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4 10:29

从秦到清,山西地区的行政区划演变简图

pic/utpr3aw4vw4.jpg
山西地区行政区划简图(秦代)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省份,山西的郡县制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在秦统一六国之后,整个山西省分属河东、上党、太原、代和雁门共五个郡管辖。
两汉
pic/bszgcsifrsc.jpg
山西地区的行政区划简图(西汉后期)
pic/2csaz5i12lm.jpg
山西地区所辖郡县简图(西汉后期)
在西汉后期,现今山西地区有河东郡、上党郡、太原郡、代郡、雁门郡、西河郡,归司隶、并州和朔方刺史部管辖。
pic/lyuhutw1pxb.jpg
山西地区行政区划简图(汉顺帝永和五年/公元140年)
pic/difjkkehefv.jpg
山西地区所辖郡县简图(汉顺帝永和五年/公元140年)
到东汉顺帝永和五年,即公元149年时,现今山西地区分为河东、上党、常山、太原、西河、雁门、代、定襄共八个郡、国,归司隶、并州、冀州和幽州管辖。
魏晋
pic/hrtkshixw2h.jpg
山西地区行政区划简图(曹魏时期/公元262年)
pic/4jjsehhyv24.jpg
山西地区所辖郡县简图(曹魏时期/公元262年)
经历汉末的动乱,魏晋时期的山西地区,其北部和西部区域被鲜卑和羌胡部落所占据,但大部仍属中央政府管辖。
以公元262年为例,曹魏统治的山西地区分河东、平阳、上党、乐平、西河、太原、雁门、新兴、代和中山共十个郡国,各归司隶、并州、冀州以及幽州管辖。
pic/c1q5vedy14e.jpg
山西地区的行政区划简图(西晋太康年间)
pic/ftpafn1z1i5.jpg
山西所辖郡县简图(西晋太康年间)
而到西晋太康年间,现今山西地区的郡国数量有所减少,为河东、平阳、上党、西河、太原、乐平、代、新兴、雁门共九个郡国,归属司州、并州和幽州管辖。
至于“五胡乱华”,以及后续的南北朝时期,由于过于混乱,加上小编的能力有限,就此略过。待日后有时间,再一一补上。
隋唐
pic/iifylo0gwjq.jpg
山西行政区划简图(隋大业八年/公元612年)
pic/em2htgnthmp.jpg
山西地区所辖郡县简图(隋大业八年/公元612年)
公元589年,隋灭南陈,终结了近四百年的乱世,也阻止了郡县数量的进一步膨胀。
至隋炀帝大业八年,即公元612年时,经过精简的山西地区,有河东、绛、长平、上党、临汾、文城、西河、龙泉、离石、太原、楼烦、雁门和马邑共十三个郡。
pic/r1qndgrlbrm.jpg
山西地区行政区划简图(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
pic/crtbfylgagf.jpg
山西地区所辖州县简图(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
而到盛唐时期的开元二十九年,整个山西地区除南部的一小块区域归都畿道外,大部属河东道管辖,分太原府、陕州、蒲州、绛州、泽州、慈州、晋州、潞州、沁州、隰州、汾州、仪州、石州、岚州、忻州、代州、朔州、蔚州,以及云州。
五代

pic/i3wl25ltafo.jpg
山西所辖州、县简图(后梁前期)

pic/nmmxqhoz0dt.jpg
山西所辖州县简图(后唐时期)

pic/cuhzcdyjqk2.jpg
山西所辖州县简图(后晋时期)

pic/thhhxdjwosb.jpg
山西地区所辖州县简图(后汉时期)
pic/qccmxzlkjfn.jpg
山西所辖州县简图(后周时期)
唐朝灭亡后,中国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割据时期。
在不到六十年的时间里,中原地区相继建立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政权。
山西地区也经历了前期的梁、晋争霸,中间的后唐一统、后晋割让燕云十六州,以及最后的后周、北汉和辽的三强争霸。
宋辽
pic/fmfwbns4flu.jpg
山西地区行政区划简图(宋辽时期/公元1111年)
pic/oj354qjfgal.jpg
山西地区所辖州县简图(宋辽时期/公元1111年)
北宋建立后,虽然结束了自“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也拔除了北汉政权,但始终无法收复燕云十六州,与辽在山西地区维持着南、北对峙局面。
在宋徽宗政和元年,即公元1111年时,北宋所管辖的地区分属永兴军路和河东路,而辽统治的土地则归西京道管辖。
宋金
pic/kr0ubd2a0kr.jpg
山西地区行政区划简图(金朝/公元1208年)
pic/cmxhqkmt2gr.jpg
山西地区所辖州县简图(金朝/公元1208年)
“靖康之变”后,赵宋政权南渡,北方归女真人所建立的金朝统治,山西地区也不例外,但也结束了长时期分属两国的局面。由北到南,为西京路、河东北路和河东南路。
元代
pic/z2dcm4kpuun.jpg
山西地区行政区划简图(元朝/公元1330年)
pic/x0is4fei0be.jpg
山西地区所辖各路简图(元朝/公元1330年)
元朝建立后,现今山西地区属中书省管辖。
在元文宗至顺元年,即公元1330年时,整个山西省分为京畿山后道(兴和路、上都路)和河东山西道(大同路、冀宁路、晋宁路)。
明代
pic/fsxpsbe1ipo.jpg
山西地区行政区划简图(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
pic/ljpw2uwnq2d.jpg
山西地区所辖府、州、县简图(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
与元朝相比,明代在行政区划上的变化,主要是将路改为府、州,并取消了州的附廓县。
在明万历十年,即公元1582年时,山西全省除一小部分归宣府镇外,其余地区划分为四府(太原、平阳、大同、潞安)、四州(汾州、辽州、沁州、泽州)。
清代
pic/x4duuu1ekww.jpg
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现今山西地区的行政区划

pic/4hxfjprwrkl.jpg
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现今山西地区所辖府、州、县简图
到了清代,经过雍正、乾隆两朝的分拆、升府,现今山西地区除一小部分属邻省的宣化府管辖外,由北向南,分为雁平道、冀宁道和河东道。
以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为例,全省分为九府(太原、汾州、潞安、泽州、平阳、蒲州、大同、朔平、宁武)和十直隶州(平定、辽、沁、隰、霍、绛、解、忻、代、保德)。
参考资料
《中国历史地图集》
维基百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秦到清,山西地区的行政区划演变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