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子急了,可不止咬人那么简单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后汉末帝 刘承祐)
刘承祐也很敏锐,作为帝王,敏锐可以拯救他的生命,让他在乱世中存活的更久。
郭崇一去不返,小皇帝就知道可能是坏了,他马上就把开封周边的将领,比如高行周,郭从义,符彦卿,慕容彦超等等,全都给叫了回来,严阵以待,目的就是为了防止郭威起兵攻打京师。
郭威呢,他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走到做反贼的这一步,都是你刘承祐逼的。
制衡之道,在于张弛有度。
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强力压制,而在于创造一种让对方“不敢反,不能反,甚至不想反”的态势。
过度威逼,看似强大,实则是在给自己制造敌人。
历史发展到这里,作者想要和大家探讨一个话题,如果刘承祐没有逼迫郭威,没有要除掉郭威的想法,那么郭威还会造反吗?
很大概率上,是不会的。
这个结论当然很难让您信服,但是请您给我一个解读的机会。
为什么我说如果刘承祐真心相待郭威,郭威绝不会造反呢?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生来就是反贼,没有人是为造反而生的,换句话说,造反没有无缘无故的,都是有原因,有立场的。
郭威同样是这样,他并非生来就是反贼,他的权力,他的地位都来自于后汉王朝的体制内,那我们可以说,郭威是一个体制内的强者,而不是体制外的颠覆者。
郭威是刘知远的心腹,没有刘知远的赏识和提携,就没有郭威的今天,他和刘知远,和刘知远背后的刘氏家族有深厚的私人情谊和政治盟约,而且郭威早间有主动学习的经历,他是一个有文化的将领,深受儒家忠君思想的影响,多年以来,郭威工作认真,办事牢靠,没有过激的言行,没有逾越的举动,相反他是刘承祐一朝最为妥帖,最忠心的大臣,他没有造反的动机和理由。
三镇之乱平定之后,在当时的政治框架下,郭威已经走到了人臣的巅峰,就算郭威的内心是不纯洁的,他也完全可以通过辅政的方式来掌控朝政,他可以做后汉的霍光。
这么一来,他既享有实权,还不用承担千古骂名,而不会选择造反,因为造反是九死一生,成功了就不说了,失败了就是身死族灭。
换言之,对于郭威这种位极人臣的人来说,主动选择造反,他获得的不是实在收益,而是边际收益。
(开国后周 郭威)
刘承祐残害忠良,步步紧逼,此前他诛杀朝廷大臣,后来他又在没有任何理由的情况下秘密要杀害郭威,包括后来他还处死了郭威在京师中的诸多亲人,这其中还有郭威的儿子,那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说郭威没有反心,不会产生反心,那就纯属胡诌,纯属是为了为郭威辩经,但是作者的前提是,假使作为统治者的刘承祐真心对待郭威,郭威就一定不会造反。
郭威不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安禄山,郭威不是和明王朝有着深仇大恨的李自成张献忠,他掌握大权,但他不是权臣,他是一个大臣,一个人,在他所有的身份之前,他首先是一个人。
起兵造反,这不是郭威的选择,而是刘承祐替他做出的选择。
人生在世,无论你是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无论你处在哪个位置上,你是什么身份,除非你不想要活了,不然你一定要为自己留好一条退路,这条退路不仅仅是为你自己留的,也是你给别人留的,也许你和对方永远都不会走上这条路,但是这条路,一定要有。
问题就是,刘承祐没给自己留退路,也没给郭威留退路。
现在,本来要秘密杀害郭威的郭崇成功被郭威策反,反而成了郭威的开路先锋,郭威率领主力在郭崇之后,渡河南下。
郭威起兵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京师,刘承祐知道自己想要秘密杀掉郭威的计划已经泄露流产,他赶紧派大将慕容彦超和侯益等人带兵到澶州阻击郭威。
实际上这个时候郭威已经到了澶州了,他的行军速度远远比刘承祐的反应要快,更糟的是,当时的澶州节度使正是那个胆小怕事的李弘义,郭威以为到了澶州城下必有一场恶战,结果前脚到了,后脚李弘义就开城投降了。
郭威接着往前走,接下来的遭遇更加让他哭笑不得,他率军到滑州,滑州节度使宋延渥也高举双手投降,一路下来,本来郭威是做好了战斗准备,可基本上就没怎么遇到过抵抗。
当然了,战争不是儿戏,天下更不是如此轻易就能夺取的,最后在河南封丘一带,郭威还是和慕容彦超碰上了,双方当即陷入对峙。
慕容彦超,他是刘知远同母异父的弟弟,这关系比较复杂,而且据说慕容彦超还不是汉人,也不是沙陀人,而是吐谷浑人,他长得五大三粗,皮肤黝黑,脸上有麻子,早年间又曾经隐藏身份,自称姓阎,因此时人给他取了一个绰号,叫做阎昆仑。
郭威当时的想法是,既然后汉地方上的藩镇和将领有如此的投降势头,那慕容彦超也未必不能争取过来,所以郭威没有直接攻击慕容彦超,而是派出了一支军队到慕容彦超的阵前劳军,就是送吃的,送喝的,再送点粮草意思意思,安抚一下感情。
(出阵迎敌 慕容彦超)
没成想,行伍出身的慕容彦超根本就不吃这一套,郭威派人劳军,他反而抓住这个机会,亲自带着一队骑兵向前突进,想要趁着郭威没有防备,杀郭威一个人仰马翻,辙乱旗靡,郭威久经战阵,三镇之乱那么棘手的局面交给他都是弹指可定,他能对慕容彦超没防备吗?
