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跟李渊在晋阳起兵的唐朝开国功臣,后来结局都怎么样了?
想象一下:您加入了一加刚刚创立的公司。然后,随着这家公司一起发展,看着他一步步做大,做上市,成长为巨头···那么,当这家公司成为巨头的时候,您应该早已实现了财富自由,成为人生赢家了吧!
这是许多如我一般的普通人都想要的职场剧本。
那么,倘若是在古代社会。您有幸跟对一个大哥。你尽心尽力地辅佐大哥,大哥一步步发展,最后成为皇帝···您的人生又将如何呢?
很遗憾,有很大的概率,结局不一定好。
如果您跟的老大叫朱元璋,那恐怕最大的概率是被“拔刺”。
如果您跟的大哥是李渊呢?
我们知道:不管是李渊,还是李世民,都没有诛杀功臣的恶名。
然而,即便如此,“元谋功臣”的结局···也未必好!
太原元谋功臣618年五月,李渊称帝,建立唐朝。
随即,李渊公布了功臣名单,共有十七人。
始,高祖论太原首功,诏尚书令秦王、尚书左仆射裴寂、纳言刘文静恕二死;左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右骁卫大将军刘弘基、右屯卫大将军窦琮、左翊卫大将军柴绍、内史侍郎唐俭、吏部侍郎殷开山、鸿胪卿刘世龙、卫尉少卿刘政会、都水监赵文恪、库部郎中武士彟、骠骑将军张平高、李思行、李高迁、左屯卫府长史许世绪等十四人恕一死。——《新唐书.裴刘合传》
此外,实际上,李建成功劳也很大,但只是因为已经被立为储君,未列入功臣之列。
这些功臣,大致分为三个档次。
第一档,是李建成、李世民兄弟,及裴寂、刘文静。
他们是起兵的主要谋划者,建国后也位列中枢,位高权重,并得到了“恕二死”的特权。
第二档,是长孙顺德、刘弘基、窦琮、柴绍。
剩下的人,虽然都是“恕一死”,但长孙顺德等四人,无论功劳还是职务都显著高于其他人,当时也都任左右骁卫大将军、左右屯卫大将军等关键职务。
第三档,则是剩下的这些人。
篇幅关系,咱们重点介绍下前两档的核心成员吧!
上阵父子兵:一人圆满,其余皆遇难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在李渊起兵的准备阶段和起兵之初,人心莫测,机密自然不能与外人道,权柄自然不敢付外人把,也就只有重用自己的几个儿子。
李渊很能生,一生有过22个儿子。不过,绝大部分是后来当了皇帝以后跟嫔妃生的,在他起事时,只有5个儿子。
其中,三子李玄霸(小说中无敌的李元霸)在几年前就已经去世了。
因此,起兵前,李渊有四个儿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李智云。
在起兵的准备阶段,李渊让李建成带着李元吉、李智云在河东结交豪杰,而李世民则随父在晋阳。
李渊起兵后,李建成、李元吉赶到晋阳与李渊会合,小儿子李智云因为年纪太小没有走脱,就被隋朝官员抓起来处决了。
随后,李渊以李建成为左领军大都督,李世民为右领军大都督,分管军权,而李元吉则留镇晋阳。
此后的开国战争中,三人的功劳都很大,尤其是李建成和李世民。
然而,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李元吉兄弟皆被杀。
因此,创业团队的核心集体,“父子兵”,只有李世民一人得成正果,成为天子,而其余兄弟悉数遇害。
裴寂:尊容至极,但最终被流放而死。裴寂,李渊最信赖的帮手。
以至于,李世民在准备好要起兵时,不敢直接跟父亲说,只有先通过交好裴寂,让裴寂去说服李渊起兵的。
由于深受李渊信任,因此,他的职务一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李渊做大丞相,他就是大丞相长史;李渊做皇帝,他就是尚书仆射,成为宰相。
而裴寂的才干其实比较一般。朝廷让他去对付刘武周,结果在实力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搞得乱七八糟,被人家一顿暴揍。
回到长安,李渊把他骂一顿,下狱,不久又放出来,待遇反而更加优宠了···
有李渊在,裴寂就是地位尊崇。
然而,等到李世民上位了,他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由于僧人妖言获罪,裴寂受到牵连。
李世民说话很直接:你的才能和人品都不行,因为太上皇的宠幸而得到如今的地位!你武德年间当个宰相把政法搞得乱七八糟,你要负责任!现在我不对你施极性,让你回老家去休息!
