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4 07:43

老师为何不主动告诉你,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后续?代价实在太惨烈了


哎,大家小时候上历史课,老师讲到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时候,总是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说这是赵国外交的经典案例,蔺相如靠智慧把秦王耍得团团转,璧玉完好无损带回来了,赵国脸上有光。
可课本到这儿就打住,老师也赶紧翻页,绝口不提后面的事儿。你猜为什么?不是懒得讲,是因为后续太扎心了,赵国为这块璧玉付出的代价,简直是血淋淋的教训,讲出来容易让学生对历史失望。秦国表面上吃瘪了,其实早就在盘算怎么让赵国吐血。

先说说背景,免得有人迷糊。战国中期,赵国靠胡服骑射改革,军力一度不错,秦国那边秦昭襄王野心勃勃,想吞并天下。公元前283年,秦王听说赵国得了块宝贝和氏璧,就派人说用十五城换。赵惠文王心动,但怕上当,找来蔺相如这平民出身的家伙出使。
蔺相如去了趟咸阳,秦王耍赖不给城,他直接威胁砸璧,秦王服软,璧玉是回来了,蔺相如也全身而退。这事儿在《史记》里写得神采奕奕,赵国封他上卿,风头一时无两。可秦国人哪是好惹的?秦昭襄王咽不下这口气,秦国从此把赵国当成眼中钉,战略上开始针对性布局。
完璧归赵刚两年,秦国就动手了。公元前282年,秦将白起领兵直扑赵国北部,轻松拿下简和祁两地。这俩地方是赵国的战略要冲,丢了等于开了边境缺口。赵国军民死伤不少,但赵王还以为是小摩擦,没当回事儿。转眼前281年,秦军卷土重来,这次目标石城。
白起带队,秦兵势如破竹,又是几万赵军阵亡,石城也丢了。秦国这波操作,纯属报复完璧归赵的耻辱,顺带试探赵国底线。赵国呢?边关告急,可赵王优柔寡断,没及时增兵,内部还忙着党争,军粮供应都跟不上。秦国一看,赵国外强中干,这不正好下手?

这些小仗打下来,赵国丢了城池,死了上万人,国力开始下滑。秦昭襄王聪明着呢,他知道硬碰硬赵国还能扛会儿,得用软刀子磨。公元前279年,秦王突然变脸,派使者约赵王在渑池会盟,说是修好,实际是为南下打楚国清路障。
赵王带蔺相如去了,表面上签了盟约,秦国承诺不侵赵。可这会盟后,秦国压根没消停,反而加紧蚕食。渑池之会让秦国摸清了赵王的脾气,知道赵国求和心切,不会轻易翻脸。结果呢?秦国一边假装和平,一边让白起继续东进,公元前278年,白起攻破楚都鄢,秦国国力暴涨,对赵的压力更大了。
赵国这边,渑池会后倒是趁机打齐国,收了高唐等地,可这点小利哪够补窟窿?秦国转头就把赵国孤立了,其他诸侯看热闹,谁也不帮。
从渑池会算起,秦国对赵的军事行动就没断过。公元前270年左右,秦军又夺了赵国几座小邑,赵军疲于奔命,边境烽火连天。赵国将领廉颇建议深沟高垒,稳扎稳打,可赵王听不进去,总觉得外交能摆平。秦国这时候用反间计,散布谣言说廉颇老了,畏战,赵王信以为真。结果,秦国边打边收,赵国土地一步步缩水。
想想看,赵国本是北方强国,骑兵闻名,可这些年光守不攻,军心散了,百姓苦了,赋税重了,国家内部矛盾也爆棚。秦昭襄王呢?利用这机会,四面出击,韩魏不敢吱声,楚国被打残,天下大局向秦倾斜。

真正的大祸是公元前262年爆发的长平之战,这仗直接把赵国推向深渊。起因是韩国献上党郡给赵国,秦昭襄王一看,这地儿太肥,不行,得抢。
秦军大举进攻,上党守将投赵,赵王收了,秦王气炸了,派王龁带四十万大军杀来。赵国紧急动员,廉颇领兵四十万守长平。廉颇经验老道,筑垒坚守,秦军围了九个月,粮道拉长,王龁进退两难。秦国急了,又使反间计,说赵国有人议和,廉颇要投降。
赵王果然上钩,前260年把主将换成赵括。这赵括是书呆子,兵法倒背如流,可纸上谈兵,从没带过大兵。

赵括一上任,就拆廉颇的防御工事,主动出击,想速战速决。秦军早有准备,白起接帅,设下埋伏。先断赵军粮道,赵兵饿肚子,士气低落。然后秦军佯败诱敌,赵括中计,追进山谷。白起一挥手,秦兵四面合围,赵军被困四十多天,活活饿死大半。
赵括想突围,中箭身亡,四十万赵军投降。白起下令坑杀,全杀了,只放二百四十个年轻小兵回赵报信。这仗赵国损失四十万精锐,相当于全国成年男丁的三分之一,国家从此瘸了腿。秦国呢?白起升官,秦军士气爆棚,继续东扩。
长平之战后,赵国彻底趴下了。秦军乘胜追击,前259年攻下二十多座赵城,直逼邯郸。赵国求援,魏楚勉强派兵,可秦军太猛,邯郸围了三年才解。蔺相如这时候病了,前259年就死了,临死前还劝赵王别轻动。廉颇被贬,跑去魏国混日子,穷死在那儿。
赵孝成王上台,勉强撑着,可国力早空了。秦国从长平后,战略重心转向赵,公元前257年,王翦又打赵,夺了更多地。赵国一步步退守,内部赵王猜忌大臣,军政乱套。到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派王翦灭赵,邯郸陷落,赵王迁自杀,赵国亡了。和氏璧呢?落秦手里,当战利品了。

这后续说白了,就是赵国战略失误的教科书。完璧归赵赢了面子,输了里子。秦国用这事儿试出赵国软肋,知道赵王怕事儿,爱面子,就用小恩小惠和间谍计,一步步蚕食。赵国呢?外交上靠蔺相如撑门面,可战略上没长远眼光。
赵王优柔,爱听奉承,不信廉颇这种老将,换赵括纯属自毁长城。长平一败,四十万条命没了,国家骨头都碎了。秦昭襄王可没闲着,他一边打楚稳后方,一边磨赵,经典的远交近攻。赵国百姓遭殃,田地荒了,人口锐减,灭国前就成空壳子了。
你说老师为啥不讲?因为这故事太残酷,讲了容易让人觉得历史就是弱肉强食,没啥英雄主义。学校想教正面能量,完璧归赵正好,智慧胜蛮力。
可现实是,战国那会儿,实力才是王道。赵国改革后本有机会争霸,可内耗外交瞎搞,硬生生让秦捡了便宜。
长平坑杀那段,《史记》写得触目惊心,白起下令时没眨眼,秦国为统一不择手段。赵国灭亡后,秦统一六国,可也埋下隐患,秦二世就玩完了。这链条反应,够人琢磨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老师为何不主动告诉你,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后续?代价实在太惨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