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肃宗在其父唐玄宗未驾崩时直接即皇帝位,是否具有合法性?
李亨擅自在灵武登基这事儿本身是不合法的,但李亨算准了李隆基一定会赋予他合法性。最开始,李亨的打算不是称帝,而是脱离李隆基。
整件事情的过程是这样的:
洛阳陷落后,李隆基以哥舒翰为帅,统领二十余万大军驻守潼关抵挡安史叛军。
这时,驻守陕郡的叛军大将崔乾祐故意隐蔽主力军队,同时放出假消息,说叛军在陕郡一带都是些弱兵,而且缺乏防备,只要官军此时发起进攻,必然能击破叛军,进而收复洛阳。
李隆基轻信了这份假情报,加上奸相杨国忠的怂恿,于是强逼哥舒翰带着20余万大军出潼关,主动找叛军决战,哥舒翰率军出发后不久,被叛军打垮,唐军几乎全军覆没,叛军随后攻占潼关,兵临长安城下,京师震动。
此时,李隆基手里已经无兵、无将可用,亦无险可守,惊慌之下,只好带着一部分皇室成员和心腹重臣逃往川蜀。
没想到沿途官员纷纷逃走,一路上根本没有人接待皇帝一行人,负责护送的禁军士兵的家都在长安及附近地区,他们原本就被迫抛弃妻儿老小,护送李隆基跑路,本来就不满,结果一路上不仅要忍饥挨饿,还要冒着酷暑赶路,导致士兵们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大,濒临爆发的边缘。
眼看着就要发生哗变时,禁军统领陈玄礼察觉到了这种隐患,于是亲自出面引导,将矛头对准了杨国忠,随后陈玄礼在太子李亨和宦官高力士的默许下,发动马嵬兵变,屠了杨国忠满门。
事发后,李隆基被迫接受了现实,并且在禁军将士的强烈要求下,处死了杨贵妃。
但接下来,禁军将士不愿意跟着他再去川蜀,因为川蜀地区是杨国忠的老巢,当地的官员也是杨国忠的心腹,他们担心去了会遭到报复。
这种情况下,李隆基不敢再刺激这群士兵,最后与众人商议后决定先前往长安附近的扶风郡(陕西凤翔)安顿下来,再商议下一步的行动。
没想到在前往扶风郡的路上,发生了离奇的一幕。
李隆基一行人从马嵬驿出发后,还没走多远,半路上就突然出现了大量的百姓,拦住了车架,请求皇帝留下,由于百姓人数太多,道路被围得水泄不通。
此时,百姓中有人站出来说道:“皇宫是陛下的家,皇陵是陛下的祖坟,陛下如今舍弃这些,是想要到哪里去呢?”
李隆基自知理亏,他无法正面回应当地父老,只是骑在马上沉默良久,但又不能长时间这样僵持下去,于是命太子李亨留在原地安抚慰劳这些父老,自己骑着马先行。
这时,百姓们又把李亨围了起来,有人趁机说道:“既然陛下不肯留下,我们愿意率领子弟追随太子殿下向东攻打叛军,收复长安。如果殿下和陛下都进入川蜀,那么中原的百姓谁来做他们的主心骨呢?”
李亨听完,当即推辞道:“父皇远行,冒险跋涉,我怎能忍心离开他身边,再说我还没有当面辞行,应该回去禀报陛下,听从他的决定。”说完便作势要调转马头西行。
一旁的宦官李辅国和建宁王李倓见状,立即抓住马的缰绳,劝说道:
“如今叛军进犯京师,天下分崩离析,如果不顺应民心,靠什么来复兴大业!殿下若跟着陛下进入川蜀,要是叛军趁势烧毁出入川蜀的栈道,那么中原地区就等于拱手让给叛贼六,民心一旦散了,就再难聚合,即使将来再打回来,也是难于登天。不如集结西北边军,把郭子仪、李光弼从河北召回,再组织兵力收复长安、洛阳,清扫宫廷后,再迎回陛下,这难道不是大孝吗?殿下又何必拘泥于区区日常温情呢?”
在左右的劝说下,李亨决定留下,并且派儿子李俶前去向李隆基禀报,李隆基在前面走了一段距离后,一直没等到太子前来会合,也同时派人前去查看情况。
当得知事情原委后,李隆基叹息道:“这是天意啊!”
于是分拨禁军后军两千人以及一部分战马给太子,并且向禁军将士传达旨意:”太子仁孝,必能能够继承宗庙社稷,你们要好好辅佐他。“
同时派人给李亨传话:“你要好好努力,不要挂念我,西北边塞的胡人,我向来对他们不薄,他们一定会为你效力的。”
就这样,父子二人从此分道扬镳,李隆基带着一部分禁军继续前往川蜀,太子李亨则带着一部分禁军前往朔方军大本营灵武。
父老遮留这一幕,实际上是李亨策划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合理地留在北方。
为什么这么说?
