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3 11:31

古代哪些人可以立旗杆?

大家好,我是小蚂哥。这期我们来聊聊古代宗祠衙署大门两侧的旗杆。大家知道为啥古代要在门前树立旗杆嘛?旗杆上那个小方块是干嘛的呢?



听小蚂哥给你梳理一遍,你就明白啦~

旗杆,顾名思义是挂旌旗的,旌旗最早是打仗中军队指挥的标志物,我们在《三国演义》这类战争古装剧中经常能够看到。



在早期的祭祀活动中,也会在祭台旁设置旗杆悬挂旌旗,用来烘托气氛,也属于古代礼制的一部分。



随着封建礼制的成熟,到了明清时期,旗杆完全变为身份等级的象征。可以说是儒家文化极为典型的显性表象。



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旗杆就像是幼儿园老师奖励表现好小朋友的小红花,就像是一个身份铭牌,人们远远看到,就知道这里是受过国家认可的,兼具了 “礼制象征” 与 “场所等级” 双重属性。



聊到这里,我得把中国封建社会的构成机制简单聊两句,封建社会虽然几千年分分合合,但总体来看是相当稳定的,核心就是儒家的礼制,也就是代代相传的 “规矩”。



这些规矩,形成了一套从皇权到个人、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等级体系。



最顶层是皇权,“君为臣纲”明确君臣的关系, 中间是宗族的 “宗法伦理”,维系大家族的稳定,下层是一个个小家庭, “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来划清每个人的身份地位。最终将 “等级有序” 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 。



所以在古代大多时候并不是讲理,而是讲“礼”,而礼是要有一些外在的表达的,旗杆就是其中之一。



在明清时,旗杆主要树立在衙署与有科举功名、朝廷爵位的私人宅邸,或宗祠之前,或是获得皇家敕建、官方册封的寺庙和道观。本质上就是“官方认可”的礼制地位的体现。


那么问题来了,皇家自己使用旗杆吗?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不仅使用,还大用特用,皇宫仪仗,皇家祭祀,园林和行宫都会设置旗杆,是最高规格的 “礼制与权力象征”。


故宫钦安殿前的旗杆


颐和园探海灯杆其实也是旗杆样式

皇家往下是衙署、寺庙、宗祠私宅,旗杆的高度依次降低。

衙署旗杆高度由官阶定,品级越高旗杆越粗壮高耸,比如总督衙署的旗杆可达 10 米以上。日常会悬挂与官署身份匹配的旗帜,彰显官方威严。现存最大的衙署旗杆是保定直隶总督署旗杆,高达18m,曾经还因为影响交通被拆除,后来恢复。



感受一下这个比例,小蚂哥去现场看,感觉非常震撼。



对于私人宅邸或宗祠的功名旗杆,日常多为空杆状态,仅以旗杆本身和顶部的旗斗数量来标识功名等级 。


常家庄园祠堂旗杆

一般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旗斗的方式判断家族的社会等级。

贡生可以立旗杆,但旗杆上没有旗斗;乡试中考中举人者,旗杆上有一个旗斗;殿试中考中进士者,旗杆上有两个旗斗;考中状元者,家乡可以立起三斗的旗杆;如果祠堂前立起了四斗旗杆,说明本族子弟中有人受封赐为朝廷一品高官。



这个斗就是称量粮食用的米斗,把斗用再旗杆上也是有寓意的,古代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用斗就是步步高升的意思。



而且旗斗外方内圆没有底,也是警示自己做官后要方正、刚直、有骨气,不要自满。



你看通过旗杆和科举礼制绑定,人的身份一下就有了可视化的载体了,一根旗杆立在门前,就是 “士阶层” 身份的直接证明,高高的旗子迎风飘扬,在别人眼中就是光宗耀祖啦。



最后我们再来聊个和旗杆有关的民间文化——倒霉。
“倒霉”与“倒楣”是异形词。“楣” 字在字典里的核心本义是 “门框上的横木”,也就是门楣,门楣是一户人家门面的象征,所以古代也有“光耀门楣”的说法。



在明清江南一带科举之风兴盛,参加科举的家庭,都会在门口竖立一个小旗杆,叫做“楣杆”。顶端挂着写有 “捷报连登” 等吉语的旌旗。

pic/5kdmrpboziq.jpg

若考中功名,旗杆会被精心保留,称为光耀门楣;若落榜,就会把旗杆放倒移除,俗称 “倒楣”,含功名落空的失意。后来 “倒楣” 被借指运气差,逐渐演变成口语里的 “倒霉”,字也随之通用 。可见读书人对于门前树立旗杆是很执着的。

pic/53nqpjoyers.jpg

总之,古代的旗杆是儒家社会等级的象征,它既承载了 “崇文重教”“家国情怀” 的文化精华,也烙印着 “等级固化”“个体依附” 的时代局限。通过旗杆,我们可以感知乡土社会“礼”的存在。

pic/uc5pnyqtk5h.jpg


pic/drv4zbnyt20.jpg


pic/1x4a1dq4kry.jpg

这期就先聊到这,更多古建园林知识,请关注蚂蚁景观,我是小蚂哥,我们下期见吧~
#头条创作者激励计划#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代哪些人可以立旗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