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2 13:52

同样是继位后追尊生父,为何嘉靖能尊亲爹为皇帝,汉宣帝做不到?

说到皇帝能不能管自己的亲爹叫爹,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明朝的大礼议。
嘉靖皇帝用了多年时间,费了老大的劲,才把自己的亲爹兴献王追尊为皇帝,送入太庙。
但历史上第一个纠结能不能管自己亲爹叫爹的皇帝,实际上是西汉的汉宣帝。
根据汉书记载,汉宣帝是过继给叔爷爷汉昭帝之后,以汉昭帝后嗣的身份继位为帝的。
所以宗法上他和自己的亲爷爷刘据、亲生父亲刘进,已经没有亲缘关系了。
但一个皇帝怎么能甘心不认自己的父亲呢?
所以汉宣帝也为这个问题和大臣们拉扯了很久。
然而他拉扯的结局却和嘉靖皇帝不一样。
嘉靖皇帝成功追封自己的父亲为皇帝,汉宣帝却只能给自己的父亲刘进上了个“皇考”的称呼。
按理说汉宣帝对朝堂的控制力,以及权术水平,不比嘉靖皇帝差。
为什么嘉靖皇帝能做到的事,汉宣帝却做不到呢?

原因1:登基前的名分不同汉宣帝和嘉靖皇帝一样,都是前一任皇帝无子去世,他们以宗室的身份被选中,入继大统。
但是嘉靖皇帝相比于汉宣帝,有一个巨大的优势。
那就是,虽然当时的内阁首辅杨廷和,以及太后张氏,选定嘉靖皇帝继位的原因是他少年丧父,无依无靠。
一看就好控制。
但实际上倘若杨廷和等人没有私心,严格按照继承顺位选择新皇帝的话,嘉靖皇帝本也是第一顺位继承人。
因为明朝的继承法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明武宗朱厚照无子去世,那就该在他父亲明孝宗一脉找继承人。
可此时明孝宗也没有活着的后代了,那就再往上推,从明孝宗父亲明宪宗的后代里找继承人。

明朝的继承法是一房一房地往下算的。
例如朱元璋的太子朱标去世之后,他尚有有嫡子在世,所以轮不到他的弟弟们继承皇位,而是他的儿子朱允炆当了皇太孙。
所以明孝宗这一房绝嗣之后,皇位就该轮到他年纪最大的弟弟兴献王朱祐杬了。
朱祐杬已经去世,但他的嫡长子朱厚熜尚在人世,所以就该朱厚熜继承皇位,也就是嘉靖皇帝。
当然我们知道,权力的游戏没那么简单。
当时的朱厚熜只有15岁,又远在安陆。
如果杨廷和等人不按继承顺序来,而是选了宗室里的其他人过去给明武宗或者明孝宗,那朱厚熜一点办法都没有。
然而他顺利登基了,那么他是理论上的第一顺位继承人,这一点是他在大礼仪当中最大的底气。

而杨廷和等人显然疏忽了这一点。
他们在为明武宗写遗诏,指定朱厚熜为下一任皇帝的时候,满脑子想的都是要把朱厚熜过继给明孝宗当后嗣。
可是他们却忘了在诏书上写过继的事,反而不知道出于什么心态,写了“轮序当立”这四个字。
或许在杨廷和等人眼里,“轮序当立”意味着朱厚熜过继给明孝宗之后,自然就可以继位了。
可是在朱厚熜及其支持者眼里,这是进一步确认朱厚熜第一顺位继承人的地位。
既然朱厚熜无需过继,也能合情合理合法地继位,那凭什么不能管自己的亲爹叫爹呢?
他的皇位来源于他亲爹是明宪宗的第四子,那他的亲爹怎么就不能追封为皇帝了呢?
所以嘉靖皇帝朱厚熜在大礼议当中大获全胜。

