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这篇千古奇文,仅56字,却说透年龄与奋斗的关系,建议收藏!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人,是东汉末年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在那个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时代,他凭借卓越的才能和远大的志向,南征北战,逐步统一了中国北方。然而,曹操的成就远不止于政治和军事。他同样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核心人物。他的诗歌,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充满了一种被称为“建安风骨”的独特魅力。《龟虽寿》这首诗,正是他文学才华和人生哲学的集中体现。此诗约作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当时曹操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此时的他已经五十三岁,在古代已属暮年。面对着壮丽的河山,回望自己半生的戎马生涯,曹操心中百感交集,于是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用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悟和理想抱负。
寿命有尽诗歌的开篇,曹操便以宏大的视角,探讨了宇宙间一个最根本的命题——生命与死亡。“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神龟,在古人眼中是长寿的象征,传说能活数千年。而腾蛇,则是能乘云驾雾的神兽。然而,曹操却深刻地指出,即使是如此神奇长寿的生物,它们的生命也终有尽头,最终都会化为尘土。
这四句诗,展现了曹操超凡的洞察力和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在那个神仙方术和谶纬迷信盛行的年代,许多帝王将相,如秦始皇、汉武帝,都曾沉迷于寻求长生不老之药。他们渴望生命能够永恒,试图通过外力来对抗自然的法则。
然而,曹操却清醒地认识到,生与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无论是人还是神物,都无法摆脱这个最终的归宿。这种对生命规律的尊重和认识,在当时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它打破了人们对于长生不老的幻想,将目光从虚无缥缈的神仙世界,拉回到真实而有限的人生。
这种思想,与《庄子·秋水篇》中所言“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的典故形成了有趣的对比和深化。庄子借神龟来谈论生命的相对性,而曹操则更进一步,直接点明了生命有限的本质。他没有因为生命的短暂而陷入悲观消沉,反而以此为出发点,展开了对人生价值更深层次的思考。这种直面死亡的勇气和坦然,为全诗奠定了一种雄浑苍凉而又积极进取的基调。
壮心不已在揭示了生命有限这一普遍规律之后,曹操的笔锋陡然一转,迸发出全诗最激动人心,也是流传最广的四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几句诗,如同划破长空的闪电,充满了无穷的力量和激情。
“老骥”,即年老的千里马。它虽然静静地卧在马槽边,但心中奔腾的,依然是驰骋千里的壮志。曹操在此以“老骥”自喻,生动地表达了自己虽然年事已高,但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从未消减。“烈士”,在古代是指有远大抱负和坚定志向的人。即使到了晚年,他们那颗建功立业的雄心也永不停息。
东晋时期的大将军王敦,每次酒后都会高声吟诵这几句诗,并用如意敲打唾壶作为节拍,以致壶口都出现了缺口,足见其发自内心的共鸣。
这段慷慨激昂的抒情,一扫汉末文坛普遍存在的感时伤逝,及时行乐的颓靡之风。它所展现的,是一种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在中国历史上,从不缺乏这样“老当益壮”的例子。
商朝末年的姜子牙,据说七十二岁才遇到周文王,之后辅佐武王伐纣,建立了不朽功勋,成就了一番伟业。他的经历正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最生动的写照。
曹操通过这充满张力的诗句,向世人宣告,年龄的增长并不能限制一个人的志向,身体的衰老也无法禁锢一颗渴望建功立业的心。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其长度,而在于其宽度和深度,在于是否拥有永不磨灭的追求和理想。
养怡之福在抒发了豪情壮志之后,曹操的思绪再次回归到对生命哲理的探讨上。“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他认为,人的寿命长短,并不仅仅是由上天决定的。通过自身的努力,通过调养身心,保持精神的愉悦和身体的健康,是可以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的。
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人本主义思想,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它有力地批判了“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宿命论观点。
曹操所说的“养怡”,并非是无所事事、静坐呆养,而是指一种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一个人的精神面貌至关重要,不应该因为年老而变得消沉。《道德经》中强调“清静无为”,并非是让人消极避世,而是要减少不必要的欲望和纷扰,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老子提出的“寡欲以养心、清静以养性”等思想,都旨在通过内在的修为来达到身心的和谐与健康。
曹操的“养怡”观,正是这种内在修为和外在追求的结合。它告诉我们,一方面要树立“壮心不已”的远大理想,在事业的追求中实现人生价值;另一方面,也要注重身心的调养,以健康的身心作为实现理想的保障。这种将建功立业与修身养性相结合的观点,体现了中国古代哲人一种非常全面的生命智慧。它鼓励人们既要奋发有为,又要顺应自然,在积极的人生实践中,体验生命的圆满与幸福。
易道生生《易经·系辞》中有言:“生生之谓易”。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宇宙最根本的规律,那就是永恒的变化与创生。宇宙万物,包括人的生命在内,都处在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过程中。
曹操在诗中所表达的生命观,正是对“生生”之道的具体实践。他首先承认“寿有竟时”,这是宇宙变化规律的体现,是“变易”的一面。但他并不因此而消沉,反而强调“壮心不已”,强调“可得永年”,这正是在有限的生命中,去努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参与到“生生”不息的创造过程中。
《易经》还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一种刚健有为,积极进取的精神。曹操的一生,无论是在战场上驰骋,还是在诗文中抒怀,都完美地诠释了这种精神。“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正是“自强不息”最诗意的表达。
他的人生哲学,不是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而是主动地去创造未来。他告诉我们,面对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有限,最好的方式不是恐惧和逃避,而是以一种积极的姿态,去奋斗,去创造,让生命在不断地“日新”中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结语《龟虽寿》这篇千古奇文,以简洁刚健的语言,将深刻的哲理思考、慷慨激昂的个人情怀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完美地融为一体。从对自然规律的冷静洞察,到对人生理想的热情讴歌,再到对养生之道的辩证思考,层层递进,浑然天成。
这首诗的价值,早已超越了文学的范畴。它是一种人生态度的宣言,是一种生命智慧的结晶。它告诉我们,要正视生命的规律,也要相信自己的力量;要拥有远大的理想,也要注重身心的健康。它所蕴含的那种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了无数后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永不言弃,奋勇前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