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4 11:00

黄楼是如何从老东门“走”到庆云桥的?

咱徐州人现在逛庆云桥附近的黄楼公园,总觉得公园里的黄楼像一直长在这儿似的,谁能想到,它是从老东门那边“走”过来的,中间还在夹河东街歇了好几百年。
最早的黄楼,是苏轼在1078年为纪念抗洪胜利而建的。前一年(1077年)黄河决口,苏轼带着百姓守了70多天保住了徐州城,为了防洪水再犯,也取“土能克水”的寓意,用治河剩下的黄土在城东老东门盖了楼,取名黄楼,具体位置就是现在的淮海东路104号(老东门片区内,淮海东路与民主北路交叉口西侧,老东门14号楼那片)。
元朝元贞年间(1295-1297年),因老东门靠近故黄河,黄楼地基常年受潮往下沉,加上当时要翻建新城墙,黄楼原址碍事,官府就把黄楼迁到了城东北角的“州学”(古代公办学校)旁边。这地儿就是现在夹河东街1号树人中学本部附近。据老街坊回忆,早年这一片还有黄楼的庙台遗迹,后来才慢慢拆除。
从此(从元朝到清末),黄楼在此停留数百年,其间历经数次大型修缮。明英宗天顺年间(1457-1464年),徐州知府杨节见黄楼漏雨严重,木梁都朽了,就找工匠换了耐潮的枣木梁,还把土墙包上了青砖。清朝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知州姜焯觉得楼太矮,往上又加了一层阁楼,门口的土台阶换成了青石板。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暴雨泡软了楼的底座,徐州同知(知府的副职)周焘又用石头重新砌了地基,同时还挖了排水沟。清末—民国时期(约1840—1949年)因战乱、年久失修等,黄楼木构架逐步腐朽,墙体坍塌,至解放初期,仅有部分地基残件,主体建筑已不复存在。
1988年,为了让后人了解苏轼抗洪建楼的故事、记住老城的历史,徐州市人民政府就决定在庆云桥东侧、故黄河南岸,照着史志里记的老样子,重建了如今我们看到的黄楼。
现在逛黄楼公园,登上黄楼,往南看是树人中学本部(夹河东街1号),那是黄楼自元朝起曾经待过的地方。再往南到淮海东路老东门14号楼片区,那是它最初的家。而脚下的楼,藏着近千年的故事,每回搬迁、修缮都刻着徐州城的变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黄楼是如何从老东门“走”到庆云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