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童生”到“进士”,古人的“考公”之路有多难?
古人要想进入仕途,参加科举考试是最主要的途径。科举考试分为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并非严格四级,唐宋无“童试”概念,明清才定型)。考生只有通过了前一级的考试,才有资格参加下一级考试。而且,不是每年都有科举考试,有些级别的考试几年才举办一次。
童试:敲开科举大门的“资格赛”童试是科举考试的入门考试,考生不论年龄大小,统称“童生”。童试不是一级考试,而是县试、府试、院试的统称,每年在县、府、州举行。
考生只有通过了院试,才能获得“生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秀才”)头衔,正式具备科举“学籍”。
县试由各县的知县主持,通常在每年的二月举行。考生需提前向本县的县衙报名,填写姓名、籍贯、年龄、三代以内的亲属信息等。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四书文、试帖诗、经文、律赋等,重点考察考生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文学创作水平。
府试在管辖本县的府城举行,由知府主持,一般在四月进行。府试的报名和资格审查程序与县试类似,但要求更为严格。
府试的考试内容与县试大致相同,但难度有所增加,对考生的知识掌握深度和广度有了更高要求。只有通过县试的考生才有资格参加府试。
院试由各省的提督学政主持,考期并不固定,通常每3年举行两次。院试合格者,就正式获得“秀才”的身份,也叫“生员”。
成为秀才,意味着考生已经进入了士大夫阶层,虽然还没有当官的资格,但已经享有一些特权,比如见了县官可以不用下跪,还能免除部分赋税徭役等。
乡试:成为举人的关键乡试每3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秋季八月在各省省城举行,因在秋日举行故称“秋闱”。录取率约1%–2%,中榜者称“举人”,第一名“解元”。
乡试的规模较大,组织也更为严格。考试由皇帝委派的主考官主持,主考官通常是从朝廷中选拔出来的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官员。
考生得提前半月到省城“投卷”报到,住进由官府提供的“贡院号舍”——宽3尺、深4尺的砖房,考试期间的吃、喝、拉、撒、睡都在号舍内进行。
考试分三场进行,每场考三天。第一场考四书义三道、五经义四道。四书义要求考生对四书的内容进行深入阐释,五经义则针对五经的内容进行解答。
第二场试论一首,判五条,诏、诰、表内科一道。论是一种议论文体,考生要针对给定的主题进行论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判词则要求考生根据案例,运用法律知识和司法逻辑进行判断和裁决。诏、诰、表是古代的官方文书形式,考生需要掌握其格式和写作要求,进行相应的创作。
第三场试经史策五道。考生要结合经史知识,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问题提出见解和建议,体现对国家关注和思考。
乡试的竞争极为激烈,考中者被称为“举人”,获得了选官的资格,社会地位有了显著提升,还享有一定的司法礼遇等特权,每月能领取一定的俸禄。
乡试的第一名被称为“解元”,能获得“解元”的称号,表明其在全省的考生中脱颖而出,学识才华备受认可。乡试放榜时,正值桂花飘香,所以又称“桂榜”。
会试:京城“春闱”的全国总决赛会试的考试时间为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的礼部举行,因此又称“春闱”或“礼闱”。参加会试的必须是乡试考中的举人和国子监监生。
会试由礼部主持,一般由进士出身的大学士、尚书以下副都御史以上的官员担任,考试内容与乡试有相似之处,但难度和深度进一步提升。
会试同样分三场进行,每场考试时间也是三天。第一场考四书义、五经义,考生不仅要熟知经典原文,还要融会贯通,结合现实问题进行分析。
第二场考论、判、诏、诰、表等,对考生的文学素养、逻辑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更严,要求考生在写作中展现更高水平和独特见解。
第三场考经史策,考生需要对经史子集有广泛的涉猎,对古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有深入的思考,才能在考试中应对自如。
会试的竞争十分激烈,录取名额有限,大概300人左右。考中者称为“贡士”,获得了参加殿试的资格,“贡士”中的第一名被称为“会元”。
殿试:皇帝亲自主持的终极选拔殿试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级别考试,由皇帝亲自监考或委派大臣主管。考试时间一般在会试结束后不久紧接着进行。
考场设在皇宫中的大殿,殿试只考时务策一道,皇帝根据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出题,让贡士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应对策略。
殿试的流程十分庄重。考试当天,“贡士”身着整齐服饰,进入皇宫大殿。考试过程中,气氛庄严肃穆,有专门的官员负责监考和维持秩序。
考试结束后,试卷会经过严格的评阅。首先由阅卷大臣们进行初评,然后,将排名靠前的试卷呈递给皇帝,由皇帝亲自审定最终的名次。
殿试的结果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所有通过殿试的考生都被称为”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因为用黄纸书写,所以又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也就意味着金榜题名,从此踏上了仕途。
从”童生“到”进士“,平均耗时15~20年,花费白银千两以上。范进中举后的狂喜、曾国藩“同进士”出身的遗憾,都是古人一路“考公”的真实再现。
科举是一套选拔制度,它让“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可能,也让“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成为常态,承载着无数人的悲欢与荣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