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功高震主,临终前主动交出兵权!三日后,郭家满门保全
大历十四年六月,78岁的郭子仪靠在躺椅上,盯着案头一摞军籍文书出神。三天前他做了个决定:把手里所有兵权都还给皇帝。消息传出去,满朝文武都等着看这场戏怎么收场,毕竟谁都知道,这老头儿握着天下近半兵权整整四十年。
郭子仪出身贫苦,祖上几辈都是普通人家。年轻时投军,从最底层的士兵开始,一仗一仗往上拼。
安史之乱爆发那年,洛阳、长安接连失守,唐玄宗慌慌张张逃去蜀地,唐肃宗在灵武刚登基,朝堂上连个能领兵的人都找不出来。
这时候郭子仪站了出来,带着朔方军东征西讨,硬是把快断气的大唐给拉了回来。
收复长安那天,唐肃宗拉着他的手说:“国家再造,全靠你啊。”转身就封他为汾阳王,还赐了“免死铁券”。
可郭子仪没多说什么,接了任命就继续带兵打仗。打吐蕃、平回纥,哪里有乱子就往哪儿跑,从来没打过败仗。朝廷离不开他,可也怕他,这么大的兵权在手里,哪个皇帝能睡得安稳?
鱼朝恩、李辅国这些宦官,没少在皇帝跟前说郭子仪的坏话。有一次前线打了败仗,他们立刻起哄说郭子仪年老误事,该把兵权收回来。
第二天,郭子仪的折子就递到了宫里,主动交印辞官,连句辩解的话都没有。回家就闭门谢客,每天种种花、喝喝茶,好像真把自己当闲人了。
可没到三个月,吐蕃大军压境,朝廷急得团团转,又只能把郭子仪请出来。他穿上铠甲就出征,一仗打退吐蕃,回头又把兵权交了回去。
一来二去,皇帝也明白了,郭子仪手里的兵权,就像悬在朝堂的一把剑,他握着能保太平,别人拿却未必稳当。
儿子郭暧娶了升平公主,小两口吵架闹到皇帝那里。公主哭哭啼啼说郭暧打她,唐代宗气得直拍桌子,眼看就要发作。
郭子仪听说后,立马拽着儿子进宫,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跪下请罪,说:“是我教子无方,请陛下责罚。”郭暧也吓得磕头认错,头都快碰到地砖了。
皇帝一看这阵势,气也消了大半,最后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句“小夫妻吵架,别太认真”,这事就这么过去了。说白了,郭子仪心里清楚,皇家的面子比什么都重要,自己低头认个错,就能把一场风波压下去。
还有一回,鱼朝恩派人挖了郭家的祖坟。换作别人,早该拍案而起,甚至带兵报仇了。可郭子仪只是叹了口气,说:“我带兵多年,难免有士兵毁坏百姓坟墓,这大概是上天给我的报应吧。”
一句话,把所有怨气都咽了下去。后来鱼朝恩失势,死得很惨,郭子仪却连句落井下石的话都没说。
大历十四年六月十四,郭子仪把幕僚们叫到跟前,指着桌上的军籍、印信说:“都封好,连夜送进宫里。”众人面面相觑,不知道老头儿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可他们知道,郭子仪这辈子从没错过,于是乖乖照办。
第二天,皇帝收到这些文书,半天没说话。第三天清晨,郭子仪安然离世,就像算好了时间一样。朝廷追封他为“忠武”,赐葬建陵,还下旨让郭家子孙世袭爵位。
八个儿子没一个被清算,反而都在朝中担任要职,这在功臣辈出的唐代,简直是个奇迹。
郭子仪这辈子,看透了一个道理,在皇权面前,再大的功劳都是摆设。你越显摆,皇帝越不安;你越低调,反而越安全。
他不交结朋党,不拉拢权臣,甚至对后来权倾朝野的卢杞,早年就叮嘱家人“此人将来必掌权,要离远点”。结果卢杞掌权后,谁都敢整,唯独不敢动郭家。
对比高仙芝被腰斩、李光弼忧惧而死,郭子仪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能进能退”。打胜仗时不居功,皇帝猜忌时不辩解,家里闹事时先低头,临终前更是把兵权交得干干净净。
他知道,权力这东西,握得越紧,烫手越快;只有主动松开手,才能保得一世平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