裴寂被贬回乡后没多久,又摊上事,被人告发。
于是,李世民就把他流放到了静州(今四川旺苍)。
最后,李世民想起他的功劳,召他回京时,裴寂已经去世了!
刘文静:大唐开国战略策划师,受谗而死大唐元谋功臣中,最杰出的战略家就是刘文静。
刘文静很早就看出李世民是刘邦、曹操一类的人物,与李世民结交。
而当李世民准备谋大事时,也第一个找到了刘文静,咨询方略。
于是,刘文静提出了开唐最重要的战略。
今李密长围洛邑,主上流播淮南,大贼连州郡、小盗阻泽山者,万数矣,但须真主驱驾取之。诚能应天顺人,举旗大呼,则四海不足定也。今太原百姓避盗贼者,皆入此城。文静为令数年,知其豪杰,一朝啸集,可得十万人,尊公所领之兵,复且数万,君言出口,谁敢不从?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盈半岁,帝业可成。——《旧唐书.刘文静传》
利用隋炀帝在江都,李密长期围攻洛阳的情况,“乘虚入关,号令天下”!
这可以说是大唐开国版的“隆中对”!
可以说,李渊集团能迅速壮大,并在争夺天下的竞争中始终掌握主动,关键就在刘文静“乘虚入关,号令天下”的战略!
此后,刘文静成功从突厥借马,又擒获屈突通,无论是料理民事还是出征作战,都表现出卓绝的才能。(第一次浅水原之战被薛举所破,似乎是其唯一败绩)
只是,刘文静对李渊过分宠幸裴寂十分不满,逐渐与裴寂对立起来!
后来,他被诬告有谋反之意。
参与审讯的萧瑀等人认为刘文静没有谋反之意,李世民也力保刘文静。
但是,李渊仍然在裴寂的谗言下处决了刘文静!
临刑之时,刘文静抚膺长叹道:“高鸟尽,良弓藏。’此言不虚啊!”
如果刘文静不受谗而死,以他的才智,必然能成为一代名相!
可惜!
长孙顺德:站对了每一次队,身份特殊,但晚景不佳长孙顺德,是李世民的妻子长孙皇后的叔叔,也勉强算是李渊、李世民的亲戚吧。
因此,在起兵之前,长孙顺德就成了李渊、李世民的心腹,也秘密参与招兵买马。
晋阳起兵后,长孙顺德参与了初期的各个主要作战,同样功劳不小。
玄武门之变时,长孙顺德又站队李世民,因此,李世民上位后,他继续位高权重。
既是元谋功臣,又是皇亲国戚,长孙顺德本应富贵终身。
然而,长孙顺德的晚景却不大好。
1、两次坐罪。
功劳大,地位高,长孙顺德飘了,贪赃枉法,被人举报。
一开始,李世民没有追究,反而让人赠送一些绢给他,温柔地警告。
然而,不久,他又受到李孝常谋反案的牵连,被免官去职了。
后来,长孙顺德又被起为泽州刺史。
这一次,长孙顺德一改过去的放纵骄奢,折节理政,很受好评。
然而,不久,他又再次因罪免官了···
2、被李世民鄙视。
长孙顺德的病时,房玄龄建议李世民派人去慰问一下。
李世民以鄙视的态度说:长孙顺德没有慷慨的气节,却又儿女情长,得了病,也不值得慰问。
不久,长孙顺德去世了。
李世民对长孙顺德给与追增、辍朝一日等各种礼遇,给足了面子。
不过,这些都掩盖不了:长孙顺德,是在李世民的鄙视中去世的···
刘弘基:起起伏伏,得以善终晋阳起兵初期,地位最高,功劳最大的武将,就是刘弘基。
