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
走进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张全省
一九三七年的七月七,
穷凶极恶的日本帝国主义,
悍然挑起卢沟桥事变,
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中华大地。
国破山河碎,家毁人别离,人民遭大难,民族大危机!
中国不能亡,中华要奋起!
中共发号召,各界响应急!
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积极建立,
全面全民族抗日大搏斗迅速掀起!
沿海工业企业是中国抗战的经济命脉,
必须尽快内迁转移,
大量的机器设备沿着长江向上,
迁到大西南的成都、重庆后方基地,
部分工厂企业迁到大西北的西安、山城宝鸡。
十里铺成为企业工厂的落脚之地,
在武汉的申新第四纺织厂和福新第五面粉厂,
两万纱锭、四百台织布机、发电机、制粉机,
先走平汉路再沿陇海路运到宝鸡的斗鸡。
十五家企业也先后来到这里,形成了十里铺工业园区!
这里从一片荒原变成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
工人们克服困难、历经艰辛,建起厂房车间开始纺纱磨粉。
就在这关键时机,日本人的飞机,轰炸了宝鸡大地!
工人遭遇重大伤亡,厂房设备严重损毁,
前线的抗日将士等着后勤补给,
后方的百姓亟需衣服棉被,
尽快恢复工厂生产,成为当务之急!
为了躲避日军飞机,
企业总经理李国伟当机立断,
挖窑洞建工场,成为最佳选择,
斗鸡台长乐塬背靠北坡黄土深厚非常适宜,
成为选定目的地。
起初的开挖并不容易,
先是发现古墓,再遇塌方渗水,工厂建设者异常心急。
李国伟对工人慷慨激昂,鼓舞士气。
环视西北半壁,纱厂寥寥无几,
无论前方将士,无论后方民众,
均有赖吾等接济。
我们应快速完成建厂任务,
努力增加生产!
在这紧急时刻,
多增加一分生产,
就是多增加一分国力。
他从重庆请来了建筑师王秉忱、李启民,
年轻的专家带来了科学合理的设计。
采用窑洞两壁青砖砌墙,
顶部模板预立,
以青砖发旋衬砌,
整个窑洞用青砖箍为一体,
施工进行开始顺利,
一九四零年动工,
一九四一年完毕。
一年的施工,
建成的“窑洞工厂”总长度达到三点五华里,
洞内面积超过四千八百三十一平方米,
二十四孔窑洞最长者为一百零九米,
面积最大的达上千平方米,
七孔长洞与六条横洞洞洞贯通、相互联系。
洞内的交通道、储水窖、棉条洞、吸尘塔、避让拐洞纵横交错,设计堪称神奇。
直达塬顶的三个通气孔让窑洞内部时刻拥有新鲜空气,
通风、除尘、防火、疏散一并解决都不成问题。
“窑洞工厂”上部覆盖着三十米厚的黄土层,固若金汤、坚不可摧!
任凭日军飞机耀武扬威、肆意轰击,
窑洞内依旧机器轰鸣,
三千多名员工加班加点,
纺纱织布,开足马力。
从建厂开工到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
生产棉纱六点二万吨,生产棉布四十三点四万匹,
生产的面粉一半以上供应军队。
特别是他们和“工合”的路易.艾黎配合默契,
“工合”的工人和难民“努力干,一起干”!
迅速将棉布做成棉衣棉被,
送给抗日前线的将士,
也送给抗日根据地解决燃眉之急。
著名文化学者林语堂参观窑洞工厂,
感慨这是中国抗战最伟大的奇迹!
窑洞工厂在硝烟弥漫的烽火岁月里充满活力,
书写的抗日壮歌成为国人永远的记忆!
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已有八十年经历,
八十年斗转星移,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
正朝着强起来的现代化目标奋斗不已,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事业和民族复兴伟业的声音响彻中华大地!
今天的长乐塬窑洞工厂已经变成抗战工业遗址公园,
每天前来参观的人们络绎不绝,
男男女女,老老少少,
享受着和平氛围,
呼吸着和谐的空气,
吸取着历史的营养,
回溯着历史的记忆!
走进长乐塬,
福新申新大楼依旧巍然矗立,
窑洞工厂里的机器设备静静躺在那里,
仿佛的在向人们诉说着当年工人们面对日寇轰炸,
依然镇静自若,昼夜不息,织布纺纱的坚强不屈!
窑洞里的清清泉水依然流动不息,
长乐塬的钟声依旧定时响起,
仿佛在提醒我们,
唯有自强不息,奋进砥砺,才能不受别人欺,
才能让中华民族在世界强大民族之林永远屹立、扬眉吐气!
作者为宝鸡文理学院教授。宝鸡高新区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
本文刊发在《宝鸡文理学院报》2025年7月15日第8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