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死的最有骨气的10位帝王
都知道我国古代历史上最硬气的王朝,非明朝莫属,那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更是成为明朝的专属,崇祯帝也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验证了这句话,他也堪称是历史上死的最有骨气的末代皇帝了。那么除了崇祯帝以外,您还知道历史上有哪些死得比较有骨气的皇帝吗?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唠唠。1、楚怀王熊槐楚怀王熊槐,战国时期的楚国国君(公元前328年—公元前299年在位)。其统治前期,楚国国力强盛,他任用屈原等贤臣参与改革,与齐、魏、赵、韩、燕等合纵抗秦,被推为合纵长。后因外交失策,误信秦使张仪“献地六百里”的谎言,与齐国断交而得罪盟友。在秦军的军事打击下接连失利,丢失汉中等地。
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约怀王在武关会盟。怀王不听劝阻执意赴会,结果被秦兵劫持至咸阳。秦王胁迫他割让巫郡和黔中郡给秦国以换取自由。楚怀王拒绝屈服,被秦国长期扣留。楚国群臣另立其子为君(楚顷襄王),断绝了秦国以此要挟楚国的企图。
楚怀王影视形象
在秦国被囚禁的几年间,秦王曾再度强迫怀王签署割地条约,他坚决不肯签字,始终维护国家主权不受损失。最终,楚怀王在秦国都城咸阳被拘押至死(约公元前296年),终年六十余岁。
临终之际,秦人仍未放弃逼他割地的企图。面对秦王最后的威逼,楚怀王坚定回应,表示不会同意割让楚国的一寸土地。他以被囚之身,至死未签订任何割地求和的条约。
2、吴王夫差吴王夫差,春秋末期吴国君主(公元前495年—公元前473年在位)。他继位后励精图治,训练水军,立志为父阖闾复仇。公元前494年,夫差在夫椒之战中大败越国,迫使越王勾践臣服。此后,夫差北上争霸,开凿邗沟,连通江淮,于公元前482年在黄池之会中与晋国争当盟主,一度成为中原霸主。
夫差
然而,夫差长期忽视越国的威胁,听信谗言杀害忠臣伍子胥,并多次兴兵北上伐齐、鲁等国,消耗国力。越王勾践则卧薪尝胆,乘吴国空虚之机,于公元前482年发兵攻吴。此后十年间,越国持续进攻,吴国渐衰。公元前473年,越军攻破吴都姑苏,夫差率残部退守姑苏山。
夫差被越军团团围困,越王勾践派人劝降,表示愿保全其性命,封予领地。夫差拒绝投降,并回复使者:“我老了,不能再侍奉越王。”勾践再次遣使劝说,夫差仍不屈服。当使者第三次传达勾践的最后通牒时,夫差最终选择自刎而死。临死前,他要求左右以布蒙面,表示无颜在地下面对忠臣伍子胥。
3、楚霸王项羽项羽是秦末汉初的著名军事领袖(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他出身楚国贵族世家,祖父项燕是抗秦名将。秦末大起义爆发后,他参与叔父项梁的反秦队伍。项梁战死后,项羽杀宋义夺军权,于公元前207年率军五万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大败秦将章邯的主力,摧毁秦军核心力量,推进秦朝灭亡。秦亡后,项羽分封诸侯,自封西楚霸王,建都彭城。
项羽影视形象
