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3 02:08

慈安暴卒之谜:大清帝国权力帷幕后的惊魂十二时辰

光绪七年三月初十(1881年4月8日),紫禁城被一声惊雷撕裂。一向康健的东太后慈安,竟在短短十二个时辰内猝然离世,年仅四十五岁。消息如野火燎原,从朝堂烧至市井,举国皆惊。这位与慈禧并掌国柄、德高望重的“老佛爷”,何以毫无征兆地撒手人寰?


慈安太后像
慈安太后出身满洲镶黄旗钮祜禄氏,早在咸丰帝尚为皇子时便入侍左右。原配孝德显皇后早逝后,她于咸丰二年凭借温厚贤德,从贞嫔一路晋封中宫皇后。咸丰帝龙驭上宾后,慈安以嫡母身份被尊为母后皇太后,与同治帝生母慈禧共同垂帘听政,世人称“东太后”,与“西太后”慈禧分庭抗礼。

三月初十清晨,帝国中枢仍运转如常。军机大臣奕䜣、左宗棠、王文韶等重臣依例觐见,只见慈安太后两颊微红如饮醇酒,言谈举止并无异样。然而午后风云突变,内廷忽传太后驾崩的丧音!大臣们仓皇奔入慈宁宫时,但见慈禧独坐矮椅,目光沉静地注视着宫人为慈安小殓,口中只淡淡道:“东太后素来康健,怎会猝然薨逝?”语中虽有哽咽,其镇定之态却令在场诸臣背脊生寒。

死亡过程疑点重重。据帝师翁同龢《日记》详载御医脉案:晨间诊为“类风痫甚重”,午时已“兴脑混乱,牙紧”,未刻竟至“痰壅气闭”,酉刻“天脉将脱,药不能下”,戌刻即告驾崩。翁同龢掷笔长叹:“呜呼奇哉!”短短十二时辰,一位晨起尚能视朝的太后竟玉殒香消,此等急变岂是寻常?


《慈竹延清图》
朝野疑云顿起,死因众说纷纭:

鸩杀之说最盛:民间盛传咸丰帝曾密诏慈安,嘱其必要时可除慈禧。而慈安心慈,在慈禧巧言令色下焚毁密诏,自毁长城。待慈禧根基稳固,遂以毒饼鸩杀慈安。左宗棠闻讯即顿足大呼:“今日果有此事耶?”其激愤之态,尽显朝臣疑虑。
自戕之说:《清稗类钞》另载秘闻,称慈禧被慈安斥责“贿卖嘱托,干预朝政”,二人争执激烈。慈安口拙难辩,悲愤之下竟吞鼻烟壶自尽。此说虽奇,却映射两宫嫌隙。
药误致亡:《清朝野史大观》暗示御医受慈禧指使,故意误诊错药,终致慈安不治。
旧疾复发论: 学者徐彻在《慈禧大传》中力排众议,指出慈安实有宿疾。二十六岁时即患“类肝厥”之症,同治八年亦曾“厥逆半时许”。“厥症”凶险,突发昏迷、四肢冰冷,重者确可立时毙命。徐彻更强调慈安素不热衷弄权,于慈禧实无威胁。

无论何种解释,慈禧的身影始终如幽灵般盘桓于这场死亡疑云之上。是宿疾无情吞噬了贤后?是深宫毒手终结了政敌?抑或另有惊天隐情?紫禁城的重重宫阙吞噬了真相,唯留翁同龢那声穿透历史的浩叹——“呜呼奇哉!”在丹陛间久久回响。


慈安太后玉玺与玺文
慈安太后的暴卒,终成一道横亘于晚清史上的森然裂隙。当德高望重的“老佛爷”在权力帷幕后猝然消逝,帝国中枢的阴影愈发深重。这场发生在十二时辰内的宫廷惊变,其真相早已随棺椁长埋地宫,唯余种种推测在历史长河中碰撞激荡,映照出权力巅峰处令人窒息的幽暗。一个皇太后的暴亡之谜,终究成了帝国暮色里一道永远无法弥合的伤口,无声诉说着紫禁城高墙内不为人知的惊心动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慈安暴卒之谜:大清帝国权力帷幕后的惊魂十二时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