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我军深山追剿残匪屡屡受阻;民兵杨光荣献计:用火攻
贵州紫云县四大寨,你要说省城来过,恐怕都未必有人听过这个地名。这里,就是那个在解放初期剿匪风暴最猛烈的区域。如今翻看史料,很难想象外界那么不知晓它,但在几十年前,却一度成了各类文学、影视的蓝本。许多人从没意识到,那些作品里的“苗王”小罗山,现实比他们看的还要凶狠。影视里雷霆暴力,看着已经够渗人了,但多数是淡化了吧。小罗山本人,他比虚构更让人喉头发涩。网上最近流传一批刚解密的地方档案,比老报纸还要翔实。小罗山本名罗发祥,外号里的“小”根本不是年纪小——1880年生的,比很多当时的“匪首”都老。他这个“小”,只是相比另一个土匪头罗万春的“大”罢了。大罗山也恶,不过说实话,论狠,论谋,小罗山才让人后背发凉。他和大罗山争权的时候,直接纵火烧掉了十一个村寨。四大寨的地名猛林、晒瓦、猛冲、卡塞,名字听起来还挺生动的。可在那场火灾之后,成千上万的民众无处可去。
**小罗山一边收拢流离失所的百姓,一边把他们当佃户。没钱交“招安费”,就等着受罚。**据紫云县地方志记载,一年多时间,他手上过了一万多大洋,全国解放后能搜出的银洋都比不上这老家伙藏的多。你说这是不是有点夸张?但史料上却一板一眼,没什么情节美化。有人说当时的紫云县方圆百里之内,谁家死了人、被抢了牲口,十有八九都是小罗山这伙干的。现实比传说狠太多?
他的土皇帝生涯也不是什么秘密,他在寨子里修起“苗王府”,修得跟城堡一样,还有重机关枪自制的弹药厂。别看这老头子、三个女婿,加起来好几百号人,手里枪炮都是自己打磨出来的。大户人家有大烟田,他却逼着佃户种鸦片,每年交地租直接改银元。说句不客气的话,他于当地人而言,或许不是地主,而是活阎王。有人觉得这种描述太极端,但仔细翻查审判档案,发现真没加料。那些强征、杀戮、喂狼、毒蛇窟……不是演义,是登记在当地公安册里的数字。
当年剿匪队来攻紫云县,他手下的枪炮声真能和正规部队叫板。百姓怕他,贴身三十保镖,每人佩两支驳壳枪出门,前呼后拥。公安历史卷宗显示,小罗山主要家丁有二百八十名,重轻机枪加步枪堆了一仓库。有人质疑这是不是官方统计有误,但焚烧的村庄、惨案现场,编都编不出来这么多目击者记载。
**小罗山的恶,远远超越了“苗王”这个称号能承载的范围。**他抓到不顺从的女孩就毁容喂狼,传说都是事实,洞口的石壁早已被血浸润成黑红。他养了龙洞,几十米深,全是毒蛇。二十多年下来,四百多名无辜者被丢进去。不是传说,而是当地老人至今不敢靠近的地方。这种细节翻看地方志,还有幸存者访谈,基本都能印证。是不是有夸张?其实对于他来说,夸张都不够用。
解放后,他自封黔南自卫军总司令,进攻县城,仅靠手下和侄子,能让正规军退了。这个头条并没有进入大众视野,但他占城半年期间当地群众被杀不计其数。剿匪部队几次攻打都不尽如人意。凡是接触过剿匪部队的百姓杀全家,收留过剿匪队住宿的村寨,甚至鸡犬不留。看似荒唐,细读幸存者口述、官方最后统计损失人数,真让人怀疑是否数据低估了。
民兵队长杨光荣的故事,在当地流传得比传奇还厉害。父母被狼、妻儿被蛇,小罗山让他一条命九死一生。你说他报仇是个人恩怨,但实际上杨光荣选择参与战术制定,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战局。他数次夜袭不成功,最终提出烧山战术,那段烧山的历史在安顺军分区剿匪档案里写得很细。民兵火攻,草木成灰,土匪无干柴无法取暖,结果一年冬天冻死多名,主力突围被全歼。只不过小罗山和子女、保镖还是逃得一干二净。
**“狡猾如狐”,是紫云县老百姓对小罗山的评价。可他毕竟不是无敌的。**每逢有人回忆那些夜晚,总要提到一件事:据说小罗山在最后逃亡时,好几天不敢点火做饭,靠生吃粮食熬着。有说他是真饿坏了,也有说其实他藏的粮食再丰盛,但就是不好加工。这事儿到底如何,档案口供各执一词,至今没有完全统一描述。有没有可能其真正的大烟、金银藏品压根没被搜出来?档案到现在都没个底。
民兵的围堵、搜捕越来越紧,小罗山不得不硬着头皮求一个老佃户韦老五夫妇帮忙。你说这亲戚间的纠葛,平时叫声姑爹也能说得过去,现在却成了求生的工具。有意思的是,韦老五的妻子开始心软,可韦老五意外坚定。民兵编队决策过程中,夫妻俩反复犹豫,一边是传统亲情,一边是民愤压力。两人最后让小罗山进屋,生火做饭,喝酒。局面看起来就像古代小说桥段,但细节真还是根据最新采访还原出来的。一瓶酒下肚,小罗山胆子大了点,威胁韦老五别动歪心思。韦老五其实暗地联络民兵,小儿子冬娃顺势跑去买酒。路上遇到杨光荣、韦昌禄和卡塞民兵,几句话就把小罗山的藏身地全说了。
这一转折有点偶然,也有点必然。其实这种民间信息的传递,不是官方的谈判、征伐能比。冬娃一句“小罗山就在我们家里”,直接决定了剿匪胜负。一队民兵埋伏,天亮之前小罗山还在睡觉,等被抓时连两支惯用手枪都不见了。史料里杨光荣、韦昌禄反复交代,最后逮捕根本不惊险,就是一扑一绑,老头七十多岁,狡诈但惜命,开口就要用所有家产换命。
**令人讽刺的是,小罗山交出的财富只有实际藏品的十分之一。民兵一边盘查,一边继续搜剿,最后找到数千斤大烟、二万四千块银洋。地方档案显示,这些还不足小罗山全部财产。管理人说还有其他金银财宝。**这段至今还在考古圈流传,不少人想找到他的藏宝地,但一直未果。如果只看账目,紫云县解放后收归公有的财产,是原四大寨历史纪录里最大的一笔。
他被公开处决是在五大寨揭发大会上,群众愤怒失控,小罗山被当场殴打致死。有人批评这种结果不够法治,有人却认为,这样的人留不得。其实到如今,很多本地老人仍然担心,后人再去深山找小罗山的宝藏会发生啥。
说到底,历史的恶徒最终没有落得好下场。光是他亲手杀害的无辜群众,档案统计就有四百多人。作祟二十余年,一夜就成为人人得而诛之之人。
史书留白太多,但现场的痕迹比文字还要深。现实远胜传说,文学作品里描述的剿匪惊险,最终还要靠那些不完美的民间情报落地。小罗山的故事不止于此,他的金银也好、恶名也罢,也许真只有那片高坡杂草和血色石洞知道。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