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 12:51

西方为何不敢惹中国?因有这五省存在,让中国不惧任何外敌威胁

那天屏幕上最后一阵礼炮落下,人群还没散,社交平台上已经刷起了那句熟悉的话——这下谁还敢惹中国。看得热血。也听得过瘾。
可心里总有个声音在追问:我们的底气,只是装备在亮相?只是科技在登场?不止。还有更沉的部分,沉在土地里,沉在一代代人的骨头里。它们来自五个省份,来自那些走过枪林弹雨的地方,来自那些人们说起就会低头沉默又抬头骄傲的故事。

说回那五个省,先看东北。白山黑水,冷风像刀。那片土地曾一次次被盯上。有人盯着土,有人盯着矿,有人盯着那条通往北方的大门。没得商量,守。守大门,守铁路,守家门口那棵老榆树。名字你都熟:杨靖宇,冰雪林海里打到最后一刻;张学良、杨虎城,顶着压力把一件事办到历史拐点。东北军的威名,不是一个将领撑起来的,是成千上万普通人的“豁出去”。抗战那几年,多少人没能回家,能回来的,也往往不愿多说。你注意过么?东北人的那股子硬,话糙理不糙的直劲,不是哪天突然长出来的。它是被炮火烤出来的。后来,抗美援朝的兵车从这里开过,汽笛声像大雪中的号角。有人说东北是北大门,这话一点不虚。门口有人,门就有人味儿,有人情味儿,更有护着不让人乱闯的底气。
往西南走,山一座比一座高,路一条比一条险。川军从这里走出去,衣襟上还带着辣椒的味道。人们叫他们铁血之师,可铁血俩字背后,是一封封家书没能寄到,是一串串名字刻在石碑上。那时候的大战,大到你翻任何一本战争史都能看到川军的身影。有人说四川女人飒,说得没错。那会儿,她们打着补丁的衣服,把家撑住,把男人送到前线,转身把孩子抱紧。你要问川人那股拼劲儿何来?不玄乎,来自对“要活,就得扛”的共识。时间翻过去那么多年,这股劲儿没散。看现在,山火、地震、暴雨,四川的救援一声喊,队伍说到就到。血里有记忆,路上有回应。

还是西南,边陲线更长,风更硬。滇军守在那条线上,像钉子。日头毒的时候,刺刀亮得扎眼。夜里静得能听见虫子叫,哨兵的脚步一点都不会乱。那会儿南线作战传来一个又一个捷报,外界只看到了结果。阵地上怎么守下来的?人扛着扛着就会麻,饥一顿饱一顿,照样寸土不让。别忘了,这也是中国的门。门外是复杂的地形、复杂的关系。门里,是拖家带口的普通人。很多年后,人们说边境有一张看不见的网。网的线,是科技,是设备;网的结,是一代代人站出来织的。他们不声不响,但你知道他们在。
往中部走,湘地水气重,山险、雾浓、路绕。湘军打出来的是一股狠劲儿。贺龙的“两把菜刀闹革命”,很多人已经能背出来。可真要说硬仗,湘西会战最让人咬牙。正面战场上的最后一战,地点落在芷江。对面那支军队强弩之末还不好对付,咱们十一万多人摁住阵线,和对方扯在机场一带,往来拉扯,日夜对峙。将近两个月,收复失地,粉碎了最后那些侵略念头。你可以想象那段日子,湘西的雨有多大,沟里的水有多急。排头兵一脚踩下去,泥巴溅到后脑勺。有人问值不值。值不值这种话,在战场上不成立,只有能不能、行不行。湘人的倔,哪怕今天你在饭馆里都能感到,话不多,认准了就去做。
再向南,到海风吹拂的地方。岭南开敞,海潮涌动,思想也开。粤军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给了革命一股难得的锐气。叶挺,年纪不大,却扛起军长的担子。那不是一条平路,那条路凹凸不平,分岔口多得很。要有胆,要有识,更要有一腔公心。粤地的气质在这儿体现得淋漓尽致:敢为先,敢担当,敢把难的事情背在肩上走出去。不少人对广东的印象停在商贸、市场,其实在更早的年代,岭南这片海风吹拂的土地,孕育的是向前的方向感。改革开放的劲头看似离今天更近,其实根在更深处。

可能会问,怎么就这五个省?坦白讲,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哪一处没有英雄,哪一处没有牺牲。谁家祖谱一翻,不是满眼的老照片和故事。这五个省,只是把一种更具有代表性的气质放大给你看:东北的硬,四川的扛,云南的守,湖南的倔,广东的敢。它们不是写在纸上的标签,它们是一次次被验证过的选择。外界看见我们的导弹方队、战机编队,看见整齐到让人起鸡皮疙瘩的步伐。我们自己也看见,但我们更清楚,压在钢铁背后的,是人,是精神,是在关键时刻敢说“算我一个”的那种热。
回开头的问题,西方国家敢不敢“惹”?这种话题有人爱聊,图个痛快。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足够的自信和定力,不被外部的挑衅牵着跑,不被自我陶醉蒙了眼。看见力量,承认力量,也别忘了把力量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这几年你能感觉到,大家讨论国家话题不止热,也更冷静。从谈判桌上的每一步,到政策里的每一条,都在强调自己的节奏和利益。这才是成年国家的样子。我们不去惹事,但也不怕事。怕不怕,靠的是实力,也是那五种精神加在一起的总体气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西方为何不敢惹中国?因有这五省存在,让中国不惧任何外敌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