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杜月笙女儿重游上海,提及陈年老事,不由的掩面而泣
大家在阅读前,先点击上面的“关注”,感谢各位的支持,希望能给大家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并与您分享阅读的快乐!笔者后续将会为大家带来更多的精彩故事!2017年,一位年近九旬的老奶奶再来到上海的杜公馆游览一番后,用双手抚摸着在岁月中斑驳的老房子,然后对着身边的提及了一些陈年老事后,便不由的掩面而泣,黯然神伤,这让周边的人感到很是奇怪,经过一打听,才知道眼前这位年近九十,颇有气质的老奶奶不是别人,正是杜月笙的女儿杜美如。
杜美如是杜月笙与京剧名伶姚玉兰的长女,她出生在1930年的旧上海时期,她出生之时,正值父亲杜月笙兴旺发达之时,与黄金荣,张啸林二人并称为“上海三大亨”。
当时,杜月笙对于长女杜美如的出生,十分的欢喜,因而便参照上海当时著名的街道杜美路,取其谐音为长女取名为杜美如。
作为家中的长女,杜月笙从小就将她捧在手心,给予了其无微不至的溺爱,但是在长女的教育问题上,杜月笙可谓是十分严格,杜月笙小时候由于家中太过贫穷,没有机会读书,学习,这就成为了他一生的遗憾,为此,他发迹之后,他在对子女的教育上,要求的特别多。
而作为长女的杜美如,不仅从小就被父亲杜月笙告知,不能够沾染上任何不良的生活习惯,还要求她必须用心读书,学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为了将长女杜美如教育成才,杜月笙不仅请来了大儒章太炎来为女儿传道,授业,解惑,还花费大价钱请来了英文老师来教授女儿英文,使得杜美如得到了全面发展。
后续有一次,杜美如的外语成绩不佳,按照杜家的家规要拿鞭子责打10下,家中一位年长的佣人心疼杜美如,便让杜美如多穿两条裤子去挨打,结果,作为父亲的杜月笙发现了这个事情,拿鞭子打的时候反而打的更狠,不还许杜美如叫出来,叫一声,就抽打的更重。
在这种的严厉的教育之下,杜美如开始严于律己,没有沾染上任何的恶习和不良习惯,在学习成绩方面上,也是十分优秀,是学校的优秀学生。
除此之外,杜月笙在与包括杜美如在内的几个儿女见面时,问的最多的事情,就是他们的学业和他们每个人的学习情况,在杜月笙的严格要求下,杜月笙的几个儿女学习成绩一直都不错。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同年上海沦陷,被日寇侵占,日寇侵占上海后,杜月笙带着一家人离开上海,先后在香港,重庆等地避居,作为长女的杜美如则是跟着父亲过起了辗转奔波的生活,直到1945年8月,抗日战争宣布结束后,她才跟随父亲以及母亲姚玉兰回到了阔别许久的上海,重新过起了安稳惬意的生活。
在辗转奔波的那段时光里,作为母亲的姚玉兰为了打发时间,便亲自教授女儿杜美如唱京剧,在母亲的亲自教授之下,杜美如的唱功进步很大,让她与京剧结下了“不解之缘”。
1949年,杜美如19岁了,长成了一个大姑娘,她跟着父亲杜月笙,母亲姚玉兰来到了香港生活,来到香港后,杜月笙没有了往日的风光,他失去了经济来源,只能够靠着积蓄勉强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和日常开销。
1951年,身患重疾的杜月笙在上海病逝,病重弥留之际,他将身边仅有的11万美金进行了遗产分配,杜美如与母亲姚玉兰分得了几万美金,然而便分家离开,在随后的时光里,杜美如一直跟着母亲在生活,母女二人很快就将分来的几万美金给用光了,迥破时,作为母亲的姚玉兰不得不将自己珍藏多年的珠宝首饰拿出来变卖换钱,来维持母女二人的生计和生活。
后续,与姚玉兰私交甚密的宋美龄得知了她与女儿的近况,便对她们母女二人进行了邀请,邀请她们母女二人来台湾省生活,姚玉兰则接受了好友的邀请,带着女儿来到了台湾生活。
到了台湾后,有了宋美龄的帮助和接济,杜美如和母亲姚玉兰在生活上有了保障,不需要再为生活发愁。
1955年,25岁的杜美如与几个闺蜜,好友相约来到台湾南部的嘉义玩,在当地的一个舞会上,杜美如与台湾中校飞行员蒯松茂相遇,相识,这蒯松茂样貌英俊,说话温文尔雅,第一次见面,就给杜美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随后的交往和接触中,二人情投意合,成为了一对热恋中的情侣,并在同年喜结伉俪,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婚后,夫妻二人相敬如宾,过的是其乐融融,作为妻子的杜美如还在婚后先后为丈夫生育了两子一女,使得这个家庭充满了家的温馨与快乐。
后续,杜美如曾跟随丈夫来到约旦生活和发展,还在约旦安曼开设了第一家中式餐馆,这一开就是长达37年之久。
到了晚年时期,身处异国他乡的杜美如越发的思念故土,她常常在睡梦中想到上海,回忆自己在小时候的点点滴滴,为此,她在2001年第一次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土——上海,并在丈夫的陪同下来到了合肥探亲,了却她的一个心愿,
2017年,杜美如再次重游上海,这时的她已是年近9旬的老者,这时的她虽年事已高,说起话来却是中气十足、思绪清晰,她在来到她过去生活过的杜公馆时,十分的激动,她用双手抚摸着在岁月中斑驳的老房子,谈及自己在这里的生活和过往,顿时潸然泪下,泪流满目。
她对身边人动容的说道,她现在最大的遗愿,便是将父母安葬于故乡浦东,让他们落叶归根,魂归故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