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吹灯》反复提到公元前841年,这一年发生了什么?竟如此重要
如果你是 《鬼吹灯》 这部小说的铁杆粉丝,或者看过相关的影视剧,那你对一个神秘的数字“841”一定不会陌生。在 《龙岭迷窟》里,在陈教授神志不清时被反复念叨。一个简单的数字,为什么会被作者天下霸唱赋予如此重要的地位?它仅仅是一个随手拈来的密码吗?
当然不是。这个数字,指向的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极其关键的年份公元前841年。
这一年到底发生了什么,能让天下霸唱都如此看重,甚至将其写进自己的得意之作里?
从“龙岭迷窟”说起在《鬼吹灯》的冒险世界里,每一个细节都可能隐藏着巨大的秘密。当胡八一、王胖子和Shirley杨在陕西的古蓝县探索西周古墓时,那个从“鱼骨庙”带出来的神秘铁盒,成了推动情节的关键。而打开这个铁盒的密码,正是陈教授口中反复念叨的“841”。
故事里的陈教授是一位严谨的考古学家,他选择的密码绝不可能是随意为之。这个数字其实是一个时间坐标,精确地指向了公元前841年。
可以说,天下霸唱用“841”这个密码,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真实历史的大门。
那么,这扇门背后,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为什么说这一年如此重要,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起点”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搞明白一个概念,那就是“信史”。
中国信史的开端“共和元年”我们常说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但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五千年的历史,是不是每一年都能在史书上找到精确对应的记录呢?其实并不是。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中国的历史纪年是模糊的,很多事件我们只知道大概的朝代,却很难精确到某一年。
比如夏朝和商朝,虽然我们通过考古发现和甲骨文证实了它们的存在,但它们的具体起止年份,史学界一直争论不休,没有一个公认的定论。
这个情况,直到公元前841年才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一年,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共和元年”。从这一年开始,我国的历史记载开始有了连续不断、可以准确查证的纪年。
之后发生的每一件事,都可以像串糖葫芦一样,一个接一个地精确地串在时间轴上。
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编写 《史记》 的时候,在他的《十二诸侯年表》里,也是从公元前841年开始下笔记录的。
因此,公元前841年被公认为是中国信史时代的开端。“信史”就是指有文字记载、真实可信的历史。
在此之前,更多是传说和推测,而在此之后,历史的脉络变得清晰、确凿。这就好比我们看一部没有时间标记的监控录像,只能看到事情发生,却不知道具体时间;而从公元前841年起,这部历史的“监控录像”终于打上了准确的时间码。
这对于整个中国的历史研究来说,意义非凡。
那么,到底发生了怎样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才让这一年成为如此重要的历史坐标呢?
一场自下而上的怒吼“国人暴动”让公元前841年能够名垂青史的,是一场由普通民众发起的、剧烈的政治风暴,史称“国人暴动”。
这件事的主角,是西周的第十位君主周厉王。
这位周厉王,在位期间可没干什么好事。他贪婪、残暴,不顾百姓死活。当时他推行了一项叫做“专利”的政策。
这个“专利”不是我们今天说的知识产权,而是指将山林、湖泊、河流等所有自然资源全部收归王室所有,不准普通人进入谋生。在那个生产力低下的年代,这无异于断了老百姓的活路。
周厉王不但不反思,反而派人监视国都里的百姓,谁敢在背后议论他,就抓起来杀掉。
一时间,都城里人人自危,熟人在路上遇见了,连话都不敢说,只能用眼神交流一下,史称“道路以目”。高压政策最终引爆了民众的怒火。
公元前841年,积怨已久的“国人”(这里的“国人”主要指居住在国都里的平民和低级贵族)终于忍无可忍,他们自发地组织起来,手持棍棒农具,冲进王宫,要找周厉王算账。
周厉王吓得魂飞魄散,仓皇逃出了都城,一路跑到了一个叫“彘”(音同“至”,在今天的山西临汾一带)的地方,直到死都没能再回来。
一段悬而未决的历史公案国王跑了,国家总不能没人管吧?于是,在周厉王出奔之后,西周进入了一个长达14年的、没有君主在位的特殊时期。
这段时期,史称“共和行政”。这也是为什么公元前841年被称为“共和元年”的原因。然而,关于这个“共和”到底是谁在执政,历史上却留下了一桩千年悬案。
目前主要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来自司马迁的 《史记》 ,认为当时是由两位德高望重的贵族周定公和召穆公,联合起来共同执掌朝政,所以叫“共和”。
这种“周召共和”的说法,流传最广,也最符合我们对“共和”这个词的想象。
但是,还有另一种说法,源于比《史记》更早的史书《竹书纪年》。这种说法认为,所谓的“共和”,其实是一个人的名字。
当时有一个叫“和”的卫国贵族,他的封地在“共”(在今天的河南辉县),所以被称为“共伯和”。是这个共伯和,在周厉王出逃后,代行天子之权,管理国家。所以,“共和行政”实际上是“共伯和行政”的简称。
这两种说法到底哪个才是真相?千百年来,史学家们争论不休。即便是到了今天,随着清华简等新史料的发现,这场争论依然在继续。
例如,就在2024年,《清华大学学报》还刊登了李山、张月两位学者的论文,专门探讨“共伯和”与“共和”的问题 。这段历史的扑朔迷离,也为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
或许,天下霸唱在选择“841”这个数字时,也正是看中了它背后所蕴含的这种确定性(信史开端)与不确定性(共和之谜)的奇妙结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