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骗术奇谈:民国妓女惯用一种“淴浴”骗术,上当者叫苦不迭
说起民国那时候的上海滩,表面上看是灯红酒绿,租界里各国使馆扎堆,经济发达得像全国的头牌,可底下藏着多少见不得光的勾当。
军阀混战,社会乱成一锅粥,黑帮和三教九流的人到处钻空子,妓院青楼成了有钱人消遣的地方。
其中有一种骗局叫“淴浴”,专由妓女下手,坑那些有家底的男人,很多人栽进去后家破人亡,还不敢张扬,怕丢脸。“淴浴”这词本来是上海话里的洗澡,意思是洗得干干净净,精神焕发。
可在民国黑帮的行话里,它变了味,专指妓女骗有钱客人的把戏。不是那种短平快的敲诈,而是长线钓鱼,步步为营,把人家的钱财房产榨个精光。
妓女先包装自己,编一套父母双亡、被迫卖身的苦命故事,博取同情,然后一步步让客人上钩,赎身结婚,再慢慢下黑手。受害者往往是那些人傻钱多的公子哥,醒悟时已经晚了。
这种骗术在民国上海特别流行,因为租界相对稳定,没受战火波及,吸引了全国的富商来做生意。四马路一带妓院林立,黑帮把妓女当赚钱工具,教她们怎么选目标,怎么演戏。
妓女们瞄准的都是外地来的有钱人,这些人衣着光鲜,一看就家底厚实,但对上海的道道不熟,容易掉坑。黑帮在背后撑腰,妓女胆子大,骗完一家再换一家,循环操作。
拿林黛玉来说,她是民国上海四大名妓之一,本名叫陈云娥,活跃在1920年代的上海滩。她就用过“淴浴”这招。林黛玉长得漂亮,会唱戏,客人多是上流社会的人。
她先用身世故事套牢客人,说自己从小穷苦,被逼进这行,但守身如玉。客人动了心,就帮她赎身,花大笔钱。
赎身后,她假装从良,结婚过日子,可没多久就开始大手大脚,花钱如流水,还故意闹事,争财产。
等把男方家底掏空,她就卷款走人,回到妓院继续干老本行。林黛玉骗过不止一个,坑得那些男人倾家荡产,她自己赚得盆满钵满。
不止林黛玉,其他妓女也这么干。1920年代末,上海四马路有个叫花宝玉的妓女,盯上一个江南来的商人苏云生。苏云生家做丝绸生意,家产不少,但人老实,没见过世面。
花宝玉先在酒馆里唱小曲吸引他,然后诉苦,说父母早亡,被叔叔卖到这里。苏云生信了,花钱在法租界给她租房,又赎身带回家结婚。
婚后她先装贤惠,帮着记账持家,可渐渐露了狐狸尾巴,要钱买房买衣裳,还卖掉苏家两处房产。
家里人看不惯,她就故意勾搭苏云生的堂哥,闹得家丑外扬,苏家名声坏了,生意没人做了。最后她和堂哥卷走值钱东西跑回上海,黑帮打堂哥一顿,她独吞钱,继续骗下一个。
这种事在民国文献里记载不少。比如清末民初的书里提到,妓女遇上富客,就假意从良,赎身后挥霍无度,闹得主人管不住,只能赶出门,她再回行当重操旧业。
这就是“淴浴”的核心。为什么叫这个名?因为骗完后,受害者像被洗劫一空,干干净净,一无所有。黑帮参与分赃,妓女有保护伞,不怕事发。
民国上海的经济给了这种骗局土壤。租界里洋人管不着,黑帮像杜月笙那样的人,控制妓院,教妓女套路。妓女多是穷苦出身,早年家道中落,十几岁进行当,学会唱曲编故事。
她们不光骗钱,还联合骗子恐吓受害者。受害者多是商人或公子,丢不起脸,不敢报官,只能吃哑巴亏。结果骗局越演越烈,坑害无数人。
类似案例在民国报刊上偶尔见报道。1930年代初,上海一家报纸提过一个福建商人来上海谈生意,被妓女骗赎身,结婚后卖掉房产,她跑了,他破产回家。
另一个是广东商人,1920年代被骗,家产尽失,还欠债。妓女们选目标时,看衣着打扮,挑那些看起来阔绰但没经验的。酒过三巡,朋友起哄,就容易上钩。
黑帮在其中作用大。上海滩青帮势力强,妓女背后有他们,骗到钱分账。受害者想追,黑帮出面打人或威胁。
堂哥那种帮手,往往被黑帮收拾,钱全归妓女。整个链条严密,妓女骗一家换一家,几年下来赚不少。
民国妓女的“淴浴”跟其他骗术不同。仙人跳是短期敲诈,洗澡后冲出大汉要钱。“淴浴”是长期操作,结婚榨干再走。
更狠的是,它利用人性弱点,同情心和色欲。妓女不光卖身,还卖故事,客人以为遇真爱,其实掉陷阱。
结语:为什么这么多人上当?民国社会动荡,有钱人饱暖思淫欲,妓院成日常去处。妓女从卖艺转向卖身,黑帮推波助澜。受害者维护脸面,不声张,给骗局空间。结果上当者叫苦不迭,家财两空。
林黛玉那样的名妓,骗术更高端。她不光靠长相,还会社交,上流圈子转悠。1920年代她骗过好几个,报纸间接提过。她后来淡出,但骗局影响大。其他妓女学样,四马路成重灾区。
民国后期,骗局还演变。1930年代,日本侵华,上海乱象加剧,黑帮更猖獗。妓女“淴浴”有时联合外国人,但核心不变。受害者多外地人,回乡后隐忍,继续过日子。
这种骗术暴露民国社会黑暗面。表面繁华,底下人心险恶。妓女是工具,黑帮是主谋,有钱人是受害者。骗局流行到1940年代,解放后才消停。但留下的教训是,风月场的话别全信,可怜人往往有心机。
回顾这些事,民国骗局多,但“淴浴”特别损,因为它毁人不光钱,还毁家。妓女们赚了,黑帮分了,受害者苦了。真实案例多见于老书和报纸,提醒人擦亮眼。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