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莲英结局有多惨?不被隆裕太后信任,为保命舍财,最终身首异处
1908年冬天,北京冷得刺骨,宫墙里却更冷。慈禧太后去世那天,整座紫禁城都陷入了死寂,最痛心的不是皇帝,也不是后宫妃嫔,而是那位跟了她大半辈子的老人李莲英。
他守着这位主子整整四十四年,从八岁进宫开始,就把命搭在了“伺候”这件事上。
慈禧在,他是大太监里最风光的;慈禧一闭眼,他成了皇宫里最尴尬的人。
在那个人人都只讲权力、讲关系、讲背靠谁才能活的年代,李莲英太知道自己接下来的日子不会太好过。
所以,主子尸骨未寒,他就开始盘算,自己还剩几条退路。
01
别人伺候主子,是想图个活命,他却想伺候出个前程。
李莲英的名字,早已不是宫里有个太监那么简单,他是清宫史上唯一一个被提到二品官职的大太监,穿着花翎顶戴、说话不带下气,连军机处的人都得看他脸色行事。
可这一切的底气,来源只有一个,就是慈禧太后的宠信。
从少年到老年,李莲英这一生没服过谁,只服慈禧,他能讲故事、能按摩、能梳发,还能哄得慈禧笑出声。
宫里说他是奴才,其实更像个贴身心理医生,他懂得慈禧什么时候会失眠、什么时候心烦、甚至何时该闭嘴。
这种把自己揉进权力核心的本事,别说太监,很多当大臣的都做不到。
不过,人一旦只懂得伺候一个人,就容易对别人没了心思。
李莲英只围着慈禧转,对于后宫别的主子,从没放在心上,这也为他后来的遭遇,埋下了祸根。
02
慈禧死后,李莲英其实还有得选,一个是留下,继续另投明主,另一个是收手,趁早退出。
那时候他已年过花甲,照理说该安享晚年,但他太清楚宫里风向变了。
新上位的是隆裕太后,她身边宠着的是小德张,而自己对她来说,顶多是个“慈禧的遗物”。
于是他没等被赶走,自己先请辞,说要出宫为太后守丧三年,表面上看情义深重,其实就是找个体面退场的借口。
聪明如李莲英,自然会提前为自己留了后路。
他在海淀一口气买了三处宅子,棉花胡同的房子最隐蔽,他选了那里落脚。
入户那天,他亲自盯着把门牌摘了下来,怕的就是被人认出来。
日子也过得极素,他不再穿绸缎,不摆奢宴,吃斋念佛,哪怕宅里金银满地,也绝不显摆。
他知道,自己活得太张扬太久,晚年必须学会“消音”。
03
而且,出宫前,李莲英几乎把自己攒了大半辈子的财物分了一圈,隆裕太后一大笔、手下亲信一小笔、子侄嗣女按份分完。
他不是大方,是知道,不花钱买平安,很快就会有麻烦上门。
可他低估了身边人的胃口。
嗣子们拿了钱还不够,天天上门打转,打着孝顺的旗号,其实是想再捞一笔。
李莲英忍了,怕他们把日子搅黄了,也怕他们出去乱说话。
更让他烦心的,是宫里那个小德张。
这人他早就看不上,年纪轻、心思深,会拍马屁,会看人眼色,慈禧刚咽气,就投奔了隆裕太后。
后来直接跑去告状,说李莲英敛财,要求把他“法办”。
他知道,小德张这回是真想搞死他。
好在他早给隆裕太后送过见面礼,再加上他和袁世凯、庆亲王等人早年都有交情,一通操作下来,最后隆裕那边没搭理这事儿,小德张这事也不了了之。
但李莲英自己心里清楚,纸是包不住火的,只要还活着,就有可能哪天出事。
04
三年后,他果然没躲过。
关于他的死,有太多版本,一说是被仇家堵路追杀,一说是去讨债被人盯上,还有人说他是去拜慈禧墓时遇刺。
但唯一确定的是,他死得不体面,连个头都没保住。
他的后人并没有为他找仇,也没为他讨说法,而是赶紧向宫里报丧,并编了个说法,说他是得了疟疾。
这才换来隆裕太后一块20亩的恩济庄地和1000两修墓钱。
葬礼极尽隆重,孝子贤孙跪了一地,金银棺木样样不缺,墓碑上甚至还刻着他的处世名言,说自己“事上以敬,事下以宽”。
可谁能想到,棺材里装着的是一具没有头颅的遗体。
风光一世、跪在权力顶端的李莲英,最后只能靠着一块碑,来遮盖身首异处的残忍现实。
05
李莲英活过大清最盛的年代,也亲历了权力的起落,他的名字,曾让整个后宫闻风丧胆。
他是太监,却活得比大臣还威风,他没后代,却操心晚年比谁都早。
但风光归风光,最终他也没逃过命运的清算,或许,这就是权力游戏的代价。
站得越高,摔得越狠。
李莲英不是坏人,但他确实聪明到了极致,可越聪明的人,往往也最明白,自己终究只是个工具人。
他的一生,是一场围绕“活下去”展开的博弈。他活得谨慎,活得用心,最后却也没活成一个善终的人。
那些在深宫里伺候惯了人的人,也许最后连自己该怎么走,都说不清楚了。
愿所有被权力眷顾过的人,都别在年老时才明白,光鲜不是护身符,只有自己,才是命运真正的靠山。
#头条深一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