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往事:《鸿山越墓疑云》(作者 吴炯)
鸿山越墓疑云(作者吴炯)当国家级大遗址——鸿山越国贵族墓遗址博物馆在我们面前揭开面纱时,也提出了诸多的谜团。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灭吴后做了什么?属卢宝剑的下落?越墓的主人是范蠡还是文种?历史无法重现,疑云未必能解,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肯定是鸿山越国贵族墓最为通俗的注脚,也是最为沉重的解释。
无锡最大的考古发现
战国就是以战乱闻名的时代。当秦始皇兵马俑排起整齐的队列时,那段历史已经尘埃落定。
整齐威武的兵马俑军阵是统一中国强有力的证据,当那种辉煌展示在我们面前时,是没有疑问的定论,而当鸿山越国贵族墓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则交给了我们诸多的谜团。
2001年2月19日,两个青年手持两件古陶器来到文管部门,向工作人员描述了工地上发生的事情。从此,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在无锡露出曙光,先是几座战国墓的发现,然后是一个特大古墓群的勘定,直到这里成为国家级的大遗址——鸿山遗址。
在这个小小的地方,已确定有51个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型土墩。在已发掘的7座墓葬中,共出土珍贵文物2300余件,其中最大的邱承墩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青瓷礼器、乐器和玉器,数量达1100余件。鸿山越墓出土的青瓷器,将中国瓷器的起源从东汉上推了几百年。
专家对已发掘的7座鸿山战国墓进行一系列的考古分析后认定,这是越国贵族的家族墓地。结构有序的墓地排列首次完整地揭示了春秋战国时期越国贵族墓葬在同一墓区上的埋葬规律。从出土随葬品的等级来看,邱承墩大墓是仅次于绍兴印山越王陵的越国墓葬。
2005年,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成为“200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6年5月,“鸿山墓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2月,“鸿山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十一五”国家重点大遗址工程之一……可以说,鸿山越国贵族墓是无锡地区有史以来最重大的考古发现,这里出土的“玉飞凤”成为了无锡的城市徽标。
2007年4月,在邱承墩发掘原址上建造起了集文物展览、遗址展示于一体的“鸿山遗址博物馆”和遗址公园,向社会开放。
吴地,神秘的越国墓
鸿山越墓在今天的鸿山镇之东,位于无锡与苏州之间,与吴国始祖泰伯的陵墓仅相距六七公里。在这样一个吴国的心脏地带,怎么会出现这样高规格的越国墓葬群?
无锡,春秋时属吴国,战国时吴为越所灭,又归越国,越国被楚国灭后,无锡又属楚地,直到成为秦的领土。既然无锡曾经是越国的国土,出现越国贵族的墓地也就不足为奇。那么,这是越国哪位贵族的墓地呢?
鸿山越墓出土了大量的陶瓷礼器和乐器。然而,所有的出土文物上没有发现一个文字,也没有青铜器。青铜器,在中原地区的出土商周文物中是常见器物,在东周时期的吴国、楚国墓葬中,也是主要的随葬品之一,而在越国墓中,竟鲜有发现。越国不是没有青铜器,灭吴之后青铜器也不会少。
比如越王剑,就是以往古墓出土越国青铜器中的重器。然而,在邱承墩墓,虽说墓主肯定是仅次于越王的贵族,但是这里并没有青铜剑出土,而且连一件青铜器都没有发现。
卧薪尝胆与兔死狗烹
鸿山越墓出土的礼乐器,都是青铜器的“高仿品”,属于明器。可以推论,不以青铜器随葬可能是由于节俭的葬俗。尽管这些青瓷美轮美奂,但相对于铸造青铜器的花费而言,仍是天地悬殊。但无论越国的葬俗有从简的一面,邱承墩等大墓绝对是越国的厚葬大墓。
从墓葬形式和文物等级种种现象表明,越墓中最大的邱承墩墓,应该是越国仅次于越王的贵族墓,也就是越国大夫一级的墓地。
考古学家根据炭十四测定以及相关的考证后认为,鸿山越国贵族墓的年代应在公元前473-468年之间,这恰恰是越灭吴后最为强盛的越王勾践时代。