在起兵的准备阶段,刘弘基就奉命募兵。
起兵后,李渊自任大将军,刘弘基为左统军,在领军将领中地位仅次于李建成、李世民兄弟。
而在此后的几场关键作战中,刘弘基都军功卓著:攻宋老生之战,是刘弘基斩杀宋老生;破长安之战,刘弘基又被评为“功居第一”。
然而,此后,刘弘基的经历就坎坷起来了。
1、“武运不佳”,两次成为俘虏。
第一次浅水原之战,刘弘基力尽被俘,成了俘虏。
直到后来李世民灭了西秦,刘弘基才获释。
随后,在与刘武周的作战中,刘弘基又再次成了俘虏。
这一次,刘弘基自己逃了出来,回到长安。
虽然两次被俘都得以走脱,而且也都继续受到朝廷的任用,但是,两次俘虏经历,无疑使这位早期最活跃的武将名望和地位都受到了影响。
2、受到牵连,被一撸到底。
此后,刘弘基又随李世民东征西站,又立下不少功勋,总算稍微消除了俘虏经历的影响。
然而,好景不长,刘弘基又受到李孝常之乱的牵连,被免官去职。
当然,刘弘基的结局是不错的。
他晚年备受尊崇,甚至后来李世民评“凌烟阁功臣”他都入选,位列十一。
殷开山:死于转战殷开山,则是另一位初期重要武将。
晋阳起兵后,殷开山“参预谋略,授心腹之寄”,是李渊的心腹将领。
此后,义兵各处的大战,殷开山也都参战,皆有军功。
只是,在第一次浅水原之战中,因为战败,殷开山一度被贬为平民。
不过,殷开山也很快被再任用,并继续随李世民平定各处。
遗憾的是,在平定刘黑闼的作战期间,殷开山因病去世了。
平定刘黑闼的战斗,是大唐平定天下最后阶段的作战了,殷开山于此时去世,实在是不幸。
然而,对于一位武将来说,马革裹尸,也算是一件幸事吧。
赵文恪:被处决刘文静之外,还有一位处决的元谋功臣,则是赵文恪。
赵文恪是关陇门阀出身,是李渊一心要结纳的对象。
晋阳起兵时,李渊以他为右三统军,使他成为比较重要的将领。
后来,赵文恪被任命为都水监,负责全国的水利,并封新兴郡公,并主持与突厥的互市,换取牛马以资国用。
619年,刘武周起兵,攻打李渊的龙兴之地太原,赵文恪被派去协守浩州。
由于李元吉调度无方,周边城池皆陷落,太原也眼看着要丢失了,兵力薄弱的赵文恪不敢守浩州,乃弃城而走。
李渊大怒,以失职之罪处决了赵文恪。
其他人物此外,其他人物,大多都得以善终。
不过,从过程来看,他们中许多人都是险象环生。
刘世龙曾经被免官、流放,最后死于钦州;唐俭也在出使安抚突厥可汗时险些遇害;刘政会曾经做了一些年的俘虏;窦琮也在征刘黑闼后不久去世,未及享受胜利果实;张平高曾“坐事免”;李高迁也曾被“除名徙边”;李思行则因系李元吉党羽而被逮捕···
一生比较安稳的,只有柴绍、武士彟等少数几个人···
当然,最值得一说的,最牛逼的,还是武士彟。
武士彟,自己一生平安富贵,而他的女儿武则天,后来还做了皇帝···
总的来看,太原元谋功臣,后来大多数都比较颠簸,甚至以被处决而告终,真正一生富贵平安的并不是很多。
尤其是,越是靠近核心层,如李建成、裴寂、刘文静等人,越是风险极高,难以善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