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3 11:31

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很多人的名字都很奇怪?和现代截然不同?


春秋战国那会儿的历史书里,那些大人物的名字读起来总觉得怪怪的?比如吴王阖闾,听着像外星人名字;夫差、勾践、孟明视这些,也完全不像咱们现在常见的李明、王芳那种简单直接的。为什么古人取名这么别扭,跟现代人完全两码事?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其实根子在当时的社会制度和语言环境上。

先秦时候,姓和氏是两码事,这点是关键。姓这东西,起源于母系社会,那时候大家随妈姓,姓字里头往往带个女字旁,你看姬、姜、姚、嬴这些老姓,里面都有女的影子。这不是巧合,而是因为早期氏族社会里,女人管家,生孩子归母系,姓就用来标血统,主要是防近亲结婚。人口少的时候,这套玩意儿管用,能让大家知道谁跟谁不能乱来。
但后来社会变了,父系上台,地盘大了,人口爆棚,同姓的人一大堆,姓这张身份证就模糊了。结果,氏就出来了,氏是分支标签,常根据封地、官职或者啥事件取的。比如,一家人在逃命时靠李树上的果子活下来,就叫李氏;嬴姓的一支分到赵地,就成嬴赵氏,这就是秦国的老祖宗。男子平时叫氏,女子叫姓,场合不同用不同称呼。这么一搞,名字就层层叠叠,不像现在姓氏一锅烩。

拿阖闾来说,他是姬姓,吴氏,名光。但在吴越那边,方言重,光的发音被中原人听成阖闾,就这么记下来了。阖闾意思是关上门啥的,但其实可能是音译产物。他的儿子夫差,本该是姬夫差或吴夫差,不是阖夫差。夫差这名字也怪,但根儿在氏不随父传。秦相百里奚的儿子叫孟明视,不是百里孟明视,孟是排行,明视是名。孔子呢,本姓子,氏孔,孔是封邑名。屈原是芈姓,楚王室血脉,氏熊。商鞅是姬姓,公孙氏,名鞅。这些例子都说明,姓氏分离让称呼复杂,史书上记录时就容易混成一锅粥。
氏这东西还不稳定,常变。妫姓的一家封到陈地,叫陈氏;后来迁齐避祸,音近陈的字挑田,就成田氏;秦末躲战乱,又改王氏,王莽就是他们家后人。严格说,王莽家老根儿是妫姓王氏。这套变来变去,名字就显得杂乱。春秋战国,诸侯国林立,氏常跟封邑挂钩,周天子分封后,贵族以国名或邑名为氏。公孙、仲孙这些复姓,就是后遗症。平民后来也沾光,用氏标家门,但贵族玩得更花哨。

除了姓氏分家,另一个大原因就是音译。秦统一文字前,各国文字小篆体不一样,口音更天差地别。中原话、吴越话、楚语、齐鲁方言,互相听不懂。史官记录外地人名时,只能靠音近的字写下来,结果就怪了。吴越人名多是音译自当地语系,比如阖闾可能是“小光”的越语音;夫差、勾践这些,听着像外文。越王无余、无颛、无彊,重复字多,是因为楚人或中原人音译时没避讳。扁鹊本是姬秦氏,越人名,住蓬鹊山就叫扁鹊。庄子是庄氏周,氏从封邑。公输班是鲁公输氏,班是名,发明云梯啥的。
那时候没统一标准,交流靠使者口头传,写字时就用自家字音近的来凑。江南关中口音差远了,记录下来自然奇葩。地名也这样,余杭、姑苏,都是古越语音译,像伦敦巴黎一样。越国不讲周礼避讳,名字直来直去,中原人记时就加了层过滤。

秦始皇前221年统一天下,马上推“书同文字”,李斯简化六国字,创小篆。这招牛,规范了书写,音译少了。大家用同一套字写名,不再靠猜音。以前江南人名中原人写成阖闾,现在直接写光或标准音,名字就正常了。统一文字不光方便行政,还让文化交流顺溜,思想政令传得快,避免了误会。
汉代后,姓氏合流了。秦汉中央集权,姓氏从贵族特权变全民标配。刘邦建汉,平民也固定姓氏。觉得旧制度繁琐,姓氏一锅端,妫姓王氏直接叫王。汉书里,姓指氏了,不分了。现代百家姓,就是这时候简化来的。人口迁徙多,氏成主流,姓淡化。

为啥跟现代差这么多?现代姓氏简明,一姓一氏,名单字或双字,百家姓里王李张赵占大头。古人名字复杂,反映社会变迁:母系到父系,氏族到国家,地方到统一。春秋战国乱世,名字怪反映分裂;秦汉统一后,名字稳,社会也稳。这不光是取名事儿,还藏着历史脉络。姓氏从防婚禁到标身份,再到文化符号,演变中见中国社会怎么从部落到帝国。

这些名字奇怪,实际是时代印记。现代人名简单,因为文字统一,姓氏合流,社会稳定。古人复杂,因为分裂,方言多,制度旧。了解这点,看历史书不费劲,还能悟出社会怎么变迁。姓氏不光是标签,是文化载体,从母系到今,串起千年脉络。
现代不同,古人名字多层,现代单层。古有字、谥、庙号;现代就姓名字。内涵上,古名标血统地位,现代标个性或期望。春秋战国名字怪,实际真实反映多样;现代统一,反映一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很多人的名字都很奇怪?和现代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