楚汉战争中,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初期项羽屡次战胜,但后期战略失误导致盟友叛离。前202年,刘邦联军围困项羽于垓下。项羽率八百骑兵突围南逃,至乌江边时仅剩二十八人。乌江亭长驾船等候,劝说项羽渡江东归重整旗鼓。项羽拒绝渡江,表示自己无颜见江东父老,因当初八千子弟随他西征无一幸还。他赠出坐骑,命令部下下马步战,自己返身冲向数千追兵。战斗中,项羽亲手斩杀数百名汉军士兵,直至身负重伤。最后在江边拔剑自刎而亡。一代霸王,就此而终。
4、高贵乡公曹髦曹髦是曹丕的孙子,三国时期曹魏第四位皇帝。公元254年,13岁的曹髦被权臣司马师立为傀儡皇帝。他聪慧刚烈,目睹司马氏专权,曾愤然写下《潜龙诗》表达不甘。公元260年,19岁的曹髦召见大臣王沈、王经等人,宣告:“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等被废之辱,今日当亲自讨伐!”随即率宫中侍卫及奴仆数百人出宫。
曹髦影视形象
行至皇宫南阙,曹髦遭遇司马昭心腹贾充率领的禁军阻拦。曹髦亲自挥剑冲锋,高呼“天子亲征”,侍卫受其感召奋勇向前。贾充部将成济见局势危急,问贾充:“事急矣,当如何?”贾充答:“司马公养你何用?正为今日!”成济遂持戈上前,当街刺穿曹髦胸膛。曹髦中剑后仍怒视叛军,最终剑落车下,血溅龙袍而亡。事后司马昭为掩人耳目,谎称皇帝突发急病驾崩,并将成济灭族顶罪。
5、后梁末帝朱友贞朱友贞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梁末代皇帝,梁太祖朱温之子。912年其兄朱友珪弑父夺位,次年朱友贞发动政变夺权登基。在位期间(913—923年)面临晋王李存勖的持续进攻,国内将领叛乱频发。923年十月,李存勖奇袭汴梁,都城守将纷纷叛降。
当晋军破城时,朱友贞正在皇宫。近臣皇甫麟请求他立即离京避难,朱友贞决然拒绝:“我能往,寇亦能往!不必徒劳。” 随后命令亲信控鹤都指挥使皇甫麟:“你是我最信任的将领,替我尽忠吧。”皇甫麟含泪自刎殉主。
朱友贞
此时宫外杀声逼近,朱友贞持剑走上建国楼。见晋军已涌入皇城,他对仅存的侍从说:“吾宁死不落敌手!”随即提剑自刎。因伤重未死,侍从将他扶至龙椅。晋军前锋闯入大殿时,朱友贞端坐龙椅怒目而视,尸身犹挺直不倒,传国玉玺仍藏于怀中。
6、后唐末帝李从珂李从珂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唐末代皇帝。913年他投入后唐明宗李嗣源帐下,成为其养子。936年,李从珂兵变推翻堂弟李从厚(后唐闵帝),自立为帝。在位期间(936-937年),他面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的反叛威胁。937年,石敬瑭勾结契丹军南下,围攻后唐都城洛阳。
李从珂
当洛阳即将失守时,李从珂携带传国玉玺登上皇宫玄武楼。面对追兵逼近,他拒绝投降或逃亡,下令点燃楼阁。随即,李从珂在火光中自焚而死。临死前,他召唤家人和近臣,要求共同赴死,避免落入敌手以示不屈。
7、金哀宗完颜守绪金哀宗完颜守绪是金朝第九位皇帝(1224—1234年在位)。他继位时蒙古已攻占金国大半领土。1232年,蒙古军围攻汴京,金军主力溃败。完颜守绪率残部突围至归德府,后又迁至蔡州(今河南汝南)。次年,蒙宋联军合围蔡州。
1234年初,蔡州城破在即。正月初九夜,完颜守绪召集百官传位于元帅完颜承麟,表示:“朕将殉社稷!此躯肥重,不便驰骋,恐被俘受辱。卿等骁捷,若突围复国,朕死无憾。”次日清晨,蒙古军攻破外城,完颜守绪在行营中闻讯,命近侍堆积柴草于幽兰轩庭院。
完颜守绪