父老遮留这个事情本身,一般的平民百姓,谁敢去阻拦皇帝的车驾,还聚集了数千人之多,这弄不好会被当成谋反的。
当时关中百姓听说叛军打来的消息后,纷纷逃亡,周边官吏也逃的逃,散的散,这种情况下,突然聚集数千人前来拦住皇帝车驾,请求反攻长安,有如此觉悟,这明显就是有人专门组织的。
其次,拦住了李隆基的车驾后,那些父老对皇帝和太子说的那番话,很有水平,一看就不是一般人能说的出来的,那些平民百姓是说不出这么有水平的话的,说话的人要么是专人扮作百姓说的,要么是背后有人教的。
再者说,当地父老若真有心挽留皇帝一行人,早就应该行动了,何必等到马嵬兵变发生之后,李隆基往回走的时候再出来挽留呢?
要知道,李隆基途经咸阳时,当地官吏早已逃亡,皇帝一行人没饭吃,饿着肚子,当地父老还将自家的糙饭拿出来献给皇帝,那时候可没人站出来挽留皇帝的。
还有,李亨听到父老要他留下时,他的回应中有一句“再说我还没有当面辞行。”整段回应,看似推辞,实际上透露出想留下的意思。
李亨为什么不愿意去川蜀?
因为一旦去了蜀地,李亨的前途也就毁了,太子之位大概不保,登上皇位就更不可能了。
就像李辅国和李倓劝说时说的那样,川蜀地区与中原隔着秦岭,栈道是唯一的通道,万一被叛军毁掉,就再难打回中原了。
最关键的是,进入川蜀后,李亨相当于要坐镇后方,不可能再亲临平乱第一线。
这会给李亨的前途带来极大的风险,为什么这么说?
要是在太平时代,李亨完全可以等李隆基老死以后,按照合法流程继承皇位,但现在不一样了,李唐发生了严重的内乱,叛军攻占了两京,半壁江山陷入战乱,皇帝被迫逃亡。
这种时候,只有收复两京,平定叛乱的那个人才有资格成为下一任皇帝。
李亨一旦入蜀,就意味着他将和收复两京,平定叛乱这件事彻底无缘,而李隆基的其他众多儿子中,只要有一个人在平叛的战场上建立功勋,就足以威胁到李亨的地位。
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并不少见,而且光是他们老李家就发生过不止一次,初唐时代的李世民,不就是凭借平定天下的功勋,把太子李建成搞死了,自己登上皇位的吗?还有李亨的老爹李隆基,当年就是掌控了禁军,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一党,凭借这份功勋和兵权,他一个庶子愣是让嫡出的大哥主动让出了太子之位。
当时的李亨,已经做了18年的太子,他可不想就这样把太子之位拱手让人,所以入蜀是万万不能的。
唯一的办法就是脱离李隆基单飞,但他必须要有一个合理合法的理由离开,于是设计了父老遮留这一幕,既是民心所向,他自然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脱离南下的队伍,从而留在北方领导平叛。
到了灵武后不久,在大臣的拥护下,李亨决定登基为帝,之后派人前往川蜀向李隆基汇报,说是汇报,其实就是通知,先斩后奏而已。
当李隆基从使者口中得知此事时,李亨已经登基一个月了,李隆基莫名其妙地就成了太上皇。
这时,李隆基身边的人都强烈谴责太子李亨的非法行为,纷纷建议李隆基严厉回击李亨。
此刻,李隆基的内心顿时异常愤怒,但作为一名合格的政治家,他不仅压住了心中的怒火,还当场开始了表演。
只见李隆基从容地笑道:“我儿顺应天意民心,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
李隆基非常清楚,只要自己下一道诏书,不承认李亨的皇位合法性,并且将其定性为叛逆,便足以让李亨声败名裂。
但他不能这样做,如今的大唐再也经不起折腾了。
把李亨从皇位上拉下来,并且给其严惩,这很容易做到,但这么做的后果就是李唐王朝在深陷安史之乱的同时,再陷入一场新的内讧,甚至有可能因此引发内部分裂。
如果产生这样的后果,那么别说平定安史之乱了,李唐很有可能会被叛军消灭,江山易主。
李唐江山和自个儿的皇位,哪个更重要,李隆基还是分得清的,于是下诏正式传位给李亨,但李隆基还是留了一手,他在诏书中表示,军国大事都先上奏新皇帝李亨决断,事后必须向自己汇报,自己保留干预帝国事务的权力,等到李亨收复两京之后,自己便将权力完整地交给他。
这也是李亨后来在平叛战争中,明明有更好的战略,他却不采纳,反而把进攻的重点放在两京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急于证明自己的合法性,急于从李隆基那里拿到完整的帝王权力。
事实上,李亨正是算准了李隆基不敢置李唐江山于不顾而和他翻脸,才敢在灵武称帝。
称帝这个事情本身属于擅立,是非法的叛逆行为,但是,既然李隆基公开承认了李亨的合法性,而且李隆基要求他收复两京的政治任务,李亨也完成了。
那么,李亨在灵武登基为帝这个事情,它就是合法的,因为李隆基赋予了他合法地位。
参考史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注: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搜索,侵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