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 10:10

遵化在唐代的历史记载

作者:王亭贯

遵化在唐代的历史记载主要围绕其行政归属演变、军事功能设置及经济开发,反映了该地区作为边关重镇的战略地位。以下是综合古籍与地方志的梳理:
一、行政建置沿革初期归属变动频繁。唐武德二年(619年),分渔阳县复置无终县(今玉田、遵化一带),属幽州;贞观初年(627年后)废县,乾封年间(666—668年)复置,仍属幽州。
关键调整:武后万岁通天二年(697年),无终县更名为玉田县,遵化地域改属营州(今辽宁朝阳),后于开元十八年(730年)划归蓟州(今天津蓟州)。
买马监的设立。天宝元年至四年(742—745年),唐朝在玉田县东北九十里(今遵化境内)设平州买马监,为官方养马机构,专司战马采购与驯养,保障边军需求。 此举标志遵化成为幽州防区的军备后勤枢纽,为后唐在此正式建县(923—936年)奠定基础。
二、军事与经济功能
边关防御与军屯开发。唐代遵化地处蓟州—平州防线北翼,为防御契丹、奚族的前哨。买马监的设立强化了军事资源配置,结合屯田制度开发农业,形成“以马强兵、以田养军”的模式。
冶铁肇始:中唐时期遵化已出现冶铁业(《遵化通志》载),至明代发展为全国最大冶铁场,反映其资源开发的历史延续性。
交通与战略通道。遵化位于卢龙塞道(连接幽州与辽东的古道)要冲,唐代成为兵马调度、物资转运节点。李世民东征高句丽时曾驻跸此地,印证其行军路线价值。
三、考古与文献佐证
遗址与实物证据。新店子镇西峪北遗址出土唐代陶器残片及钱币(如“开元通宝”),表明定居点与经济活动存在。
禅林寺(今遵化侯家寨乡)存辽代重修碑文,提及该寺始建于北朝后秦,唐代延续为宗教中心,侧面反映唐代人口聚集。
地名沿革争议。唐代文献未直接使用“遵化”一名,但买马监地理范围与后唐建县区域高度重合,后世方志(如《日下旧闻考》)明确标注其位置在今遵化铁厂镇至党峪镇一带。
四、历史传承意义
唐代买马监不仅强化了边防体系,更推动遵化从边陲荒地向军政枢纽转型。其“养马—屯田—冶铁”三位一体模式,为宋辽金时期升格为景州(1032年)、明清成为直隶州埋下伏笔。李世民东征经停、买马监的设立,共同塑造了遵化“拱卫幽燕、控扼辽塞”的千年定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遵化在唐代的历史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