吉,此处意为“地位尊贵者”;音译为答己,意与商纣王受德的皇后妲己相及,有污蔑、歧视之意)的后裔,清代以前拜家人与阳村人通婚较多,与帖姓通婚较少。对此《陕西通志》第六章《宋、西夏、金、元各朝统治下的陕西诸族》24页记载:“明初,其先祖拜笃麟降明,奉命由涿州迁居沙苑至今。拜家与达(答)家世为婚姻,也与汉族通婚。”此处的“汉族”,主要指拜家村周边的阳村、陈村、仁义村、苏村、官池、太白池、西王寨的人,尤以阳村为最。数百年来阳、拜村结亲多,亲戚套亲戚,感情越来越深厚,阳拜村人亲如一家。在人世间不分你我,去世者的墓地也不分你我,民国二十六年(1937)《续修大荔县旧志存稿•土地志》记载:“元丞相忠献公墓,在阳村东北。”此地域的归属多有变化,时而拜家,时而阳村,如今拜家村人祖先拜住丞相的墓地,不在拜家村田地,而在阳村的田野,《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国家文物局主编,西安地图出版社,1988年版)573页载:“87-B30拜住墓【官池镇拜家村•元代】拜住(1298-1323),木华黎后裔,有‘蒙古儒者’之称,历任中书平章、左丞相、右丞相,助元英宗推行新政,罢冗官,行助役法,以减轻徭役。至治三年(1323)铁失政变,与英宗同时罹难。50年代调查。墓封土几被沙埋没,尚存清乾隆十七年(1752)及道光年所立拜住墓碑4通。”
明清以来,无论是否独立建村,阳村人与拜家人毗邻而居,田畴交错,巷道相接。据魏平均《阳村古堡魅力古镇》,明朝洪武初年,阳村老城(今大荔渭河堤坝以南)建成一座船型古堡,东西长4里,南北宽2里,顶宽6米。民国二十六年(1937)《续修大荔县旧志存稿•土地志》记载有“杨村寨、兴平寨(在拜家)”据拜家村老辈人所言,明末时称兴平村的拜家,在阳村东北(今拜家村六组东南)也建了长方形夯土城寨,但无论是规模,还是形制,都不及阳村古堡。两座夯土城寨,都具有防御盗贼、抵御战乱的堡寨功能。
关于阳村、兴平村(拜家)堡寨,民国二十六年(1937)《续修大荔县旧志存稿•土地志》记载:“耆老相传为明季因避流贼而筑此,盖三百年矣。”清同知年间,全陕西省的乡间堡寨,均进行了修复或重建,其背景是“壬戌‘回乱’时,有逃走不及,相率入(城堡)而藏焉者,冀以免祸于万一,及贼攻堡破,聚而歼旃,其罹祸转甚,闻者憾焉。厥后,捻回又历次窜扰乡民,入保(堡)邀免者卒难,盖颓败已久,莫为修,一旦有事,仓猝(促)之际,欲恃以无恐,得乎?”意即各乡村堡寨因年久失修,已不具备防御功能,“乡间旧堡寨,所在多有率,皆倾圯不堪。有余寨墙一隅者,有仅留其基址者”,于是官方出面修建,“八九年间,当事各大宪以贼之蹂躏靡,已而闵乡闾之无以保守也。因为全陕生灵筹坚壁清野之计,饬下各州县,令乡间筑修堡寨,以资捍卫,诚万全之策也。”清同治年间修筑之后,“大荔堡寨三十有六”。
渭河阳村古渡,是连通华阴、同州的交通要道,阳村位居要津之北,商业发达,街市繁荣,老城是明清时期大荔南乡的治所之地,民国九年(1920)《拜氏家谱》记载,拜瑞亭(锡麟)时任渭阳乡乡长,拜义仁时任阳村民团团长。民国二十六年(1937)《续修大荔县志存稿》429页记载:“缄沙邸联保,共七保五十三家”;“兴平村(拜家),属于第三保”“兴平村(拜家)分为东兴平村、西兴平村”“东兴平村属第一保,含拜家,太白池;西兴平村属于第二保,即拜家”。同一版本县志430页记载,“阳村分为东阳村、阳村屯、中阳村、南阳村、西阳村、北阳村,分别属于第一二三四五六保。”时阳村和兴平村(拜家)均属渭阳乡所辖。如今阳村分为东阳村、西阳村、北阳村三个独立建制行政村,拜家村是一个独立建制的行政村。

(四)
高阳城、高阳里、阳拜村,是关中东府沙苑南渭河北历史与现实、文化与民俗、情感与血脉交融的璀璨明珠。
自明洪武元年(1368)从元大都(今北京)迁居沙苑南渭河北,拜家村人与阳村人已经毗邻而居了658年,阳拜村人不会忘记一起经历过的明代后期社会动荡、清代“同治回变”的惨烈、民国十八年的“虎烈杀”瘟疫的恐惧、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的“三门峡工程”移民返乡的流离颠簸、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与民智开化……历史像是一折子又一折子的同州梆子戏,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镌刻下深深的划痕。
阳拜村,不只是简单的两个村庄简称或俗称;阳村与拜家村,不仅仅只是地缘相连,六百五十余年的往来通婚,血脉贯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文化中也有诸多的交流、交往与融合:至今当地流传“阳村的芯子,拜家的灯,仁里村的高跷胡扢拧”“阳村的桃,拜家的杏,三里村的李子不上秤”;民国时期以“吊帽盖”功夫驰名西北五省的秦腔艺人、拜家村人“拜家红”(拜童麟),曾教授了不少阳村的子弟;民国西安艺俗社第四期学员、阳村人朱明国先生,又给拜家村的秦腔艺人传授了不少绝活;民国初期最早设立的阳村初等学堂,是拜家村财东、时任大荔县劝学总董的拜思敬1904年捐资设立,学生是阳村与拜家村的子弟,曾经的阳村中学,是阳村与拜家村子弟的人生启航之地……
如今,高阳城遗址所承载的华夏文明,高阳里曾经的明清古韵,拜家村与阳村隔不断的亲情,在渭河北、沙苑南的火热土地上,演绎着绵延不绝的古风与新韵。


拜啸霖,现就职于某航天研究所,工商管理硕士,高级工程师,具有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颁发的IPMP C级(高级项目经理)资质证书(编号CN2003C1008)。业余致力于蒙元历史研究,自由创作者,有百余万字作品在网络平台或纸媒发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阳城高阳里与阳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