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3 02:08

63 岁汤和交出兵权回乡,临走不忘要赏赐,两年后才知,他真是高明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文|橘子
编辑|橘子
《——【·前言·】——》
朱元璋杀功臣如割草,朝中风声鹤唳,唯独汤和能全身而退。六十三岁上,他忽然交出兵权,告老回乡。临行还要赏赐,开口索金,要人相送,众人暗笑他贪得无厌。
两年后朝局剧变,世人才意识到,他步步为营,藏尽锋芒,真正的高明不在沙场,而在退场。

功成之年,借赏赐掩退意洪武二十三年春,汤和年满六十三。久居兵权中枢,功勋显赫,名列“六将”之首。就在这个节点,他忽然上奏,请求交出兵权,归乡养老。朱元璋震惊之余,表情凝重,未立即回应。

汤和早年起兵,从朱元璋在濠州起事之初便追随左右。二十余年征战沙场,南征北伐,屡破劲敌。北伐元军、定中原、平西蜀、取云南,他战无不胜,被誉为“大明战神”之一。文臣称他审慎周全,武将佩服其用兵果敢。即便在战场之外,他也善于组织军政、分封诸侯、筹建后勤,是难得的全才型元勋。
朱元璋极少信任武将,蓝玉、傅友德、沐英等虽受封赏,心腹疑忌却从未放松。而汤和在军中的实际影响,已超越多数同僚。兵权之重、功勋之盛、影响之广,令皇帝早有防备。
此时汤和却主动提出归乡,交出兵符。朱元璋在奏章中见“愿解甲归田,以奉祖宗”,又见“年迈多病,不能再膺国事”,脸上并无喜色。皇帝素疑多虑,对这种主动退让往往更觉心虚。汤和却继续呈折,态度坚决,辞意不变。

就在满朝以为此人彻底归隐、要彻底退出舞台时,汤和做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他主动向皇帝索要赏赐。金银财宝、地契田庄,乃至美女侍从、奴仆车马,一一开列。那日在朝上,他开口索赏的场景,被史官详细记录。御前大臣一片哗然,低声耳语。
不少官员心中暗想:这位老将军是不是贪恋富贵?是不是在为自己留下退路?
但汤和毫不动摇,他说得坦然,姿态笃定。朱元璋在内殿沉默半晌,最后答应全部请求。他不仅赐金,还封地给田,甚至安排随从五十人护送其南归。
这场“临走前索赏”的举动,被朝中视为市侩。御史台官员议论:“昔日功臣,今朝贪财,丢尽军中风骨。”有人私下讥讽:“若他一心归田,何必张口索要?”
只有极少数人隐隐察觉,这一切似乎另有深意。

汤和曾说,兵符可交,面子要给,回乡虽退,不能灰头土脸。赏赐不过是形式,真正要的,是一份“体面退场”的保证书。他明白朱元璋疑心最重,怕将功高震主。而索赏不过是给皇帝一个确认其“无威胁性”的信号。
主动张扬,等于示弱。他不是怕穷,而是怕朱元璋起疑。把所有“贪念”摆上台面,反倒让皇帝放下戒心。他要的赏赐,不仅是财货,更是一纸“安全通行证”。
兵权上交,财富在握,人马南归。这场退场,汤和安排得滴水不漏。表面上显得贪婪粗俗,实则是最精妙的“自保之术”。没有封官许愿,没有留恋军中地位,他在告老回乡这件事上,拿捏了绝对主动权。

兵部尚书姚广孝后来曾私言:“退将易,收手难,汤公却能收得如此之整,朝廷无人能及。”朱元璋对汤和的退场始终无异议,反倒在后续赏赐上屡次加码,显出罕见的宽厚。
退权、要赏、返乡,这三步连环,是汤和最后一战——不是打仗,是自保。没有硝烟,却胜过千军万马。

索赏之举,深藏心计天下动荡,退将得权归,汤和却在离场时索要赏赐,官场一片错愕。那阵风潮中,他开口要黄金、地契,以及数量不菲的随从。表面乍看贪婪,却用得恰到好处。赏赐成了退场仪式的一部分,也成了退敌之辞。
洪武二十三年春,他在奏章中写:“臣将辞兵归里,愿领赏赐以资田居。”语言无华,态度却坚决。皇帝沉默片刻,赐黄金三百两。汤和收下后,仍开口要田、要车队、要人手,甚至言语轻描带去“容身之家”。朝中哗然。他步步铺展退兵路线,每一步都让人难破其意。
赏赐接二连三。他不贵为辅臣,也不留兵中权柄。一面盛量求赏,一面交出符印,将手中兵权一并放下。这是退,却又不失分寸;索,却又毫无威胁。

