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3 06:56

从奴隶船到博物馆:菲莉斯・惠特利的诗意抗争与遗产

1773年,菲莉斯・惠特利想出版自己的诗集《诗歌若干题目:宗教与道德》,却先撞上了一道坎。
波士顿18个“最有头有脸”的男人组了个审查团,就盯着她,一个十八九岁的黑人女奴隶,死活不信她能写出那么精致的诗。

最后她还真过了这关,历史学者亨利・路易斯・盖茨在《菲莉斯・惠特利的审判》里说,她这回是“满分通过”。
搁当时那环境,这哪是审查诗啊,分明是在考验“黑人能不能有才华”,惠特利本来不在波士顿,她老家在现在的塞内加尔和冈比亚一带。
七八岁的时候,她被人贩子拐走,装上了一艘叫“菲莉斯”的奴隶船。
你猜怎么着?这船名后来就成了她的名字,姓氏则是从买她的奴隶主,富商约翰・惠特利那来的。

一开始她是被买来伺候主人老婆苏珊娜的,可没几天,大家就发现这小姑娘脑子特别灵,惠特利一家也算破例,居然给她找老师上课。
18世纪的北美,黑人奴隶能认字就不错了,更别说学希腊语、拉丁语,她十二岁就把这些古典语言摸得门清,还特别喜欢英国诗人亚历山大・蒲柏,没事就照着人家的风格练写诗。
十三岁那年,她写了首诗登在《纽波特水星报》上,讲的是自己一次差点沉船的经历。
这是她第一次公开发表作品,算是小试牛刀。

到了1770年,她给循道宗布道家乔治・怀特菲尔德写了首悼诗,在波士顿印出来卖,这下知道她的人就多了。
惠特利一家见她写诗有模有样,就想帮她出本诗集,可在波士顿问了一圈出版商,没一个愿意接的。
本来想在本地解决,但后来发现,波士顿这边根本不买账,无奈之下,他们只能把目光转向英国。
18人“考试”过了才出书,自由是靠笔换来的?1771年,惠特利跟着奴隶主的儿子内森尼尔去了伦敦。
在那,她认识了不少愿意帮她的人,其中就有塞利纳・黑斯廷斯女伯爵,这位可是坚定的反奴隶制人士。


女伯爵帮她牵线,找到了伦敦出版商阿奇博尔德・贝尔,贝尔倒是愿意出书,但有个条件,必须确认这些诗真是惠特利写的。
就因为这个要求,惠特利回到美国后,才经历了那场18个男人的公开质询。
1773年,诗集终于出版了,书里还附了那18个审查者的声明,白纸黑字写着“诗是她原创”。
更重要的是,在英国那些赞助人的施压下,约翰・惠特利不得不解放了惠特利。
这自由来得挺现实,不是奴隶主突然心软,而是惠特利的诗有了价值,加上反奴隶制势力的推动,才让她摆脱了奴隶身份。
可自由归自由,日子并不好过,她本来想靠写诗养活自己,但后来发现,美国革命战争一爆发,那些之前资助她的人自顾不暇,哪还有精力管她。


即便这样,她的诗集还是慢慢吸引了不少读者,书里写的信仰与救赎、奴役与自由,后来成了美国文学史上绕不开的作品。
史密森尼非裔美国人历史文化国家博物馆的馆长凯文・杨,也是个诗人,他说惠特利的诗很特别,既有古典修辞的底子,又带着自己的身份印记。
她写希腊神话里的女神和缪斯,可字里行间都在暗戳戳抗议奴隶制。
比如她写“被锁在岩石上的普罗米修斯”,我觉得她其实是在说自己:普罗米修斯被锁是因为盗火,她被奴役是因为肤色,而写诗就是她的“火”,既能表达困境,又能燃烧出希望。
她在诗里问“想象力啊!谁能歌颂你的力量?谁能描绘你迅疾的步伐?”,现在读起来,这不就是在说“我的才华,谁也别想否定”吗?

31岁孤贫离世,诗却比人活得久惠特利虽然自由了,但命运没怎么善待她,她后来嫁给了自由黑人约翰・彼得斯,可几个孩子都没活下来。
她想再出一本诗集,却因为没人资助,一直没能实现,1784年,她才31岁,就孤零零地在贫困中去世了,大多数读者很快就把她忘了。
你说这事儿怪不怪?有些人活着的时候没人重视,死后作品却能一直流传。
现在,史密森尼博物馆里还藏着一本《诗歌若干题目:宗教与道德》的原版,褐色的皮革封面上还有墨迹。

每次有人看到这本书,都会想起那个从奴隶船走出来的女诗人,凯文・杨说她用诗歌“写出了通向自由的道路”,我觉得这话特别准。
她的自由不只是摆脱奴隶身份,更是用文字给后来的黑人创作者开了条路,证明不管出身多卑微,才华都不会被埋没。
惠特利这一辈子,说起来挺短,也挺苦,从奴隶船到审查桌,从伦敦的希望到美国的困境,她没享过多少福。
但她的诗不一样,两百多年过去了,还能让人感受到那种冲破束缚的力量。
现在再读她的诗,你不会只觉得是“古董文学”,反而会想到,一个人到底要多坚强,才能在那样的时代里,用笔为自己、为同类写出尊严?毫无疑问,她做到了,而且做得比很多人都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奴隶船到博物馆:菲莉斯・惠特利的诗意抗争与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