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3 02:09

除了参加会试外,读书人还能通过哪些办法成为进士?

有一位云南的粉丝私信,说他的先祖是乾隆元年的进士,但是又和一般进士不同,因为他的先祖并没有通过该年的会试,而是以“明通榜”的方式参加殿试而考中进士的。因为对明通榜不太明白,希望御史能详细讲一讲有关方面的内容。

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进士必是通过院试、乡试、会试、殿试这几个阶段一路晋级的,而事实上清代的科举名目有很多,其制度之严密与完善也是超过历朝历代。在科举名目上,清代也以各种方式扩大官吏的选择面,为更多的人提供入仕的机会。大致来看,在常科(即进士科)之外主要还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制科制科是在进士科之外的一种选拔方式,唐代尤其常见,宋、金也经常沿用。自元、明以后国家专用进士科,不设制科。
康熙时期为了招揽人才恢复制科,康熙十八年首开博学鸿词科,凡是有学问的读书人,不论已仕还是未仕,都可以通过举荐参加考试。是科,取中一等20人,二等30人,全部授予翰林院官。乾隆初年,第二次开博学鸿词科,取中者也全部授予翰林院官。

自康熙朝博学鸿词科之后,雍正继位又开孝廉方正科,曾两次下诏各省府州县举孝廉方正。雍正二年,浙江、直隶、福建、广西各举二人,全部以知县用。此后的乾隆朝,也都举行孝廉方正科。
至清末时,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人才已经不太适应当时社会的需求,故而光绪二十七年,下诏举行经济特科,取中一等9人,二等18人,全部以知县、知州用。
除了以上几种制科外,还有召试一项。康熙、乾隆、嘉庆三帝历次出巡,屡有召试之举。比如康熙四十二年、四十四年两次南巡,召试士子73人;乾隆帝第六次南巡,召试85人;嘉庆东巡召试16人,这些召试的人中,后来有不少人登进士,入词林,乃至官居侍郎、尚书。

二、恩科与加科凡遇万寿、登基等各种庆典而加开的乡、会试称为恩科。清代万寿恩科始于康熙五十二年,康熙帝以六十万寿首开恩科;登基恩科始于雍正元年,雍正帝以选贤良“佐朕之新政”,特开恩科。此后万寿、登基开恩科沿以为例。
正科的时间是固定的,有的时候就会与恩科撞车,所以每次举行恩科适逢正科,则以该年为恩科,正科或提前一年,或推迟一年举行。
所谓的加科就是在正科之外额外增加一科,顺治二年清代首开科举取士,但是第二年又以“天下初定,广收人才”为由加科;顺治十六年以云贵新附,再举行礼部试。
清代共开112科,其中正科84,恩科26,加科2。也就是说,有四分之一的士子是通过恩科、加科而考中进士的,这个比例确实不低了。

三、明通榜、中正榜明通榜是清代科举制度中特有的内容,始创于雍正朝,而推行于乾隆朝。它是会试后再行公布的录取榜,目的是让一部分会试落第者也有入仕的机会。
雍正五年,首次拣选当年会试落选举人中文理明通者,以知县、知州委署试用;雍正十一年,特颁上谕:“针对云南、贵州、广东、广西、四川、福建六省举人赴京会试,邮程路远,非近省可比。朕意于落卷中,择其文尚可观,而人材可用者,添取数人,候旨录用,以昭朕格外加恩之意。”
乾隆元年也照着雍正朝例,在会试落卷中续出一榜,上榜者可以一体参加殿试。这两次针对南方六省落第举子所出之榜,就是史料中所称的“明通榜”,开篇读者的先祖大概率就是乾隆元年这次以明通榜获得进士资格的。

明通榜的实行有一定的政治用意,就是要通过对边远省份读书人的特殊照顾,以发展该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同时也是皇帝拉拢人心的一项重要举措。
此后乾隆皇帝又在明通榜的基础上推而广之,将范围扩大到全国各省,规定大省40人,中省30人,小省20人,凡是上榜者由吏部带领引见,以学正、教谕即用。
自从明通榜成为定制,而在这一制度的影响下,中正榜于乾隆二十六年开始推行,所谓的中正榜就是在会试落第举子中,挑选文理通顺且书法尚佳者,以誊录用,录取后主要在各史馆负责誊录工作。在经过一定年限并通过考察后,也可以选为知县。左宗棠会试落第后,就上了中正榜被选为誊录,但是他没看上,仍然坚持回籍。

乾隆五十五年,明通榜被和珅奏请停止,此后只剩下中正榜。尽管明通榜实行的时间不算太长,但也还是为一些会试落榜者提供了入仕的机会。
以上几类科举名目是针对所有读书人的,既包括汉人也包括满蒙旗人。此外,还有两类科举名目是专门为旗人而设的。

一是宗室科目,适用的对象仅限于宗室子弟,其目的就是为了照顾那些无爵无职的宗室闲散人员;二是翻译科,主要是为了培养满文、蒙古文翻译类的人才。其实,翻译科也是八旗士子入仕的重要途径之一。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除了参加会试外,读书人还能通过哪些办法成为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