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八句名言,每一句都是他痛苦后的思考,50岁之后才读懂
清末名士潘祖荫曾评价左宗棠: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
梁启超甚至也说,左宗棠是五百年以来第一伟人。
现代的左宗棠墓也至今有守墓人。
那么左宗棠凭什么获得这么多名士的共同认可,答案藏在下面这八句话里。
左宗棠是清朝末年湖南湘阴人,年轻时科举不顺,多次考试未能中进士,只考取举人功名便止步。
二十三岁那年,他写下第一句话:“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字面意思很好理解,自己虽然穷得连半亩田地都没有,但心里时刻牵挂的是国家前途和百姓疾苦;通过刻苦阅读成千上万本书册,在精神境界上能够和古代的圣贤之人进行交流对话。
此时的左宗棠家境贫寒,科举失利后回乡务农,常在田间劳作时揣书苦读。
这句话藏着他对现实的清醒认知:物质匮乏不可怕,精神贫瘠才致命。
他选择以读书拓宽眼界,在困顿中积蓄力量,这份心境支撑他度过人生低谷。
中年投身官场后,左宗棠历经人事纷争,总结出第二句话:“好便宜者,不可与之交财;多狐疑者,不可与之谋事”。
此言直白告诫:爱占便宜者不可有钱财往来,疑心重者不可共同做事。
当时他正协助曾国藩处理军务,目睹有人贪墨军饷、有人因猜忌贻误战机。
这句话源于他对人性的洞察:贪小利者必损人利己,多疑者必内耗误事。
他后来用兵新疆时,刻意疏远此类人,确保决策高效。
这不仅是处世经验,更是他对合作底线的坚守,择人先察品性。
成为封疆大吏后,左宗棠生活依旧简朴,常穿布衣耕作。
这时候他留下第三句话:“自奉宁过于俭,待人宁过于厚”。
意为对自己要尽量节俭,待他人则要宽厚大方。
当时他已任陕甘总督,却将俸禄大半用于赈灾,甚至变卖妻子首饰购粮救济饥民。
面对亲友不解,他解释:“浪费是折福,厚道才能保家业长久。”
这句话凝聚他一生奉行的准则:物质极简而精神丰盈。
晚年他捐出九成半家产赈灾,去世时“内无余帛,外无赢财”,以行动印证所言。
收复新疆前夕,左宗棠提出第四句话:“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字面意思很简单,观察形势要选择制高点才能看得更远,与人相处应当保持谦和平常的姿态,做事要留下回旋余地才能进退从容。
放在做人上便是做人一定要站位要高、姿态要平、行事留余地。
当时朝廷内部对是否收复新疆争论不休,有人主张放弃偏远之地以节省粮饷,而左宗棠则站在国家疆土完整的高度据理力争;
在实际作战中,他并不好大喜功而是亲自勘探地形了解民情,对当地部族采取安抚政策保持谈判空间。
这句话实际上浓缩了他在政治军事上的双重智慧:大处着眼才能把握正确方向,细节落实才能确保成功基础。
正是这种将战略眼光与务实作风融合的思维方式,使得左宗棠最终完成了收复百万平方公里的壮举。
左公亭
五十五岁督办新疆军务时,左宗棠写下第五句话:“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即人活着应该树立崇高的理想目标,但处事应持平常淡泊的心态,日常生活则应甘于过最普通的日子。
当时军营里条件极其艰苦,左宗棠和普通士兵一样食用粗粮咸菜,从不入住官府特意为他准备的豪华营帐。
几十年后香港富商李嘉诚特意将此句悬挂于办公室内,正是因为深刻体会到其中蕴含的生命智慧:胸怀大志的追梦者,更需要耐得住平凡岁月的磨砺。
左宗棠故居
光绪十年,已经六十八岁的左宗棠回京任职时遭遇朝中大臣多次弹劾,他却在风波中从容道出第六句话:“与人共事,要学吃亏”。
为让人更好理解,他又引用民间俗语作解释:“终身让畔,不失一段”。
即便一辈子在田埂边界上都让着邻人耕作,总共加起来也不至于损失整块田地。
这时许多人攻击他功高震主把持地方势力,左宗棠反而主动辞去部分职务以示退让。
这句话源自左宗棠五十年宦海沉浮的亲身体验:琐事上忍让才能确保大局安稳。
年轻时他曾因性格耿直与上司争执而错失机遇,晚年经历过无数起伏后才明白,暂时的退让反而能赢得更长久的发展空间。
左宗棠墓
光绪十三年,七十四岁的左宗棠三次遭遇政敌有组织的诬告,他在给皇帝的奏折中写下第七句话:“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
这句话直白表达的意思是:经得住命运种种磨难考验才堪称真正的硬汉子,如果从来没有被人妒忌过,那恐怕只能说明你是个庸碌无为之辈。
尽管收复新疆立下旷世之功,却引来同僚污蔑他拥兵自重意图谋反。
面对这些诽谤,左宗棠没有辩解而是在奏折中附上此话表明心迹。
此语背后藏着他用血泪换来的坚韧:所有非凡成就必然伴随着各种诋毁阻挠。
从青年时科举落第,到中年在官场遭遇倾轧,直至暮年被猜忌诽谤,每次的淬炼都使他更深刻地认识到,要想成为真正杰出的人物,遭受嫉妒本身就是一种证明。
病逝前,左宗棠对子孙语重心长地说出第八句话:“穷困潦倒之时,不被人欺;飞黄腾达之日,不被人嫉”。
这句话明确指出:人在穷困失意时要能保持尊严不让人欺侮,而在富贵显赫之时则要能做到不招人忌恨。
他回顾自己初入仕途担任幕僚时,面对上司欺压始终据理力争寸步不让;待到晚年官至军机大臣位极人臣,反而更加谦和待人处处给同僚留有余地。
这句话凝聚了贯穿其一生的为人处世哲学:处逆境不可失志气,处顺境不可得意忘形。
他深谙人性的弱点,卑贱时人们难免轻视欺凌,显贵时又容易招致妒忌中伤,唯有始终保持不卑不亢的姿态才能在风云变幻中立定脚跟。
从二十三岁的寒门举子到七十三岁的封疆大吏,左宗棠这八句话贯穿五十年宦海沉浮。它们不是圣贤书上的格言,而是浸透汗水血泪的生存法则。
年轻时读来不过泛泛劝诫,及至中年尝遍世味,才知每字每句都是撞过南墙后的顿悟。
左宗棠留在人间的,从来不是金银田产,而是用毕生坎坷凝成的八句人生至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