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4 11:00

朱可夫去世后,苏联政府对他3个貌美的女儿,下了一个残忍的命令

朱可夫是二战时候的苏联大将,他指挥的那些战役,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柏林,全是硬仗,把德国人打趴下了。
朱可夫生在1896年的穷苦农民家庭,12岁去莫斯科当学徒,1915年参军,混进红军后一路爬升。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他就成了关键人物。
1943年朱可夫升为元帅,战后还当过国防部长。可惜1957年被赫鲁晓夫整下去,说他搞个人崇拜、脱离党领导,直接撸职回家养老。

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了,他也没翻身,1973年老婆加林娜病逝,第二年自己也走了,77岁。朱可夫这一辈子风光过,也倒霉过,但最让人堵心的不是他自己,而是死后留下的那三个女儿。
按解密档案说,他总共有四个女儿,但监控重点是三个:大女儿伊拉,也叫埃拉,二女儿埃拉,小女儿玛莎。
这些姑娘本该过正常日子,勃列日涅夫那时候掌权,听说朱可夫一死,他就马上让克格勃盯上这三个女儿。

命令简单粗暴:全天候监视,一举一动都记下来,电话监听、信件检查、外出跟踪。
朱可夫在老百姓心里是英雄,民间影响力大。高层怕他死后变成一个“符号”,万一有人借他的名头闹事,或者闺女们被利用成反对派的旗帜。
勃列日涅夫自己也坐不稳,之前赫鲁晓夫就是靠朱可夫的军队帮忙上位的,他可不想重蹈覆辙。

加上朱可夫生前得罪人多,斯大林时代就挨过整,战后又跟领导层顶牛,所以报复延伸到下一代。这命令一发就是17年,从1974年直拖到1991年苏联散架,克格勃才收手。
三个姑娘就这么被套上无形的镣铐,活得像囚犯似的。
大女儿伊吧是朱可夫第一任老婆生的,早年跟朱可夫关系一般,因为父母离婚,她小时候见不着面。长大后当过记者,写报道。可监控一上来,她的工作圈子就散了。

档案里记录了她上百次外出,买菜逛街都写得清清楚楚。1975年,她试着找克格勃要减轻监视,说自己老实本分,可上面直接回绝,国家安全优先。
结果导致婚姻黄了,那男的听说了情况就跑了,伊吧终身单身,工作平平,退休后就低调度日。
二女儿埃拉也是第一任的老婆生的。被可克格勃的眼线盯着,她的生活就乱套了。电话一打,就有嗡嗡声,信件拆开过痕迹明显。

出门散步,身后总有车影晃悠,她朋友圈子缩水严重,在学校时候的同学、单位同事,全都躲着走。
档案提到,她有次想换工作,去编辑部面试,主编本来挺满意,内部电话一响,就摇头说不合适。她就卡在原岗位,干了一辈子文职。
克格勃不光盯她,还顺带查别人,谁靠近谁倒霉,埃拉晚年身体也不好,压力大,精神不足,到1991年解体,她已经四十多岁了。

小女儿玛莎是第二任老婆加林娜生的,朱可夫宠得不行,死前还给她过了17岁生日。可她刚成年,就摊上这事。
克格勃不光在家装窃听器,还去学校盯着,玛莎上大学时,论文讨论总觉得有人在门缝听。想谈恋爱更难,男孩们听说她爸是“问题人物”,就退缩了。
她性格本来活泼,后来变得沉默寡言。档案里她那部分最厚,全是琐碎记录,从买书到散步路线。1991年,她三十多岁,工作安稳,但心理阴影大,终身未嫁。

三个姑娘的遭遇,不是孤例,苏联那时候对“政治不稳”家属就这样。
克格勃执行起来效率高,小组轮班,车辆无牌,特工换班无缝。报告每月上交,勃列日涅夫亲自过目,笔一勾,就续命。
1976年,她们想整理朱可夫遗物,勋章地图,克格勃上门翻,敏感东西全封存。

朱可夫不是普通将领,他是民众偶像,二战时期的救国英雄。苏联宣传机器虽把他边缘化,但民间口碑好。勃列日涅夫时代,内部斗争激烈,怕朱可夫的女儿成为突破口,拉拢不满分子。
加上朱可夫生前帮赫鲁晓夫两次上位,领导层都记仇,于是报复到他的骨肉上。

1991年苏联解体,克格勃散伙,三位姑娘人生后半场才起步。她们低调过日子,偶尔接受采访,谈父亲的战功,不提那些年。
2011年,大姐玛加丽塔(另一个女儿)走了,她没收到监控,但也终年单身;埃拉与2009年病逝,儿子早夭;玛莎在2020年代还健在,偶尔露面。


参考资料:
1、“军神”朱可夫之女:解职后父亲几乎没了朋友 新京报 2015年07月27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朱可夫去世后,苏联政府对他3个貌美的女儿,下了一个残忍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