但是汉宣帝刘病已登基前的处境完全不一样,
他的爷爷刘据曾是汉武帝的太子。
但是刘据在巫蛊之祸中被逼自尽之后,汉武帝又是建归来望思台又是建思子宫的,却没干一件更现实的是,那就是给刘据平反,给他已故太子应有的待遇。
以至于后来刘病已登基之后还等和群臣商量说:故皇太子在湖,未有号谥、岁时祠,其议谥,置园邑。
而汉武帝去世之后,汉昭帝时期,有两件事可以说明当时刘据在朝廷的定性就是罪人。
一个是长安出现一个冒充刘据的人的时候,大臣们说哪怕他真是刘据也是罪人,直接把这人下狱。
另一个是刘病已娶妻的时候,一直照看他的张贺本想把孙女嫁给他,却被哥哥警告说你不要和罪人之后牵扯太深。

也就说是,刘病已在登基之前,是背着“罪人之后”的名头的。
既然是罪人,他这一脉就已经失去了继承的资格。
所以汉昭帝去世之后,大臣们一开始是想让汉昭帝唯一在世的兄弟广陵王刘胥继位。
权臣霍光考虑到刘胥年纪太大不好控制,提出大宗不可绝嗣,要在宗室里选一个合适的人过继给汉昭帝,以汉昭帝后嗣的身份继位。
正常来说要过继的话,当然是要过继给汉昭帝当儿子。所以霍光选中了汉昭帝的侄子刘贺。
直到刘贺被废之后,霍光没有更好的人选了,才想到了还有个自幼流落民间的刘病已也很好控制,才选了刘病已当皇帝,也就是汉宣帝。

而刘病已也不是以刘据孙子的身份继位的,而是过继给汉昭帝之后以汉昭帝后嗣的身份继位的。
在霍光请立刘病已为帝的上书上写得清清楚楚:大宗毋嗣,择支子孙贤者为嗣。孝武皇帝曾孙病已……可以嗣孝昭皇帝后,奉承祖宗,子万姓。
这和嘉靖皇帝继位诏书里写的“轮序当立”完全不一样。
杨廷和是打算先上车再补票,先让嘉靖皇帝继位再告诉他要把他过继给明孝宗。
霍光是先买票后上车,先把刘病已过继给汉昭帝之后才让刘病已登基。
嘉靖皇帝就算不过继也是第一顺位继承人。
刘病已不过继那就真没有继位资格。
所以嘉靖皇帝能够把父亲追尊为皇帝,刘病已却不能这么做。

原因2:正统性的需求不同嘉靖皇帝一直认为,自己继位是因为“轮序当立”,不是因为过继给明孝宗,而是因为他本来就是第一顺位继承人。
而他为什么能成为第一顺位继承人呢?自然是因为明孝宗和明武宗绝嗣了,而他的父亲兴献王,是明宪宗长大成人的儿子里年纪仅次于明孝宗的。
也就是说,在嘉靖皇帝眼里,自己的皇位是来源于父亲是明宪宗的儿子,而不是来源于明孝宗这个从来没有见过面的伯父。
为了彰显他这一脉的正统性,他自然要把自己的父亲追封为皇帝了。
如果他是皇帝,他的爷爷是皇帝,唯独他的父亲不是皇帝,反而会显得他心虚。

汉宣帝却不一样。
前文说过,卫太子刘据在巫蛊之祸被逼自尽之后,汉武帝并没有给刘据太子应有的谥号,相当于是把刘据这一脉的继承权废了。
汉宣帝是以汉昭帝后嗣的身份继位的,他继位之前刘据还顶着“罪人”的身份。
再加上一般过继给人当后嗣是当儿子,可是汉宣帝在辈分上却是汉昭帝的侄孙,这多少有点尴尬。
而汉宣帝又不太想认汉昭帝,想要淡化自己和汉昭帝之间的过继关系,想管自己亲爹叫爹。
于是他为了弥补自己正统性的问题,格外尊崇汉武帝,一再强调自己是汉武帝的正统继承人,并给汉武帝上庙号为“汉世宗”。
在古代,只有正统的继承人才能给先祖立庙。汉宣帝给汉武帝上庙号,正是想彰显自己是汉武帝一脉的正统。

