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盒骨灰的百年漂泊,真相埋在海峡两岸,她名字藏着多少未解之谜
2010年秋天,宁波镇海的陵园下起小雨,工作人员抱着一个青灰骨灰盒往墓区走,人群里有人瞥见新刻的石碑上写着“朱枫”两个字,这名字晚了六十年才被认出来,没人晓得盒子里的骨灰曾在台湾的野地里躺了半个世纪,连编号都磨得看不清了。我老家就在附近,听老人说,朱家大院早年开过私塾,教书的先生总夸有个爱写字的姑娘,她原名朱贻荫,后来改叫谌之,说是取光明正直的意思,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宁波当老师时,她常带学生做手工,后来闹饥荒,她把家里藏的金石古玩全卖了,拿去接济难民,听多了,就觉得她是个实在的女先生。
转折是1949年以后的事,听说她没跟家里说,偷偷去了台湾,说是替组织送文件,到1950年报纸突然登出共谍伏法的消息,才晓得她被枪决了,最奇怪的是大陆的档案里找不到详细记录,台湾那边也说得含糊,直到她女儿朱晓枫跑了十几趟两岸,才在一本旧书里翻出张泛黄的照片,照片里人穿着阴丹士林旗袍,眉眼清秀,身后是1940年代的上海街景。
这些年整理资料,发现她特别会藏,一九四四年日本人审她,她死活不讲联络方式,一九五〇年任务快败露,她特意用了朱枫这个名字,最要命的是叛徒出卖,连累了和她一起干的朱晓光,临刑前她到底说了什么,账册里到底藏了什么,这些事,随着当年的海风,飘了七十年。
墓碑前放着一朵白菊,大概是她女儿刚摆上的,碑上刻着“朱枫”,背面却还能看出“谌之”的字痕,当地人说,潮水涨起来的时候,石头里会传出像刻刀一下一下凿着的声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