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4 15:04

多国使绊子,但无济于事,“南海第三大岛”已初具雏形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中国要在距离本土千里之外的南海造岛?
为什么,要把一个面积不足0.1平方公里的小礁石,硬是填海造出接近2.8平方公里的人工岛?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背后的深层逻辑。
我们曾经背对大海中国人搞了几千年农业,一直觉得“面朝黄土背朝天”就是正道。
有句老话叫“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但我们靠的一直是陆地上的山山水水,很少想过大海里的宝藏。
这不是我们笨,而是农耕文明的基因使然。
种地需要稳定,需要精耕细作。
海上那种“看天吃饭”的风险太大。
所以几千年下来,我们成了世界上最会种地的民族,但在海洋上确实落后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明朝。
当年郑和下西洋,中国的航海技术世界第一,船队规模也是史上最大。
但是干了几十年,朝廷一算账,觉得太费钱,干脆禁海了。
这一禁就是几百年,直接把中国的海洋优势给扔了。
结果呢?
西方列强从海上来了,用坚船利炮敲开了大门。
没岛就没话语权1933年,法国人干了件什么事儿?
他们派军舰跑到南沙群岛,一口气占了9个小岛。
包括南威岛、太平岛、中业岛这些地方,史称“九小岛事件”。
当时的中国能咋办?
抗议,写外交照会,各种声明。
海南渔民曾自发抵抗,砍倒法国国旗。
但有实际作用吗?
效果微弱。
为啥?
因为你在那儿没有实际存在,没有驻军,没有设施,说破天也就是一张纸。

这就是那个年代残酷的逻辑:
法国觊觎南沙群岛的战略价值,先后两次派舰巡逻并登陆南沙的部分岛礁。
敌方有枪有炮有军舰,你只有地图和历史文献。
这仗怎么打?
这事儿给我们上了深刻的一课:
在海上,没岛就等于没海权,没海权就等于任人宰割。
真正的转折点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提出:
要建设海洋强国。
1974年1月19日,一场改写历史的海战在西沙群岛打响。
当时什么情况?
南越持续占领中国西沙珊瑚岛。
1974年1月南越派出舰队北上,再次占领甘泉岛和金银岛,并打死打伤中国渔民和民兵多人。
这次中国不忍了。
结果怎么样?
解放军夺取西沙永乐群岛中原由越南控制的珊瑚、甘泉、金银三岛,实际控制整个西沙群岛。
这是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海战大胜。

这一仗的意义不只是收复了三个岛,更重要的是证明了一个道理:
想要海权,只有道理不行,得有实力。
中国海军用6艘舰艇,硬是从装备更好的南越海军手里夺回了岛屿。
郑和当年带船队下西洋,中国人对海洋的理解不是征服,而是通路。
海不是挡路的,而是连接各地的道路。
南海造岛,就是在这条老路上重新建服务区。
古代的驿站是干啥的?
让赶路的人有地方歇脚、补给。
现代的人工岛是干啥的?
让各种海上活动有地方依靠。
虽然技术不同,但想法一模一样。
“造岛奇迹”,到底奇在哪里?永暑礁,从原来不足0.1平方公里的面积。
2014 年 10 月填海造陆后,达到了0.96平方公里,大过了太平岛(0.5平方公里)。
2015 年 4 月全面完成填海后,永暑岛面积最终稳定在2.8 平方公里。
不仅仅是面积扩大了,更重要的是功能的质变。