勾践灭吴,举国欢庆,何在此时此地出现一大片越国大夫的家族墓地,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越国的大夫有几人?史籍中有五人说也有八人说,但事实上更多。他们的死亡时间,除石买、畴无余、讴阳外,都在勾践灭吴之后。卧薪尝胆的勾践历来是韬晦复仇、胸怀大志的典型人物,然而他也是一个小人。在灭吴大业完成之后,他对身边的功臣有了防备之心,尤其是大夫中的佼佼者——范蠡与文种。
大夫范蠡看透了勾践的为人,明白危险即将来到。越国灭吴后,他立即离开了越国。到了齐国后,他写信给同为大夫的文种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他劝文种说,越王是长颈鸟喙的相貌,可以共患难,但不能与我们共享乐,你还不快走?文种没有走,看到此信后,他已是想走也走不脱了。
随后,勾践召见了文种,对他说,你为阴谋灭吴设计的九条策略,我只用了三条就打败了强盛的吴国,剩下六条计策还在你心里,要是能用这剩下的策略到九泉之下为我的先王谋取吴国的前人就好了。
文种听后无可奈何,悔之不及,勾践随后赐给文种一把名叫“属卢”的宝剑,文种伏剑自杀而死。从范蠡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到“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成为成语,文种大夫已成了悲剧的千古主角。文种死后,勾践把他葬在“国之西山”。
西山之谜
国之西山?国指的是都城,不是国家。国之西山就是指都城西面的山。越国的都城在绍兴,国之西山就应在绍兴城西面。今天绍兴城内的府山,相传又称种山,至今仍有“文种墓”。
事实上,勾践灭吴后,越国的都城已迁到了吴的都城姑苏。这时的“国”,应该是指姑苏城。也就是说,文种大夫的墓地应该在苏州以西,而不是绍兴城内的西山。
根据邱承墩大墓的时间推断,下葬时间应该是在越王勾践时期,这时越国已经灭吴,国都已经迁到吴的故都姑苏。鸿山墓群的位置恰恰在苏州城的西面,这里会不会就是文种大夫的墓地呢?
然而,无锡境内有关范蠡的遗踪传说也不少,留下了许多与范蠡有关的地名,如蠡河、蠡湖、仙蠡墩等等,邱承墩大墓会不会是范蠡的墓地呢?
由于没有文字出土,这也许会是永远的谜。专家们的推测也只能将范蠡、文种并举,并希望今后能有新的发现来确定邱承墩越墓神秘的墓主是谁。
属卢宝剑:非正常死亡
就在鸿山越墓旁不远的后宅,有一位始终目睹发掘工作的瓷器收藏家邹寿刚,他认为,邱承墩越墓为文种大夫的墓地最有可能。邹先生认为,范蠡不入越国,泛于五湖,应该得到善终。而文种没有听从范蠡的劝告,最终死于勾践小人之手。确实,虽然没有文字说文种死时是“夷族”,也就是俗话的“满门抄斩”,但从考古发现的墓群下葬时间几乎一致来判断,只有家族同时遭遇非正常死亡,才可能产生这样的同时期墓葬群。而范蠡家族,早就离开了政治的漩涡,不知所终,没有同时“满门抄斩”的可能。
要将范蠡排除在墓主名单外,我们还能有许多的推测。范蠡是声称不再回到越国的,即使是归葬,也不会选择姑苏之西山,为何不回到会稽之西山?如果范蠡家族在这里营造如此大规模的墓葬群,怎会没有留下任何的记载?
在邱承墩大墓中,有这样几件文物,是足以说明墓主高贵的身份的。一是青白玉的“玉覆面”,上面刻有最高贵族身份象征的龙与蛇图样。二是成套的玉佩“五璜佩”,标示其身份与诸侯相当。
最为奇特的在墓室中央出土了四件由八条蛇盘曲而成的琉璃釉盘蛇玲珑球形陶器。专家认为,浑身点缀着蓝色琉璃的这件神秘的器物象征着墓主有着极高的地位与权力。
而这一切都有越国的大夫身份才能享有的等级,这是离开越国的范蠡难以得到的,何况墓葬的年代是在勾践时代,不管身前还是身后,聪明的范蠡会肯回来就范吗?
邹寿刚认为,文种大夫被赐剑而死,然后被越王厚葬,如果是赐剑,这把属卢之剑应当随葬在墓中。而在邱承墩出土文物中却没有任何青铜器。
事实上,在邱承墩大墓的发掘过程中,已经发现这个墓早被盗过,4个盗洞在墓室东部置放墓主的位置,盗墓时间可能在清以前或更早。如果是文种大夫的墓,属卢之剑会不会早就被盜?
值得注意的是,在邱承墩大墓中,出土了一件玉剑首和玉剑格。剑首、剑格既不是佩件也不是礼器,只是剑上的配件,它们会不会就是属卢宝剑的残存?
历史无法重现,疑云未必能解,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肯定是鸿山越国贵族墓最为通俗的注脚,也是最为沉重的解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