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4 11:00

甘肃大爷修祖屋挖出银子,专家让上交,大爷一句话让专家哑口无言


甘肃这个地方,土地广袤,历史悠久,很多老房子下面藏着些老物件。2018年,在甘肃会宁县的一个小村子,有个叫李集凤的老人,年纪八十多了,他家祖屋年头长,墙体裂缝多,屋顶漏雨,就决定修一修。

修房子的时候,挖地基挖出一箱银锭,这些银锭是清朝时期的,刻着年号啥的,总重量不少,算起来价值上百万。他没见过这阵势,先是愣了神,然后想着得找人看看真假,就带着几块去了电视上的鉴宝节目。
节目里专家一鉴定,说这是历史文物,按国家法律得全上交。老人一听,现场就表态,说分成两份,一份给国家,一份卖了捐给村里穷孩子上学。这话一出,专家没话说,现场人都觉得这老头格局大。

李集凤出生在1938年,甘肃会宁县人,那地方是革命老区,穷山沟里长大,从小就干农活,种地放羊啥的。家里祖上据说是清朝时候有点小产业,但到他这辈就剩老房子了。他一辈子没啥大出息,结婚生子后,继续在村里务农,改革开放后子女出去打工,他就守着老屋过日子。
2018年,他攒了点钱,村里人帮忙修房,挖着挖着就出事了。箱子里银锭有官银也有商银,道光、光绪年间的,纯度高,保存好。老人知道这东西值钱,但也明白不是随便能卖的,就选了鉴宝节目这条路。

节目上的专家团队一看银锭的纹路、重量、铭文,就确认是清代真品,每块价值两三万到五万不等,总价值估计百万以上。但专家直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地下出土的文物归国家所有,个人不能私藏。
这法是1982年定的,明确规定地下、内水、领海遗存的文物都属国家,挖掘出来得报告上交。老人听着,脸上没啥大反应,就说那我分成两份吧,一半上交,一半处理了捐教育。这回应直接,专家一时接不上话,因为法律上虽说要上交,但如果证明是祖传的,可能有商量余地,可老人没争那点,直接让步,还加了公益。

其实这事反映出文物保护的现实问题。国家法是为保护文化遗产,防止私挖乱卖,导致文物流失。历史上不少古董被偷卖国外,损失大。现在挖出东西,上交有奖励,但奖励不多,通常是价值的百分之几。
老人家挖出的银锭,如果全卖黑市,能换大钱,但风险高,容易违法。他选择上交一半,另一半正规拍卖,这步走得稳。拍卖后钱捐给村里孩子,帮他们交学费买书啥的,这不光是钱的事,还带点社会责任感。村里穷孩子多,上学难,他这举动直接帮了好几家。

老人回村后,联系了当地博物馆,把一半银锭交了上去。博物馆收了,给了他表彰啥的,还在展厅里放着,标签写着捐赠人李集凤。剩下那一半,通过正规渠道拍卖,钱到手后,他设了个小基金会,专管捐助教育。
基金会就在村里管着,每年帮十来个孩子。媒体报道后,这事传开,省里领导来村里看他,给了荣誉证书啥的。他没要额外好处,就说这是该做的。基金会到现在还在运作,2024年还帮了几个高中生考大学。

这故事接地气,就在说普通人遇到意外财,怎么处理。很多人想,要是我挖出金银,肯定先藏着,但现实中藏不住,容易出事。老人没那么贪,选择分摊风险,还做了好事。这不光是格局大,还聪明。
法律上,他如果硬争,说是祖传的,可能打官司,但耗时耗力,不值当。他直接让步,国家得益,村里孩子得益,他自己得名声。名声在农村值钱,村里人对他敬重,以前议论他穷,现在都说他是大善人。

另外,法不是为难人,是为守住历史。清代银锭代表那时候的货币流通,研究价值高。放在博物馆,大家都能看,学历史。要是私人藏着,容易损坏或丢了。老人上交的部分,现在成了展品,吸引游客来会宁县看,间接帮当地经济。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甘肃大爷修祖屋挖出银子,专家让上交,大爷一句话让专家哑口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