那么问题来了。
哪怕卫太子刘据的巫蛊之祸是被冤枉的,但他是实打实起兵造反的。
在古代皇帝眼里,不管皇帝犯了什么错,儿子或者臣子造反,就是不可饶恕的罪过。
唯一造反的合理理由是君王无道,吊民伐罪。
所以汉宣帝哪怕是给刘据上了谥号,上的也是“戾”这个恶谥,用来证明刘据固然冤屈,但也的确有错。
毕竟他总不能鼓励造反了。
可这反而成了他追封自己父亲为皇帝的障碍。
因为追封父亲为皇帝,就意味着他的皇位来源于他的父亲而不是来源于汉昭帝。
要么把他的父亲也过继给汉昭帝。但是他继位之前的过继手续可没带上他父亲。
要么把刘据也追封为皇帝。可是把刘据追封为皇帝,那就证明刘据造反有理。
这不是在打汉武帝的脸吗?
一直宣称自己的汉武帝正统继承人的汉宣帝,是不可能这么做的。
所以他自然也不可能追封父亲为皇帝了。

原因3:对父亲的感情不同我们翻看明朝的史书可以发现,嘉靖皇帝的父亲兴献王有两个儿子,可是长子夭折,唯有嘉靖皇帝长大成人。
而且嘉靖皇帝对母亲蒋氏向来孝顺。
蒋氏是在京城去世的,可是临终前留下遗诏,让嘉靖皇帝送她回安陆和死去多年的丈夫合葬。
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夫妻感情不错。
那么嘉靖皇帝作为唯一的儿子,父母感情又好,可以合理推断他和父亲的感情也不浅。
可是杨廷和在盘算着要把嘉靖皇帝过继给明孝宗的时候,却没有想过要给兴献王过继个后嗣。
也就是说一旦嘉靖皇帝过继的话,那兴献王的儿子当了皇帝,自己反而要在宗法上绝嗣了。
嘉靖皇帝怎么可能容忍这种事发生呢?
他不仅要拒绝过继,还要为父亲争取身份,要把父亲追尊为皇帝,送入太庙,才能全他们这父子情分。

而汉宣帝刘病已出生才几个月,就遇到了巫蛊之祸,全家都被杀了。
唯有他一人被投进监狱,在监狱里活了下来。
5岁出狱后,又被送到祖母家抚养,直到朝廷下旨说愿意抚养他,他才回到长安。
而汉宣帝祖母家远在鲁地,以汉朝的交通条件恐怕没怎么见过汉宣帝的父亲。
他们没有巫蛊之祸牵连,可以推测出他们和刘据一家平时联系也不深。
也就是说,汉宣帝从小没有半点关于父亲的记忆,成长过程中也没有什么和父亲的情感连接。
他对父亲的感情,恐怕就只剩下这是给了他生命的人,但对父亲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毫无概念。
所以他纵使有对父亲朴素的情感,希望能管自己的亲爹叫爹,但这种情感应该没深到能让他排除万难追尊父亲为皇帝。

04、写在最后其实汉朝除了汉宣帝之外,还有一个皇帝一直在纠结自己能不能管亲爹叫爹,那就是汉朝的倒数第二任皇帝汉哀帝。
汉成帝无子,在活着的时候就把侄儿刘欣过继到自己名下,并立刘欣为太子。
后来汉成帝去世,刘欣登基,也就是汉哀帝。
汉哀帝可以说无论是从继承权上,还是从过继关系的确立上,都是板上钉钉毫无疑问的,如果他不过继给汉成帝,就难以继位。
他皇位的正统性就来源于汉成帝本人。
可这并不影响他继位之后变着法子追尊自己早逝的父亲,最后把父亲追尊为了恭皇帝。
而汉哀帝生活在西汉的衰落时期,汉宣帝则是西汉鼎盛时期的皇帝。
也就是说,如果汉宣帝真想追尊父亲为皇帝,什么过继的宗法问题、正统性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
毕竟哪怕汉宣帝的正统性看起来有问题,也没人能让他退位。
可是汉宣帝并没有追尊自己的父亲为皇帝。
可能根本原因,还是他和父亲的感情没深到这程度,所以他没有为父亲折腾吧。
你觉得是不是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同样是继位后追尊生父,为何嘉靖能尊亲爹为皇帝,汉宣帝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