看看现在的南沙群岛:
永暑礁岛屿面积已经达到2.8平方公里。
美济礁,已建有一条近2700米长的飞机跑道。
渚碧礁面积达4.3平方公里。
永暑礁岛,从一个退潮才露头的礁石,变成了有1000多人生活工作的现代化岛屿。
成为南海仅次于美济礁,渚碧岛后的第三大岛。
以前那种“有理说不清”的时代彻底结束了。
你想想,永暑岛自1988年实控以来,35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导弹雷达密布,成为国家掌控南海的重要战略支点。
这不是炫耀武力,而是在用最直接的方式告诉世界:
这里是中国的,我们不仅在这里,而且要长期在这里。
填的是土,争的是理很多人把南海岛礁建设理解成军事行为。
但,这其实是表面现象。
真正的逻辑就是要在那儿站稳脚。
想想看,一个文明要在海洋上立足,需要什么?
首先得有地方站,然后得站得住,最后得站得强。
这三个层次,对应的就是占有、建设、发展。
科研也好,服务也好。
前提都是你得在那儿站得住。
没有足够的面积,没有完善的设施,什么都是空谈。
只有足够的面积,才能承载足够的功能。
小打小闹,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永暑礁从“昔日面积狭小,且生存条件极其恶劣的无人岛礁”,发展到“有完善的各类基础设施,且生活着高达1000余名当地渔民、工作人员和守岛官兵的大型人工岛礁”。
这个过程,正是文明力量的三级跳。

水泥,就是现代社会的标志。
哪儿有水泥建筑,哪儿就有人在认真生活。
每一车混凝土倾倒下去,实际上都在宣示:
我们不仅要在这片海域存在,而且要在这里生活、工作、发展。
这是系统性布局,不是零敲碎打。
中国人的性格就这样。
去哪儿都不是简单“到此一游”,而是要扎下根来好好过日子。
南海造岛,就是这种性格在海上的体现。
历史不会重演,因为实力不允许
今天再回头看1933年那个“九小岛事件”。
最大的教训是什么?
是法国人坏,也是当时太弱。
弱到什么程度?
弱到人家占了你的岛,你只能写抗议书。
现在不一样了。
永暑礁从昔日默默无闻的珊瑚礁盘,到如今面积达2.8平方公里。
相当于,110艘尼米兹级航母甲板总和的坚固岛屿。

这个对比多震撼?
更关键的是思路变了。
以前是人家来了我抗议,现在是“我在这儿,你有胆来试试”。
这不是挑衅,而是底气。
中国为什么对南海这么执着?
因为历史告诉我们,海权丢了,国门就守不住。
在海洋时代,没有制海权就等于没有安全感。
想要海权,必须敢于亮剑。
岛上建起烈士陵园,安葬着18位为收复西沙献出生命的人民海军烈士。
这18个年轻生命的牺牲,就是在告诉后人:
海权不是写在纸上的,而是用生命换来的。
我们建的不只是岛,更是在建设民族的尊严。
从1933年的九小岛事件到2025年的南海三大岛,这90多年的历史轨迹清晰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弱国无外交,但强国有担当。
屈辱的历史,再也不会重演。
不是因为别人变好了,而是因为我们变强了。
从屈辱到雄起,这条路我们走了快一个世纪,现在终于走通了。
还有一个原因为啥列强当年拼了命要抢南海的岛屿?
为啥今天美国人对中国在南海的一举一动这么紧张?
还有一个原因:
资源。

19世纪开始,西方列强就像饿狼一样盯上了东南亚。
为啥?
因为这里有橡胶、锡矿、石油,还有各种他们工业革命需要的原料。
那时候的逻辑很直接:
谁的炮舰大,谁就能抢到资源。
英国抢了马来半岛,法国占了印支半岛,荷兰霸了印尼群岛。
南海这些小岛虽然看起来不起眼。
但位置太关键了。
控制了这些岛,就等于控制了整个东南亚的海上通道。
到了2016年,你以为时代变了?
其实换汤不换药。
那一年,菲律宾搞了个“南海仲裁案”。
中国外交部郑重声明,该裁决是无效的,没有拘束力。
中国不接受、不承认。
这事儿的本质是什么?
还是抢夺,只不过从以前的炮舰外交变成了现在的“法律包装”。
为啥中国要花这么大力气在南海造岛?
没有实际控制,就没有资源开发权。
1933年,法国为什么敢占?
因为你在那儿没有存在,没有实力保护。
现在不一样了,永暑礁、美济礁、渚碧礁这三大人工岛,就是中国在南海的定海神针。

有了这些岛,中国就能实时监控南海的资源开发情况。
谁敢盗采,谁敢越界,一眼就能看到。
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面朝深蓝心向海”。
永暑礁的灯塔照见了什么?
照见了中华文明的新方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多国使绊子,但无济于事,“南海第三大岛”已初具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