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政变时,曹魏还有曹操时期留下的老臣吗?他们的立场如何?
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一举夺得了曹魏政权的实权。此后,曹魏的江山改姓,只是时间问题了!
曹魏好歹也立国几十年了,难道就没有忠臣良将去阻止这一切吗?
高平陵之变时,曹操时期留下的老臣,他们去干什么了?
其实,虽然看起来曹魏已经换了好几个领导人了,但实际上,此时距曹魏建国不过也才20多年,曹操时期的老臣此时还剩下的并不少!
只是···他们的立场嘛···
司马懿:第一重臣司马懿本人,就是曹操时代留下来的大臣。
在曹操后期,司马懿逐渐显山露水,在曹操平定汉中后,在曹操受关羽震慑讨论迁都时,在曹操后期的各个历史关口,他都发表了高明的建议,已经是比较重要的智者了。
不过,司马懿真正走入决策核心层,还是从曹丕时期开始的。
曹丕为太子时,司马懿就与陈群等人并为曹丕的“四友”,是曹丕身边的亲信之一。
曹丕在位时,司马懿一步步成为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成为最高决策层的重臣。
曹丕去世后,他与曹真、曹休、陈群,并为顾命大臣,是地位最崇高的大臣之一。
随后,司马懿在西线抗击司马懿,北线讨灭公孙渊,成为曹魏功勋最显赫、实力最雄厚的重臣。
曹睿去世后,司马懿与曹爽并为辅政大臣。
此后,曹爽排挤司马懿,让他明升暗降为太傅,似乎是剥夺了其实权。
然而,即便如此,司马懿依然保留了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的头衔。
也就是说,虽然日常的事务不必非要经过司马懿,司马懿看起来是被剥夺了实权,但是,司马懿依然保留了过问一切军政事务的权力!
而作为政变的主角,司马懿的立场毫无疑问是不容多说的:必要除曹爽!
蒋济:第二重要老臣,政变的重要参与者两次担任辅政大臣的司马懿,毫无疑问是此时曹魏第一重臣。
而排名第二的老臣,则是蒋济。
曹操时期,蒋济的地位比司马懿还要高!
曹操时期,蒋济做过丹阳太守,后来曹操做了丞相后又进入丞相府,为丞相府主簿,西曹属,成为曹操的心腹谋士。
当时,蒋济曾劝阻曹操迁徙淮南人口(未被曹操采纳,后曹操亲口承认错误),后来又在曹操考虑迁都时也进行劝阻,其见识不在司马懿之下。
不过,曹丕上位后,蒋济的地位才逐渐被司马懿拉开。
但是,即便如此,蒋济的地位、实权依然很高。
曹睿时期,他是中护军,后来,又进为护军将军;曹芳即位初期,他又担任领军将军。
由于长期担任护军之职,他长期执掌禁卫,并掌选任武官的权力,因此,蒋济在禁军中的实际影响力非常大,比司马懿还要大!
而此时,蒋济的立场也是很鲜明的:坚定支持司马懿,司马懿的主要盟友!
这是因为三个原因。
1、蒋济也同样受到了曹爽的打压。
曹爽为了专权,把司马懿进为太傅,把蒋济也进为太尉,都企图通过明升暗降排挤出去。
2、蒋济对曹爽集团轻易更改法度十分不满。
3、蒋济与司马懿私交极佳。
因此,蒋济在劝说曹爽无效后,与韬光养晦的司马懿一起谋划推翻曹爽!
要知道,当时的司马懿,对于政变谋划的保密十分重视,只有司马师和蒋济参与其中,连司马昭都不甚知情,可见蒋济参与之深!
在后来的政变中,蒋济与司马懿一起屯兵洛水浮桥,并且向曹爽保证:只要你放下武器,司马懿只会对你们“唯免官而已”,不会加害你们!
