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剿匪260万,为什么只有新中国剿匪成功了?看看伤亡就懂了
民国也剿过匪,号称十万大军围剿一个山头,结果剿了个寂。美国人给装备,地方军给人,打了几年,还是山头还是匪,枪法还更准了。可新中国一上来,四年干掉260万股匪,山头平了、村寨稳了,建国才真正落了地。
为啥别人剿不掉?为啥新中国剿得净?看伤亡就知道。别人怕死怕担责,新中国敢死敢胜利。
你拿枪躲山头,我扛命打到底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匪患却没一块地儿消停。西南、湘西、大别山……解放区刚收拾完,反动残余就往山里窜,光明面没了,黑路子还在。党和政府没等喘气,直接拉开全国剿匪战线。
湘西就是一根硬骨头。1950年5月,四十七军进驻保靖,一场剿匪大仗在“雅酉河”沿线打响。敌人有数万人,占山为王。解放军要过河,必须先啃下对岸高地。仅仅八天,部队就有1000余人壮烈牺牲,战斗强度堪比正面战争。
同年9月,湘西“十八匪首”中有13人被击毙,百年顽匪“柏辉章”被围歼,“剿总”打完变“建政”。可打仗不只拼枪,还得拼命。旧军阀围山剿匪,顶多打个哨所。新中国一上来,就敢扑山头、夜攻寨,吃住在林子里,死伤都跟上战线一样算。
再看贵州。1950年7月起,剿匪行动蔓延到黔北、遵义、桐梓、绥阳、务川等地。匪患藏于溶洞、密林、山谷,解放军不仅要打仗,还得上天入地。光是一场绥阳战斗,就剿灭股匪近千人,缴获枪支400余支。可环境恶劣,干部阵亡严重,贵州某地县团干部伤亡率高达40%以上。
这些地方,民国剿了十几年,山还是那山,匪还是那匪。可解放军一打,三个月有战果,半年有政权,一年能设村支书。靠的是啥?靠敢死队冲前,靠全域清剿不留死角,靠群众夜里送饭白天带路。剿的不是匪,是山头里的“旧世界”。
你讲面子打形象,我拼命清根子别看大别山风景好,那时候匪患跟毒瘤一样扎根深。1950年春天,解放军进驻霍邱、霍山、金寨,开展“点面结合、分段合围”作战。敌人不跟你打阵地战,靠地熟、靠人多,打一枪换一村。可我军一支“以村为点、以山为线”的战法,就是硬生生把老百姓从匪窝里拉了出来。
战斗最激烈的是“七岭十八湾”,1951年冬季清剿,连夜拉练、昼夜围攻,昼夜温差十几度,战士喝冰水啃干粮,硬是三天清光一个深山据点,打死打俘匪众400余人。敌匪甚至开始冒充解放军“搞通电投诚”,我军情报线一查一抓,不给留任何缝隙。
湖北也不好剿,尤其是靠近襄樊一带。地方部队三年累计牺牲官兵超过2000人,剿掉的土匪不下6万人次。剿的是什么?是抗战后留下的地头蛇,是反动政权放养的杂牌军,是国民党走投无路搞的地下武装。
可新中国不讲妥协,一条线掐到底。一方面,动用解放军正规部队+地方武装+民兵+公安多线推进,一手军力一手群众;另一方面,用土改成果+干部驻点+情报网络断后路。匪首不是死了就是投降,寨子不是炸了就是改成了村委会。
而且不是哪儿都撒网,而是“一线一打,一片一清”。这打的不是仗,是清场,是换血,是把“旧秩序”连根拔。以前剿匪靠发文告,现在剿匪连后山洞口都给你封了。
你是讲条件,我是改生态到了西南,剿匪难度又翻一倍。云南、四川、贵州、西康地势复杂,匪患成了“山上有枪、村里有眼、河里有粮”的系统工程。你说剿就能剿?新中国还真就敢动手。
1950年8月,解放军第13兵团进入云南,直扑楚雄、大理、丽江山区。当地匪军“楚南民军”打游击、搞恐吓,袭扰村寨。部队联合公安开展“山地围歼+县域布控”,仅三个月,就击溃三股主要势力。干部伤亡人数超600人,但换来了沿线十几个县的根本安稳。
在贵州六盘水地区,1951年有一次“溶洞追剿战”。敌匪借天然岩洞设伏,解放军用爆破手开洞口,用催泪弹驱赶,仅一役就活捉80人、击毙数十人,洞内缴获武器弹药近两吨。但也有一个侦察连全员负伤,后续只能靠增援部队强行清场。
西康山区某剿匪作战中,敌人残余力量被逼入雪线以上。解放军战士高原缺氧、零下气温,仍坚持“昼伏夜出”清剿,最后缴获敌台电台、文告、密码本,为肃清边区地下组织提供突破口。
这些仗,不是普通治安战,是山区攻坚战、体制对垒战。旧政府讲条件,匪降就封官;新中国讲规矩,不管你降不降,一律依法处理。旧时代靠枪要地盘,新政权靠政策稳人心。匪首不是没想谈,是谈不起——政权不是拼命打出来的,还能指望你发个文保个命?
全国剿匪大潮中,总计歼匪260万人,清理山头数千座,缴获枪支超百万件。这是怎样的力度?用四年时间,清光百年积弊,旧制度靠编制养的“乡匪土霸”,全数铲平。
参考资料:【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这场血与火的斗争,为云南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澎湃新闻2021-07-02.docx
百年瞬间-新中国剿匪斗争共产党员网2021年03月16日.docx
大别山区的剿匪斗争 人民政协报 2023-12-07.docx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瓮、余、湄剿匪作战 人民政协报2024-09-03 .docx
新中国的剿匪斗争 中国军网2021年4月27日.docx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