郭威是不慌不乱,指挥几员部将去抵挡慕容彦超,交战中,慕容彦超马失前蹄,摔倒在地,他无心再战,扭头逃走,至于后汉方面剩下的侯益等人,不是逃走,就是投降,郭威大获全胜。
慕容彦超战败,这代表着刘承祐唯一可以抵挡郭威的军事力量也没有了。
有读者可能会感觉很奇怪,这后汉毕竟也是五代中的一个正统政权,怎么就打了这么一场都算不上激烈的仗,输掉之后,王朝就崩溃了呢?
作者以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郭威所掌握的兵力,他的势力,在起兵之前就要远远超过中央朝廷。
第二,五代地方藩镇没有信念感,对朝廷并不忠心,对他们来说,天下是谁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在朝代更替之际,保全自己的利益,保护自己的固有地盘,所以他们面对郭威,基本上持的都是不抵抗政策。
第三,刘承祐滥杀朝廷大臣,把能用之人,可用之人都送上了断头台,他的有生力量不是郭威消灭的,而是他自己消灭的。
在这样的前提下,慕容彦超只不过是雪崩之前唯一一根在大雪和地面间支撑的柱子,这根柱子一旦断裂,王朝覆灭,那就在眨眼之间了。
郭威起兵的时候,打出的口号是清君侧,他要消灭的不是刘承祐,而是刘承祐身边的李业,当然自古所谓说清君侧,也都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口号罢了,可刘承祐如果能在这个时候把李业杀掉,是不是可以也可以在名义上质疑郭威起兵的合理性,甚至是对郭威造成舆论上的压力呢?
我都把李业杀了,你还有什么好清的?
哪怕这种舆论压力能稍微影响到郭威的进军,也不算是做无用功。
(后汉亡国)
难以置信的是,刘承祐只在乎郭威反状毕露,他艴然不悦,嚼穿龈血,直接把郭威在京师中的所有家族成员全都杀死了。
慕容彦超战败之际,刘承祐本来在战场上督战,慕容彦超一逃走,他知道大事不妙,赶紧往开封城里撤,结果防守开封城的官员压根就不让刘承祐进城。
杀子之仇不共戴天,把你刘承祐放进城来,郭威不得屠城?守城官员坚决不开门,无奈之下刘承祐只好向西北方向逃窜,跟着皇帝一起逃跑的,还有苏逢吉,以及茶酒使郭允明,以及一队随身护卫的亲兵。
一行人逃到一个叫做赵村的地方,实在是跑不动了,稍事休息,大家正吃饭喝水补充体力呢,就看到不远处尘烟滚滚,兵马响动,郭允明一看,这是郭威的追兵来了,他心下一动,当即反叛,持刀将刘承祐杀死,打算拿着刘承祐的人头投降,以换取荣华富贵,可烟尘过去之后郭允明才发现,来的压根不是郭威的追兵,而是另外一队后续赶来保护刘承祐的亲兵。
郭允明暗暗叫苦——投降的太早了,杀刘承祐也杀的太早了。
他刻鹄类鹜,弄巧成拙,一转身横刀在肩,也把自己的脖子给抹了。
世界万象,光怪陆离,仁者常怀隐痛,慧者易堕情劫,洁者偏染尘垢,狂者最识至理,善泳者毙于沧浪,善射者亡于的彀,情深者必遭天妒,寡义者反得长久,此实为天意之反讽,命运之诡谲。
一辈子端茶倒水的郭允明好不容易“聪明”了一回,却以一种十分搞笑的方式把自己给玩死了。
刘承祐,郭允明一死,护卫亲兵一哄而散,后汉就此灭亡。
后汉,公元947年建立,公元950年灭亡,实际统治时间三年都不到,古代消息传递慢,很多远离中原的地区可能还不知道后汉建立,后汉就灭亡了。
这个五代十国中最短命的政权连昙花一现都算不上,匆匆出场,又匆匆离去,论知名度,甚至都不如一出《白兔记》...
参考资料:
《新五代史·周本纪第十一》
《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八》
罗亮.后周建国前史:郭威家世仕宦考.唐史论丛,2020
石宏夫.五代后期藩镇进献的变化及特点.唐史论丛,2018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