可以说,曹爽最后放下武器,与他对蒋济的信任是分不开的。
政变后,蒋济因为曹爽一家被屠杀而十分自责,很快就去世了。
王凌:实力派老臣,立场不明,但来不及有何反应王凌,是当年诛杀董卓的王允之侄,家世好,能力强,是当时的实力派老臣。
王凌,做过兖州刺史、并州刺史,治理地方很有办法,颇受当地民众推崇,名望很高。
后来,他又长期坐镇淮南,在当地的军政上极有影响力。
要知道,当时,淮南当地的驻军超过了关陇和荆州,是当时曹魏地方军事重心所在。
他的外甥令狐愚也是兖州刺史,掌握重兵。
所以,当时的王凌,不论是家世,还是名望、实力上,都非常强大。几乎可以看成是曹爽与司马懿之外的第三大势力。
曹爽辅政初期,为了对抗司马懿,大力拉拢王凌,让王凌为征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
此后,与东吴交战有功,王凌又升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然而,在曹爽排挤了司马懿,独自掌权后,又升王凌为司空,将他调回洛阳。
所以,与司马懿等人一样,作为影响力较大的老臣,王凌也是被排挤的对象。
因此,王凌在司马懿与曹爽的这场斗争中居于相对中立的位置,没有明显的倾向。
由于王凌在兖州和扬州都有非常大的能量,因此,如果政变演变为打大内战(比如曹爽挟天子去许昌,组织抵抗),那么,王凌将可能是对天平影响最大的人物。
然而,由于曹爽早早投降,政变没有演变为内战,所以,王凌实际上在这场政变没有,也无法施展自己的影响。
高柔:由勤于王室的典型,变成了司马懿口中的周勃,政变重要助手高柔,是袁绍外甥高干的堂弟,与高干一起降了曹操。
后来高干又作乱,曹操本来想要问罪高柔,却发现高柔不但没有参与作乱,而且是秉公执法之人,对其十分欣赏,让他入丞相府做了丞相仓曹属。
其后,高柔一直以秉公执法、敢于直言而备受好评。
他担任廷尉23年,长期作为曹魏政权司法领袖,地位、名望都很高。
一来,曹爽时期,他也被进为司空、司徒,明升暗降;二来,他对曹爽集团的作为也十分不满。
所以,政变期间,高柔也坚定地支持司马懿。
司马懿政变期间,他上奏郭太后请求免去曹爽大将军职务;随后,郭太后以他代行大将军事,接管曹爽的军营。
司马懿直接称:你现在是周勃了!
政变后,高柔先被封万岁乡侯,后进封安国侯,升太尉。
直到90岁,高柔才去世。
王观:积极参与政变王观,同样是曹操时期就效力的老臣。
他由县令而上,一直做到了少府,其间,受到过司马懿的推荐和照顾。
为少府期间,由于他总是抵制曹爽取用超格的取用物资,并且处分过替曹爽办事的官员,为曹爽所不爽。
因此,曹爽也把他明升暗降为太仆,调走了。
既受过司马懿的恩惠,又与曹爽关系紧张,王观的立场也就很鲜明了:站队司马懿。
政变期间,他被任命为行中领军,负责占据曹爽弟弟曹羲的军营,与高柔一起全面控制了禁军。
司马孚:财神爷,政变时司马懿的重要助手最容易被人忽视的老臣,是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
不只是我们忽视了他,似乎曹爽也忽视了他。
在曹爽压制司马懿期间,由于司马孚低调,居然没有受到曹爽的打击!
而司马孚,确实只是低调而已,他的实力是非常强的。
早在曹操时期,司马孚就担任太子中庶子,成了曹丕亲信之一。
后来,他在是否伐吴、人员选用等重大事务上多有建数,同样是能影响国家战略的大人物。
曹睿时期,他又担任度支尚书,掌管国家财政,成了曹魏的财神爷。
司马孚对曹魏是忠诚的,即便后来司马家代魏后,他仍然终身以魏臣自居。
然而,司马懿与曹爽之争,绝不只是两个人的竞争,更是两个家族之争,作为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根本就没得选,只有义无反顾地站队司马懿!
政变期间,司马孚率领家兵与司马师一起,控制,并牢牢控制关键的司马门,控制了宫城与外界的联络!
政变成功后,司马孚不愿意过多过问政事,也不愿参与到司马家对老曹家的迫害,并自称至死都是曹魏的纯臣。
不过,司马懿父子到司马炎,一直都很尊敬司马孚,一直给司马孚极为崇高的待遇。
孙礼:比司马懿更期待司马懿政变孙礼,则比司马懿更加期待司马懿快点赢!
