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西大门彻底敞开!昆山人将来算不算上海人?
“侬哪能要去做‘西头人’?”上世纪90年代,一位上海阿姨得知同事要搬到紧邻昆山花桥的安亭时,曾这样不解地问道。当时,“西头”对上海人而言意味着偏远与落后。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同样的地段,上海地铁11号线跨省穿梭,昆山花桥的高楼与上海安亭的商圈已连成一片。曾经被略带歧视的“西头人”称呼,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从“叫花子县”到“全国第一县”昆山并非生来就是“王者”。在改革开放之初,它只是苏州下辖六个县中排名倒数第一的“小六子”,甚至被戏称为“叫花子县”。
1978年,昆山还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县,GDP仅有2.42亿元。面对地少人多的困境,昆山做出了一个关键决定:“要发财,靠上海”。
他们红红火火地开老乡座谈会,把在上海工作的昆山人请回来,卑躬屈膝地求人介绍项目。昆山官员当时甚至放话:“只要他们愿意来,让我伺候倒洗脚水都没问题!”
靠着这种诚意,昆山请来了上海金星电视机厂开办分厂,并在1984年做出了一个大胆举动——在城东划出3.75平方公里的农田,办起了全国第一个“自费开发区”。
由于没有国家批准,这个开发区起初只是个“黑户”,却凭借“富规划,穷开发”的思路,用十分之一的成本实现了通路、通水、通电等基础设施。
到1989年,这个“黑户开发区”的工业产值已超过5亿元,在全国开发区中仅次于广州和上海闵行开发区。1992年,它终于转正为国家级开发区,昆山也彻底摘掉了“小六子”的穷帽子。
从“异地恋”到“同城热恋”曾经的昆山与上海,虽地理相近却因行政壁垒存在心理距离。而如今,两地的关系已从“异地恋”步入“同城热恋”。
交通的互联互通是这场“热恋”最直接的体现。2013年,上海地铁11号线延伸至昆山花桥,成为中国第一条跨省地铁线路。
这条“世界上最长的地铁线路”让昆山与上海实现了轨道交通的同城化,从花桥到上海市中心比上海某些郊区还要便捷。
紧接着,打通“断头路”成为两地融合的又一突破口。上海青浦区与江苏昆山、吴江之间排摸出15条“断头路”,并建立了“两地协同、各自审批、共建共管”的机制。
曙光路对接复兴路、锦淀公路对接崧泽大道...一条条断头路的打通,让原本需要绕行20公里的路程缩短至2公里,通行时间从25分钟压缩到4分钟。
目前,昆山与上海规划的17条对接道路已贯通8条,双城生活已成为日常。在花桥与安亭的交界处,人们早已分不清哪里是上海,哪里是江苏。
“我们不在上海,其实就是上海”“昆山不在上海,其实就是上海”——这已成为昆山人的普遍共识。这种认同感不仅源于地理距离的缩短,更来自生活方式的深度融合。
在医疗保障方面,昆山市民凭社保卡就可在500多家上海医疗机构直接结算,不再需要先行垫付再回昆山报销。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全面管理昆山妇幼保健院,每月有50余名上海专家到昆山坐诊。
教育领域也在加速融合。由昆山开发区、华东师范大学、狄邦教育集团联合打造的上海华二昆山学校已经开学,为昆山教育注入上海基因。
更令人惊喜的是,文化认同早已在民间悄然生长。安亭和花桥的民间文人共同创办了《西桥东亭》自媒体刊物,专写两地事、两地人、两地情。
在安亭的“老街书场”,听众中谁能分清哪些是安亭人,哪些是花桥人?大家用相同的吴侬软语交流,毫无隔阂。
行政区划:一道不需要着急拆的墙?面对如此紧密的融合,一个自然的问题浮现:昆山未来会不会正式并入上海?对此,有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如果投票决定昆山归属,大部分人可能会选择上海——毕竟上海的养老金更高,上海户口更吸引人,房价也可能再涨一波。
但另一种观点指出,昆山不属于上海才是它的优势。作为江苏省的“临沪第一站”,昆山可以同时享受上海和江苏的双重红利。
上海会把资源越过郊区送到昆山,江苏则把苏北的土地指标拿过来支持昆山发展。这种“两边吃红利”的地位,反而让昆山拥有了更多发展空间。
事实上,昆山已经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区域协同发展之路。它没有简单地追求行政归属的变更,而是通过深度功能对接实现与上海的“软连接”。
昆山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合作发展小核酸产业,对接上海集成电路中心发展半导体产业。这种“前台在上海、后台在昆山”的协同创新模式正在加速形成。
今天,穿梭在花桥与安亭之间,你会发现两地的区别越来越模糊。昆山拥有1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14万亿元。
那些曾经不愿做“西头人”的上海人,如今可能每天都在昆山的花桥站乘坐地铁前往上海上班。而更多的上海人,则会在周末驱车前往昆山,享受那里的水乡美景和新鲜空气。
行政区划的界限依然存在,但生活的边界早已被打破。昆山人可能永远不会变成法律意义上的“上海人”,但他们已经在这片热土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最佳位置。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