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3 06:56

古人出远门,为什么不会迷路?

前段时间,我写了一系列关于古驿道的文章。有读者很好奇的问,古代既没有导航,也没有详细地图,出远门为什么不会迷路?
古人出门首选的水路,水路主要是利用天然河道或者运河,水流方向单一,基本没有迷路的可能性,我们就不讨论水路了。
陆路为什么不会迷路?
古道的道路分为驿道、官道和民间道路。
驿道是国家道路系统,相当于国道,全国就十几条主要驿道,纵横交错形成道路网,串联着大行政区。有些驿道自秦朝开通,还一直沿用到清朝。官道,是驿道的补充,主要承担起串联一个行政区域内各州府的作用。

长途出行,例如,进京赶考,举子们首选的就是驿道系统。以云南举子为例,他们走的道路一般是这样的,从昆明出发,沿着滇黔古道进入贵州,进入湖南后顺沅江走到常德,然后换陆路一直北上,经过荆州、襄阳等地,直接走华北主驿道,经太行山麓安阳、邯郸等那一连串古城,抵达北京。按照这个路线走,不用问路都不会走错。
首先,驿道是国家投资修建的,宽度和通行条件远非其他道路能比。驿道要满足传递紧急军情的需要,宽度足以让马匹奔驰。就宽度来说,驿道宽度一般在六尺以上,明显宽于其他道路。从路面来说,驿道的条件要远好于其他道路,南方的驿道一般都铺有石板,路面结实;北方的驿道则以夯土上覆盖沙石,非常笔直。
其次,驿道系统的标识非常明显。驿道一般每隔五十里有一个驿站,驿站可以给路过的官员提供食宿,相当于现在高速公路的综合服务区。除了驿站以外,驿道每隔十里一个急递铺,每隔五里一个亭子或者牌子,这些是明显的标识。
官道指的是连接省内州县的道路,也是国家征发徭役修建的,但规格没有主驿道高。官道比驿道稍窄,也没有驿站,但有急递铺和凉亭。
我们以明朝的湖南地区为例。主驿道实际上就是两条纵向主线,一条自湖北江陵接入,经过常德,沿着沅江进入贵州镇远;还有一条从武昌接入,经岳阳、长沙、衡阳、永州,然后进入广西。省内的其他道路,如宝庆府到长沙的大东路,到衡阳的小东路等,都只能算是官道。驿道可以直达每个省,官道则相当于驿道的支线,直达每个州县。
驿道和官道不仅是国家修建,官府还每年让百姓服劳役修补,确保通行条件不下降。民间的道路一般是乡绅集资修建,或者老百姓走出来的,路面根本无法与官方道路相比。
古代的乡村店铺,一般都是沿着驿道和官道设置。
驿道和官道的路面和附属设施与其他道路迥然不同,古代稍微大一点的交叉路口会立有分路碑,碑上会标明左走哪里,右通何处,行人一看就知道该怎么走。这些道路人流量也大很多,怎么会迷路呢?
综上所述,古代的人们出远门,只要不故意走小路,一般都不会迷路。
对于进京赶考的举子和出门在外的商贾来说,谁会选择走小路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人出远门,为什么不会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