因为:孙礼与曹爽之间的恩怨实在太特殊了!
孙礼,是曹操攻幽州时期加入曹营的。
此后,他历任郡丞、太守,后来入朝做了尚书。
魏明帝去世前,让曹爽和司马懿辅政。
然而,魏明帝认为曹爽有点不成熟,遂任命孙礼为大将军长史,辅佐曹爽。
所以,原本,孙礼是魏明帝“加强”给曹爽的人,天然应当是曹爽的支持者。
然而,曹爽自己拒绝如此作。
曹爽不喜欢有个什么人来监督、“指导”自己,就先把孙礼外放到了扬州。
后来,孙礼与曹爽在一些问题上意见不一,闹翻了,孙礼请辞,而曹爽认为孙礼是在攻击自己,将其问罪,闲置于家五年!
因此,后来,孙礼再被任命为并州刺史时,他在上任路上对前来送行的司马懿表达了失望:我以为你司马公会是伊尹一样匡正天下,现在曹爽这么瞎搞你却没有作为,实在让我失望呀!
孙礼,比司马懿更希望司马懿赢!
当然,由于政变时孙礼在并州,远离朝廷,所以没有亲自参与政变。
不过,政变结束后,孙礼回到了朝廷,为司隶校尉,后来升司空。
郭淮:反正不会跟着曹爽闹郭淮,同样是曹操时期留下来的老将。
早在汉中之战时,郭淮就已经成为曹军在西线的重要将领了。
此后,郭淮常年奋战在西线,与诸葛亮等人反复激战。
其间,郭淮与曹爽的父亲曹真,以及司马懿,都有过合作。
不过,在曹爽与司马懿之间,郭淮显然是支持司马懿的。
曹爽、夏侯玄一起伐蜀时,郭淮为先锋。郭淮对曹爽的无能十分失望,身为先锋,居然提前撤军,可见其实在受不了曹爽、夏侯玄。
曹爽大权在握时,郭淮都敢如此,他又怎么可能会在曹爽争权时站队他呢?
因此,如果政变演变为大内战,郭淮显然是要站队司马懿的。
但是,由于政变没有扩大化,远在关中的郭淮也就没有参与政变了。
政变结束后,夏侯玄被调走,郭淮升为征西将军,都督雍梁军事,成为西线主帅。
最后,郭淮官至车骑将军,父子皆受司马家重用。
孙资、刘放:司马懿的支持者当时,若论真正的大权在握,以上诸位,都比不上孙资、刘放。
这两位,自曹丕时代起,就是中书监、中书令,执掌机要,长期权重!
自黄初元年(220年)至景初二年(238年),孙资与刘放掌权几近二十年,尤其是曹叡在位的十余年间,处理日常政务、出师用兵等大小事,都由他们二人亲管。朝廷决议大事,也经常让他俩决断是非,择定而行。中书省的权力极大,官员们一听“中书”之名,都奉行不敢违背。中护军蒋济曾上书,认为二人的权力太重,且每日侍奉皇帝左右,应该加以提防,避免出现“恶吏专权”之弊端,曹叡不听。
甚至曹爽与司马懿争权的格局,都是这两人的杰作。
原本,曹睿是想要由曹宇、夏侯献等一众宗亲辅政,排除了司马懿。
正是这两个人,一力促成了由曹爽、司马懿辅政。
在曹爽与司马懿争权期间,二人基本上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性。
不过,在高平陵之变前一年,二人退职归家了,不能不说与曹爽的排挤有关。
政变后,司马懿立刻请孙资复职,但仅仅一年后,刘放去世,孙资也再次退职。
可以说,他们基本上是中立态度,只是在司马懿夺权后,孙资被请回来“过渡”了一下,算是稍微帮了司马懿一把吧。
显然,在高平陵政变前,曹魏仍然有许多曹操时期留下的老臣。
无论是居闲职,还是退职,或是仍然在位子上,他们都仍然拥有很强大的能量。
而这些人,大多都明确站队在司马懿一边,即便是持中立态度者也遭受过曹爽的排挤···
因此,曹爽之败,司马懿之胜,绝非侥幸!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