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 10:10

浙江挖出一口金丝楠木棺材,重达1500斤,解开千古“黄金头”谜案

2011年春天,在宁波余姚的五联村附近,一个建筑工地本来在平地干活,结果挖着挖着就碰上硬东西。工人们停下机器一看,地下露出一片古墓痕迹。考古人员一到现场,就开始仔细探测,整个墓群占地差不多一万平方米,规模不小,一看就是南宋时期的大家族墓地。
那时候,南宋朝廷偏安江南,北方有蒙古大军虎视眈眈,边境战事不断。墓主史嵩之就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典型人物。他生于1189年,宁波鄞县人,家里是官宦世家。祖父史弥远当过宰相,父亲史弥忠也混得不错。从小他就接受正经教育,二十多岁通过科举考试,踏入官场。先是从地方知县干起,负责管一方百姓生活。

南宋中期,蒙古南侵越来越猛。1230年代,史嵩之被调到淮河前线,负责防御。他在军事上确实有点本事。有一次,蒙古骑兵想渡河进攻,他让人上游筑坝蓄水,同时派小队人马假装败退,引敌深入。蒙古军上钩后,他下令决堤,大水冲下来,淹了敌人的马队。宋军趁机两面包抄,用弓箭和长矛干掉不少对手。
不过,史嵩之后来成了典型权臣,专横跋扈。他在朝堂上容不得反对意见,有人指责他挪用军饷、任用亲信,他就编造罪名,把人流放边疆。那时候,朝廷风气本来就乱,他这种做法更添油加醋。他还开始敛财,在杭州建大园林,占地百亩,里面堆满奇石异木,养着珍禽走兽。钱从哪儿来?大多是搜刮百姓。他手下人四处征集美女,甚至强抢民女,搞得民间怨声载道,大家敢怒不敢言。
外交上,他也捅了娄子。蒙古使者来谈和,提出割地赔款的条件。朝中主战派强烈反对,但他不听,擅自答应了。1241年,他被罢相,滚蛋回家。回家后,他住在宁波郊外的家族庄园,那地方占地千亩,有湖有树,日子过得还算滋润。他一直活到1257年才死,去世时68岁。
史嵩之死后,关于他的传说就开始在宁波一带流传。最出名的就是“黄金头”这个说法。民间传闻,他尸体被盗墓贼挖出,头颅没了,家人就用黄金铸了个假头放进棺材里陪葬。这个故事传了上千年,越说越玄乎,有人说这是因为他生前太坏,遭报应;也有人觉得是仇家干的。反正,这个谜案成了当地的一个老梗,大家茶余饭后总爱提一提。

时间快进到2011年。那个工地在余姚河姆渡镇五联村,原本是建房子的地方。工人挖基础时,发现地下有砖石结构,马上停工上报。考古队来了后,用仪器扫描地层,确认是南宋墓群。整个发掘过程持续几个月,他们小心清理土层,出土了不少东西。墓里陪葬品丰富,有青瓷器,釉色温润,造型精致;金银饰品工艺细腻;还有文书残片,记录了当时的社会信息。这些东西为研究南宋文化提供了实打实的资料。
而墓群中央有一座大墓,最引人注目。里面就是那口金丝楠木棺材,重1500斤。金丝楠木是楠木中的极品,纹理细腻如丝,色泽金黄,耐腐性强。在古代,这种木头比黄金还贵,常用于皇家建筑或棺椁。专家估价,这口棺材按当时市场值,超过5亿人民币。棺材制作精细,用榫卯结构连接,不需要铁钉,严丝合缝。里面涂了防腐剂,掺入麝香、沉香等贵重香料,这些在南宋时都是天价货。
考古人员通过墓志铭确认,墓主是史嵩之和他的夫人赵师静。墓志上刻着他们的生平和官职,字迹清晰。打开棺材时,大家最关心的就是“黄金头”的事。结果,遗骨完整摆放,头颅就在那儿,没任何黄金制品。这一下,千年谜案直接破解了。原来,传说纯属民间杜撰,可能源于对史嵩之的厌恶,或者盗墓传闻的夸大。

这个发现不光解了谜,还让大家对南宋历史多了解一层。史嵩之这个人,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缩影。南宋朝廷内斗严重,权臣当道,他从有功官员变成贪婪家伙,反映出制度问题。蒙古入侵时,南宋军队虽有局部胜利,但整体疲软,最终亡国。
这个事件也提醒大家,考古工作的重要性。宁波作为南宋重镇,地下遗产丰富。近年来,当地加强保护,类似发现越来越多。比方说,河姆渡遗址就在附近,那是新石器时代的东西,比南宋早几千年。史嵩之墓的出土,连接了不同时期的历史脉络。

从史嵩之的经历看,权力腐蚀人这事儿,古今都一样。他起步时还行,管地方有成绩;后来位高权重,就开始胡来。挪用公款、迫害异己、奢侈享乐,这些在现代也常见。历史教训就是,别让权力没监督。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浙江挖出一口金丝楠木棺材,重达1500斤,解开千古“黄金头”谜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