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乌鲁木齐
百年城垣图志乌鲁木齐最初因清朝在新疆驻军而发展起来的一座城市,1763年清乾隆扩建筑城,改称迪化,1884年迪化为新疆省省会。
乾隆年间,清政府为彻底平定准噶尔叛乱(1757年最终平定),在现乌鲁木齐九家湾一带筑垒屯兵,并将此地定名为“乌鲁木齐”。
1758年(乾隆二十三年),为适应人口增长、屯垦及商业贸易的需要,清军先于在今南门外修筑一座土城,城“周一里五分,高一丈二尺”,此为乌鲁木齐城池的雏形。1763年(乾隆二十八年),又将旧土城向北扩展,达到周长五里四分。竣工时,乾隆帝将扩展后的城池命名为“迪化”。
迪化城墙呈正方形,周长约8公里,设有7座城门,包含正门4座,分别为东门(惠孚门)、南门(肇阜门)、西门(丰庆门)、北门(景惠门),偏门3座,分别为小南门、小东门、小西门。
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在迪化城西另筑新城巩宁城(即老满城),驻满营官兵。
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马里坤道移驻迪化州巩宁城。于是巩宁城也就成为当时清王朝在乌鲁木齐的军政统治中心。1864年(同治三年),巩宁城毁于战火。 1880年(光绪六年),在迪化城东筑“新满城”,原迪化城由民商居住,俗称“汉城”。 迪化为汉城、巩宁为满城,相距于10里。1884年(光绪十年),新疆设置行省,以迪化为省会。
1886年,迪化、巩宁两城合一。从此迪化成为新疆的政治中心。翌年,升迪化直隶州为迪化府,增设迪化县为附郭首县。
1953年起,迪化城墙逐步拆除。下为迪化城老照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