不少官员面露不解。有人暗嘲“贪图赏赐,忘却战场之魂”。也有人低声说:“何人索赏索得如此体面?”御史们窃议无数,却无人敢上书弹劾。因为赏赐虽大,却搭配了“绝对退出”的协议。赏赐换得的,是一张“无威胁”证明。
民间传言他“要美女、要随从”,逐步演成笑谈。但表面荒谬,实为隐晦智慧。朱元璋在后宫管理上不容他人多事,偏偏这一次默许。这说明他眼中看到了退场意义远胜留任者之累赘。
退场之后,他无政事,无文书留名,亦不参与朝中事务。乡里老百姓只闻他会教子、善耕田。一年又一年,他静静老去,身后再无人提索赏之人。多年后朝野提及“索赏而无祸”的名字,竟成智慧象征。索赏成了伪装,也成智慧的一部分。
赏赐、退将、退场者,世人最初困惑,后来惊叹。他退得隆重,却无意再涉权谋;他走得庄重,却让自己隐藏在历史阴影。

清洗风暴,汤和隐退得全身而退洪武二十六年,明朝掀起震动天下的蓝玉案。这一事件波及范围之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在开国功臣中掀起滔天血案。蓝玉曾是战功赫赫的将领,身居高位,却因野心膨胀被指谋反,连坐株连十三侯、两伯,牵连万人,《逆臣录》中记载被处极刑者高达一万五千人。功臣一夜之间全部倒下,唯汤和名列清单之外。

他早在两年前就交出兵权,还乡养老。全然退出军事系统,不再影响政局。这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几乎是绝无仅有的安全退让。其他开国将领或因战功过重而被猜忌,或因亲信牵连被灭门,唯他完全隐退,不留尾巴。
朱元璋对功臣警惕的政策,可见于《蓝玉案》前后的操作:接连杀戮开国功臣、削弱藩镇兵权、颁布《逆臣录》,都是清洗结构性政敌的一种机制。汤和提前退却,成功“跳出”血雨腥风,自保于混乱之外。

政治圈内,无数评议声暗中盛行。人们从前讥笑他老态龙钟,今反思却发现他的撤退选择隐藏着精准算计:退得早、退得彻底、退得体面。而此番清洗中,朱元璋确无令追查汤和。御史台奏议无法触及他的名字,无人敢再参详。
两年后蓝玉案余震尚在,审查名单仍未收缩。世间惊叹,他早做隐退,却被保全;原以为索赏荒诞,结果成为避罪之术。慢慢地,他那场索赏退兵义举在朝野传为高明之策。
蓝玉案件发生后,朝堂内肃杀气息弥漫,张榜招捕、连坐抄家、秋风扫落叶般肃清功臣派系。唯汤和回到乡里,耕读养老,无一风波。他的墓志、谥号“忠武”,赐予的祭礼均无异常,说明他在政治清洗中一个漏洞不沾。

死后无忧,智慧传承洪武二十三年交权归乡后,汤和铺就退隐之路。他未再踏朝班,远离权谋之地,只于乡野挥锄教子。数年静默,他家族在天下乱象中安然存续。皇帝从未召其入京,退者彻底,不留尾巴。
洪武二十八年八月,汤和安然离世,终年七十。他病逝时无惊天下,无异乱,安坐乡第。他享受平静的尾声,没有谯钟鼓乐,没有百官吊唁。他以布衣之礼谢幕,用死证明退隐无惧。

朱元璋赐谥“襄武”,追封东瓯王。“襄武”两字,道出他守土有功之义;谥号本为盖棺定论,只有功臣才配拥有。明初谥号极少被赐予武将,如忠武、襄武,皆为最高礼敬。汤和死后被追封,朝野宁静,官史没有多言,足见他的退隐布局已稳。
世人皆知他征战无数,却未曾绑在舞台终端;他早早谢幕,却得全身不惧。历史栗记他那份退隐智慧,反倒成就后世景仰。
几年后倭寇侵袭东南沿海,他早年筑成的海防戍城屹立不倒,成为抗倭防线。城墙坚固、沿江水沟、水师协防,成为地方依靠。文臣史载“浙人赖以自保”,乡民歌颂其功。他留下一道隐形防护,让百姓免于战祸。

朝廷规模扩大,赏赐档案失散,一度后人不见其踪。直至嘉靖年间,巡按御史请设祠庙祭祀。朝廷因其遗泽,正式立庙以报恩。堂前却无人像,只立牌位,香火未断。这座庙成了他身份的延续,又成为历史回响。
他不在权力中心,却在地方存续。这份稳定,这份无后代争权、无政治牵连,正是一种高明之处。他让回乡成为最终的安抚,而非被翻案的开端。
世人最初讥笑他索赏,后来发现其中隐情深远。他索无欲不退,退后无忧,无一人压其名。退场几步,成就一生。他所留不是权势,而是退得体面的传世智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63 岁汤和交出兵权回乡,临走不忘要赏赐,两年后才知,他真是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