当完颜承麟在外城血战时,哀宗对左右说:“金亡,无颜见祖宗于地下。”遂自缢殉国,时年三十六岁。侍卫遵其遗命,纵火焚毁遗体。南宋将领孟珙率部扑灭火堆,收敛遗骨分得一半,与蒙古共享战利品。
8、宋末帝赵昺赵昺是南宋第九位皇帝,宋度宗幼子。1278年六岁的赵昺在崖山被陆秀夫拥立为帝时,南宋领土仅剩海上行朝。次年正月,元军水陆并进围攻崖山,张世杰率军民二十万结舟固守。二月六日,元军突破宋军水寨防线,宋船多被铁索相连难以机动,陆秀夫见败局已定。
赵昺
当日午后,御舟遭元军围攻。陆秀夫知无逃生可能,先仗剑逼妻儿投海,随后跪奏幼帝:“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七岁的赵昺未显慌乱。陆秀夫用素绸将玉玺缚于帝身,负幼主踏弦投海。史载君臣同溺时,赵昺抱紧陆秀夫未有挣扎。七日间,随行军民十余万相继蹈海,海面浮尸蔽天。传国玉玺由此沉没。
9、明崇祯帝朱由检崇祯帝朱由检是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他即位后铲除魏忠贤阉党,勤政治国,但面临旱蝗肆虐、农民起义爆发、后金(清)入侵等多重危机。1630年起,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壮大,关外清军多次突破长城。崇祯频繁更迭内阁首辅与将领,政策摇摆加剧朝局动荡。
1644年三月,李自成军攻破北京外城。崇祯召集群臣无应对之策,遂亲自撞钟召集百官未果。十八日夜,他逼周皇后自缢,剑刺长平公主致其断臂。次晨,太监王承恩随崇祯登煤山(今景山)。行前血书于袍曰:“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崇祯帝影视形象
两人至煤山寿皇亭,崇祯以发掩面自缢于槐树,时年三十三岁。王承恩随后亦自缢于侧。李自成军次日发现遗体,按遗诏未毁尸,以门板载尸出宫示众。崇祯帝用他的死践行了“君王死社稷”。
10、南明弘光帝朱由崧朱由崧在1644年五月被拥立为南明弘光帝。清军南下时,他沉溺酒色,任由马士英、阮大铖专权。1645年五月,清豫亲王多铎攻破南京,朱由崧逃往芜湖投奔明将黄得功。途中遭叛将刘良佐、刘泽清追击,黄得功战死后,朱由崧被俘。
清军押解朱由崧回南京途中,他藏身民间被搜出。据目击者记载,叛将田雄将其从背后擒抱,马得功抓住双脚,朱由崧奋力挣扎,哀呼“田雄救我”,衣袍尽裂。押至南京后,多铎命其跪拜清廷诏书,朱由崧低头闭目不语。
弘光帝
同年九月,朱由崧被押往北京。清廷以“谋为不轨”定罪,1646年五月被斩于北京菜市口。临刑前清军强令剃发,他拒绝更换满洲装束,身着明代衣冠受戮。刑场上未发一言,引颈就刃。
小结:
楚怀王拒割地辱国,咸阳囚禁至死不降;夫差宁自刎不降勾践,临终遮面愧对伍胥;项羽乌江畔拒渡,返身搏杀汉军后慨然自刎;曹髦持剑讨伐司马昭,血溅南阙高呼“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后梁末帝朱友贞命部将刺己殉国,端坐龙椅尸不倒;后唐李从珂携玉玺登楼自焚;金哀宗传位部将完颜承麟后引火自焚,拒为亡国之俘;南宋末帝赵昺七岁负玺蹈海,十万军民随之殉节;崇祯煤山自缢血书“任贼分尸勿伤百姓”;南明弘光帝刑场拒易清装,着明服引颈就戮。其赴死方式各异——楚囚不屈、乌江断剑、煤山血诏、崖山负幼——然皆以帝王之躯践行“社稷重于生死”的气节,尤以崇祯“君王死社稷”、项羽“不过江东”为华夏风骨之极致,共同铸就中国君主制史上最悲怆的殉国群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