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房、舞女、铁路:1947年记者眼中的乌鲁木齐
编者按1947年甘肃记者到乌鲁木齐采访调查后,写下这篇力透纸背的文章。有对城市建设、民族风情、妇女特点的介绍,还探讨城市发展前景;既有对现状的描绘,也有对未来的展望,呈现出一个鲜活的城市剖面。中西合璧的城市不可否认的,乌鲁木齐真是一个中西合璧的城市,留在迪化的人多认为这里宁静而美丽,并且富于异国情调,建筑也是仿照东欧的邻居苏联,一幢幢小洋房矗立在繁茂的林中。市中心区范围很小,建筑是畸形的。譬如商业银行是纯粹的罗马式建筑,其伟大壮观,西北、中原各都市较之逊色。
新疆商业银行,1943
新疆是一个戈壁滩上建筑的省份,但是在城镇上,树木特别多,富于南方的色彩,这原因很简单。第一,它的土地除了沙漠,大都很肥沃;第二,维哈各族都喜欢植树,因此他们的院舍都为浓荫所包围,如诱惑人的葡萄架、葫芦瓜及花草之类,相映着妇女们花红的衣服上,特别显得好看艳丽,因为维族的服装,尤其是妇女,特别以娇艳的大红色或刺激人的绿色做衣着的。
妇女的风格乌鲁木齐有点像印度克什米尔或中东回教国家的风格,从妇女的装束上面讲,更比较明显、鲜明。这里的妇女,除了部分区域一些归化及汉族小姐太太们,维族人大都住在乡村或市郊,她们常用面纱隐藏了她们的粉色脸庞,有时是例外,但偶然邂逅时很难清楚地窥见庐山真面目。
维族小姐大都生得很让人羡慕。有一次,记者漫步郊野静静的一丛树荫里,正有三个维族小姐在翩翩而舞,她们穿着粉红色衣裙,上面穿着黑色袷袢,一顶红绿色绣成的小帽,歪着戴在她们卷卷的秀发上,在肩头上披着一件好像网形用红线制成的锯齿形上衣,一些妇女们在旁边击掌打节拍,其乐无穷。
但当她们发现一个生客走近她们,而正以“开麦拉”(照相机)相对时,却相顾惊愕的去了。也许是语言的阻碍和隔膜,造成了一个既悲哀而且矛盾的距离,记者总觉得距离的太远了。
但极荣幸的,记者曾参与过他们的一个结婚典礼;在哈密当尧乐博斯60大寿时,记者也曾参加祝寿,而能一睹维族的风俗,引以为光荣。当然他们的婚丧礼节,也和内地并没有相当距离的差异之点。
民族的汇合地——南梁到迪化而不去南梁(南门至教育厅一带),则更看不出迪化市的特点,南梁这个平凡的名词,却是迪化最美的市郊的热闹地,这里包括了各族的文化促进会、各国的领事馆,也是归化族及华侨的集中地,过去阿合买提江的南花园也设在这里,闻名全国的维族之花的康巴尔汗小姐及歌舞团团员也住在这里。
总之,从这里可以看出新疆省区内荟集的各族的轮廓,绿色洋房中的生意人,门口悬挂着招牌有中文的、维文的以及俄文的,各种不同的面孔搭着乱七八糟的语言,真够你学习的,然而也添了不少麻烦。
迪化的苏联商品陈列所,1933年
有一次,记者去访问唯一的新疆考古学家迪亚科夫,他是过去帝俄时代苏联驻迪化的总领事,现在从事考古的研究工作,兼职在南梁教书,记者投进名剌(名片)以后,一个俄国同阁把记者引导进去,这位鬓发已白的老学者与记者腔调不知所对,因为他的语言夹杂着俄语、法语和德语以及很少的英语及维语,大都词不达意,有一位生长在莫斯科的华侨余小姐作翻译后,我们才仅仅谈了些皮毛。
迪亚科夫与记者,1947(72岁)
迪化的前途然而乌鲁木齐将来的前途,将怎样呢?
爱护迪化、留恋迪化的内地人士,都会有这样一个观念,一般来说,迪化处在这样一个好的自然条件之下,发展为一个美丽的花园都市是可能的,而不是富于商业性的,因为它本身缺少可以运输的大河及一些交通的条件,甚至还比不上作为特区的伊宁。
1944年甘新铁路计划示意图
政府的计划也可能很少实现,譬如兴修从兰州到迪化的铁路吧,是不容易的,记者为此曾拜访了迪化市长屈武(参加新疆和平起义,新中国成立后,仍任市长)先生,这位能干而艰苦的市长,告诉我他正在以全力推进迪化的建筑事宜,他说:“一切是交通的阻碍,主要的器材、原料都不能从内地运输过来。”
屈市长主张迪化应重新建造。他说:“张治中长官曾与我谈起哈萨克共和国首都阿拉木图的建筑,迪化很可以步它的后尘(比喻走别人走过的路),因为阿拉木图是苏联重新建造过的都市,一切是伟大壮丽,而我们的乌鲁木齐依山带水,可以相信,它很快的发展,也是必然的。”
王胞生《甘肃民国日报》1948 年
“瀚海淘沙”独家整理
欢迎点赞、评论、转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