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至今还存在奴隶的国家,仍有70万奴隶,联合国都禁止不了
如今,世界各国都在谈AI、碳中和、月球基地,联合国在讨论着全球粮食短缺和气候变化,但你知道吗?在非洲的毛里塔尼亚,至今还有七十万人生活在“奴隶”身份下。世界上,唯一“奴隶制还活着”的国家,就在这里。联合国、人权观察、各种国际组织都投来了目光,可现状依旧难解。
坐在毛里塔尼亚首都努瓦克肖特街头的小咖啡馆,远处就是一望无际的撒哈拉黄沙。
表面上看,这座城市有点现代感——摩托车、法语招牌、还有身穿长袍的男人和头巾女人。可只要深入一层,你就能感受到这个国家的“分层社会”:白摩尔人,黑摩尔人(哈拉廷人),再加上一些柏柏尔后裔。
白摩尔人,基本掌握了政治和经济命脉。黑摩尔人,特别是哈拉廷群体,很多人至今还是“主人的财产”。他们的祖先就是奴隶,身份几乎代代流传。孩子一出生,社会标签就像打上烙印,想逃都难。
2023年《全球奴隶制指数》公布,毛里塔尼亚被列为世界奴隶制“比率”最高的国家,约14.9万人被官方承认处于奴役状态,而本地人权组织估算高达70万,占全国人口20%左右。这还是保守说法,因为有些“奴隶”根本不敢自报家门。
有人会问,这种“现代奴隶”到底什么样?
其实,就是一种变了花样的“新奴隶制”:有人每天干十几个小时的活儿,却拿不到工钱,甚至被迫与主人的牲畜同住。
有的“奴隶”只允许穿特定颜色的衣服,吃主人的剩饭,连恋爱、结婚、迁徙都要获得主人的许可。你能想象,这一切就发生在当下的地球上吗?
历史的枷锁,是怎么锁到今天的?要说毛里塔尼亚为什么“摆脱”不了奴隶制,很多人会觉得不可思议。其实,这和它的历史纠缠太深了。
毛里塔尼亚的奴隶制可以追溯到中世纪跨撒哈拉贸易,那会儿,阿拉伯-柏柏尔人(白摩尔人)为了控制黑非洲人(哈拉廷人),专门搞出一套“世袭奴隶制”——白摩尔当主人,黑摩尔当奴隶。这一传统,在几百年里没变过。
1905年,法国殖民者来“治理”毛里塔尼亚,顺便也宣布了废奴。可说到底,法国人不熟地头,根本没能力改变什么。很多村子,白摩尔人依旧靠着传统当着“土皇帝”,奴隶制度根本没人动得了。
等到1960年毛里塔尼亚独立,这个国家甚至连一条成体系的反奴隶法都没有。
一直到1981年,毛里塔尼亚才成为全球最后一个法律层面上“废奴”的国家。但这“废奴”,很多时候只是纸面文章。奴隶主和地方权贵,照样能找出各种借口让奴役延续。
现实更讽刺:联合国多次警告、美国国务院屡屡点名批评,毛里塔尼亚的政府都在表面上“应付”,但一到地方上,还是那套老把戏。你要是公开反对奴隶制,很可能被当局“重点照顾”,很多反奴隶制的活动家至今都坐过牢。
联合国都管不了,毛里塔尼亚的奴隶制有多深?这其实是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交织的死结。
首先,社会观念是最难推翻的“高墙”。在毛里塔尼亚,很多人从小被教育:哈拉廷就是“天生要服务主人的人”,白摩尔人则是“高贵”的。你要是挑战这个观念,周围的人会用异样的眼神看你,甚至家族会排斥你。
其次,经济极度落后也让问题复杂。毛里塔尼亚以农牧业为主,粮食产量常年不够,工业基础几乎没有,贫富差距悬殊,底层群体只能靠“做苦工”来糊口。而白摩尔人手握资源,主导着经济命脉,穷人很难翻身。于是,有人宁愿“靠近主人”,哪怕身份低微,也比饿死强。
再加上法律和执法问题。毛里塔尼亚虽然立法废奴,但地方执行力薄弱。奴隶主能用各种办法钻法律空子,打官司往往赢的是有钱人。反过来,“奴隶”想自救,还得面临各种打压。
奴隶,真的想“自由”吗?说到底,奴隶制最大的问题,是让人失去了“选择权”。2025年,一些哈拉廷年轻人通过手机上了社交平台,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他们渴望自由,也希望有一天能摆脱身份枷锁。
前段时间,X平台上有一段视频被广泛传播:一位曾经的哈拉廷奴隶成功逃脱,却因为担心“被遣返”而终日惶恐。他在镜头前坦言,哪怕自由了,也很难真正“融入社会”,因为身份标签难以抹去。
人权组织IRA-Mauritania的领导人比拉姆达赫阿贝德,因揭露奴隶制问题,屡次被捕。他几乎成了全球关注毛里塔尼亚奴隶制的“代言人”。但即便如此,毛国政府对外宣传“已彻底废奴”,实际行动寥寥,真正敢挺身而出的哈拉廷人依旧很少。
奴隶身份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几乎没有上学机会,没有土地,不能选择自己的婚姻和职业。孩子出生后,身份也是“继承”来的,这种制度像极了古罗马的“家奴”体系,但更隐蔽、更难打破。
联合国、欧盟、美国都施压了,为啥毛里塔尼亚就是改不了?
真相其实很现实——这个国家太依赖国际援助。2024年,毛里塔尼亚政府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谈判,希望通过基建项目和矿产开发换取援助。欧美国家看在经济稳定份上,一般只是“口头批评”,极少真正动用制裁。
有人建议,用经济援助做“交换条件”,强制推动反奴隶改革。可毛里塔尼亚政府和奴隶主集团“利益捆绑”,即使国际社会强行介入,也很难“一刀切”解决问题。
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国际组织和本地NGO开始尝试“教育扶贫”——为哈拉廷孩子建学校、提供技能培训。虽然成效有限,但至少有一线希望。毛里塔尼亚的“新一代”,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质疑旧制度,争取属于自己的未来。
毛里塔尼亚要真正甩开枷锁,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
法律需要“落地”,让奴隶主真正受到惩罚。现实中,奴隶主家族往往与地方权贵沆瀣一气,这一关最难。
教育是关键。只有让哈拉廷人真正接受教育、掌握技能,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被奴役”的命运。
文化观念的改变也很重要。有一些本地宗教领袖、社会活动家,已经开始在清真寺和社群中宣讲“人人平等”,虽然进展缓慢,但正在发生变化。
国际社会继续施压。外部援助可以做杠杆,比如世界银行的贷款、欧盟的贸易优惠等,都能作为推动改革的条件。
本地NGO的勇敢发声。像SOS-Esclaves、IRA-Mauritania等组织,正在用有限资源帮助奴隶脱困。
今天,奴隶制“好像有点松动了”,但还没完全松开。
每一次反抗、每一次发声,都是敲开自由大门的第一锤。奴隶制的终结,也许还要经历很长的挣扎和等待,但希望的种子已经埋下。
如果连基本的自由都得不到,那我们的世界和过去到底有多大不同?
也许哪天,撒哈拉的风会带来不一样的答案。
参考文献:
Global Slavery Index 2023 – Mauritania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关于毛里塔尼亚奴隶制问题的特别报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