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绵天路通云霄:4小时压缩时空,重构川西北经济新版图》
2025年9月29日,随着G8513线九寨沟至绵阳高速公路(以下简称“九绵高速”)全线建成通车,一条横贯川西北的“黄金动脉”正式打通。这条全长245公里、桥隧比高达82.04%的“云端天路”,将成都至九寨沟的车程从8小时压缩至4小时,不仅改写了川西北的交通格局,更以“交通+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技术攻坚:穿越地质“雷区”的超级工程
九绵高速的修建,堪称一场与自然博弈的“史诗级挑战”。线路穿越龙门山、虎牙等4条活动断裂带,需应对暴雨、泥石流、突水涌泥等12类地质灾害。以全线最后一座贯通的蒲南隧道为例,该隧道位于大熊猫国家公园核心区,左洞长2747米、右洞长2719米,施工中遭遇长达300米的涌泥段,泥浆流量每分钟超5立方米,相当于同时开启10台消防车喷水。
项目团队创新采用“分段式深孔注浆预加固技术”,通过在掌子面钻设20米深注浆孔,注入双液浆形成3米厚“混凝土盾牌”,将涌泥量降低90%。同时,引入地质雷达与TSP超前预报系统,实现“前方200米地质画像”,确保施工安全。全线131座桥梁、45座隧道中,像蒲南隧道这样的“地质博物馆”比比皆是,最终以“零事故”完成建设,创造了高海拔复杂地质区修路的“中国标准”。
经济重构:从“交通孤岛”到“经济走廊”
九绵高速的通车,直接激活了川西北的经济“任督二脉”。据测算,高速通车后,九寨沟年接待游客量预计突破1000万人次,增长30%,带动沿线平武、松潘等地民宿数量从300家增至1200家,餐饮企业营收翻倍。更深远的是,这条高速与G5京昆高速、S18广平高速构成北向出川大通道,使四川与甘肃、青海、新疆的物流时效提升50%。平武县依托高速优势,规划建设“川西北生态产品集散中心”,预计年交易额超50亿元,将本地蜂蜜、牦牛肉等特色农产品24小时内送达成都市场。
文旅融合:打造“移动的风景长廊”
九绵高速以“一站一景”理念,将藏羌文化、白马文化融入17个收费站设计。平武段大康收费站采用川西民居青瓦坡屋顶,搭配藏式彩绘窗棂;九寨沟段收费站则提取藏族碉楼元素,用本地石材砌筑外墙,与雪山融为一体。全线34台“智慧收费机器人”可实现15秒快速通行,效率提升40%。游客驾车途中,可通过车载导览系统实时获取沿线景点信息,在白马王朗服务区,AR技术还能还原千年古寨风貌,让“路途”变为“深度体验”。
生态守护:绿色公路的“四川样本”
作为交通运输部绿色公路典型示范工程,九绵高速在建设中广泛应用温拌沥青技术,降低施工温度20℃,减少碳排放30%;生态边坡采用植被混凝土基材,种植川西北本土植物200万株,边坡绿化率达95%。全线设置动物通道12处,其中白马藏族乡段的大熊猫通道宽8米、高6米,采用渐变式边坡设计,模拟自然迁徙路径。未来,随着柴门关、白马王朗等服务区充电站全面投用,新能源车辆可畅行川西北,实现“零污染”穿越生态敏感区。
当第一辆车驶过九绵高速九寨沟收费站,这条凝聚着4万建设者心血的“云端天路”,正以4小时的时空压缩,开启川西北从“地理末梢”到“开放前沿”的华丽转身。它不仅是一条路,更是一条连接自然与人文、传统与现代的“发展走廊”,在雪山与城市之间,书写着新时代交通强国建设的四川答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