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4 15:04

肃顺在密云被捕,斩首前骂不绝口,拒绝下跪,26岁慈禧夺权成功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文|橘子
编辑|橘子
《——【·前言·】——》
清咸丰十一年,风雨飘摇。皇帝病死热河,遗下年仅六岁的皇子。八大顾命大臣拥兵在侧,太后年轻而孤立。权力斗争骤然爆发。肃顺在密云被捕,押赴菜市口,斩首前拒绝下跪,口中咒骂不绝。年仅二十六岁的慈禧则凭借一场政变彻底掌握权力。一场骤变改写了晚清格局。

权力真空咸丰十一年八月,承德避暑山庄。大清皇帝病体沉疴,眼见支撑不住。外有太平天国余势,内有英法联军逼宫。朝廷风声鹤唳。咸丰帝年仅三十一岁,命数已尽。

他召见心腹,将遗诏交付八位顾命大臣。端华、载垣、肃顺、景寿、穆荫、郑敦谨、杜翰、联元。八人共同辅政,保护幼子载淳。载淳此时才六岁,稚子登基,靠不住,只能托付重臣。
八大臣中,肃顺年纪最轻,才三十出头,却最受倚重。咸丰曾在病榻上说过,肃顺办事果决,堪当大任。军机处奏折多由他主持,印信多经他裁定。年轻的肃顺,在这群长辈中显得锋芒毕露。
遗诏同时规定,政务大事由八大臣决定,两宫太后仅能“垂帘同听”,无权干预。慈安是正宫皇后,慈禧是皇子生母,皆要退居幕后。一纸遗诏,把太后权力锁死,把未来交给顾命大臣。
咸丰死讯传出,京师震动。承德的山庄气氛肃穆,却潜伏着权力暗流。六岁皇子即位,年号同治。两宫太后居前,八大臣居后。人心浮动,格局骤变。

宫闱深处,慈禧冷眼旁观。她年仅二十六岁,聪慧刚毅,十年深宫生活让她熟知权力运转。遗诏逼她退居幕后,肃顺等人握有实权。她心中明白,若不夺回主动,自己和幼子不过是傀儡。这个女人在沉默中暗暗积蓄力量。
与此同时,外朝局势岌岌可危。八大臣肩负重任,却各怀心思。端华性情急躁,载垣刚愎自用,肃顺独断专权。他们掌控大局,却不知风暴已在暗处酝酿。
咸丰遗体未葬,朝局已分裂为两股力量。一边是八大臣,执掌军机。另一边是两宫太后,暗结恭亲王。权力真空下的清廷,表面肃静,实则暗潮汹涌。

矛盾积累肃顺接过军机处大权后,手握印信,掌管奏章。他的年轻与果决赢得一些官员钦佩,却也引发非议。上折必须经军机,连太后也不得越级。肃顺把关奏折,太后批阅需经过他的同意。
慈禧渐感压制。她虽为皇帝生母,却被剥夺政务。她常见奏折不得直呈,批示被删改。八大臣以遗诏为挡箭牌,牢牢守住权力。慈禧虽居太后之尊,却被架空在深宫。

肃顺行事刚烈,不避锋芒。他斥责官员,裁决果断。很多人对他畏惧,又心怀不满。端华、载垣也与恭亲王奕訢冲突不断。恭亲王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与洋人交涉,声望日隆。八大臣疑他权重,排斥压制。朝堂暗战,愈演愈烈。
慈禧注意到恭亲王。奕訢是咸丰帝弟,皇室宗亲,又有洋务经验。若能与他结盟,夺权就有希望。慈禧开始秘密联络,传递信号。两股势力逐渐形成对立。
肃顺等人并非不知太后心思。他们加强防范,凡是政事一律由军机商议,再由八大臣定夺。太后想伸手,处处受阻。矛盾像石块压在木板上,一点点加重,终于逼近崩裂。

慈禧并未急躁。她静候时机,暗中结党。宫中女官、太监皆成耳目,外廷官员暗投消息。她在沉默中织网,准备致命一击。
此时的肃顺,锋芒过盛。他自恃有遗诏护身,不惧太后。他在朝中行事益发强硬。很多官员心生不满,却不敢直言。他的权势愈高,暗中的孤立也愈深。

局势发展到咸丰丧仪途中。皇帝驾崩后,车驾返京。慈安、慈禧押送幼帝回京。八大臣随行,掌控仪仗。队伍浩荡,行至密云。暗中埋伏已布下。
恭亲王早已安排禁军在路途设防。慈禧与恭亲王密谋的辛酉政变,即将在密云爆发。风暴终于到来,肃顺的命运急转直下。

肃顺被捕1861年10月,清朝的政治局势已极度紧张。咸丰帝的死讯震动了整个朝廷,立即改变了整个朝政格局。当幼帝即位后,摄政的权力迅速被交给了八大顾命大臣,其中,肃顺凭借年轻和果断,成为朝堂中最具权力的领袖之一。他自信满满,认为凭借咸丰遗诏,自己能牢牢掌控政局。然而,这一切并不长久。
密云事件的发生,注定改变了整个朝廷的格局。自咸丰帝病逝后,肃顺和其他几位大臣迅速接管了政务,实质上掌握了清朝的大权。他深知两宫太后虽然有名有位,却被顾命大臣束缚于幕后。权力逐渐偏向于他与其他顾命大臣的集团,但太后并未甘心。尤其是慈禧,她已经暗中与恭亲王奕訢结盟,开始谋划自己的政变计划。

政变的火种在悄然蔓延。随着时局的变动,内外压力越来越大。太平天国的余部仍未彻底消灭,外有列强入侵,清朝政权摇摇欲坠。肃顺虽然名声赫赫,但他在处理与太后和恭亲王的关系上愈发显得高傲与孤立。一方面,他自信满满,认为自己能保持咸丰帝遗诏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他却低估了太后和恭亲王联合后的威胁。
政变前夕,恭亲王与慈禧早已秘密达成协议。恭亲王不仅在宫廷中有极高威望,而且深得禁军支持。他利用手中的禁军,将一步步推进政变的策划工作。而慈禧则借助她与太监、宫中人员的密切联系,暗中收集情报,准备在关键时刻发起行动。

10月22日,政变发生在密云。当时,朝廷的主要官员正在随驾回京,恭亲王提前部署了禁军,设下了重重防线。一切发生得极为迅速,肃顺和其他几位大臣并未察觉,整个行动就像是事先布好的局。密云的山路上,突然有禁军堵截了所有去往京城的队伍。肃顺带领大臣们准备继续前行,却被禁军包围。
肃顺一开始并未惊慌失措。他习惯了权力的掌控,习惯了指挥别人,而此时,他却站在了敌人的阵营中。被捕后,肃顺并未低头,他并没有立即妥协或求饶,而是与押解的禁军发生了激烈的争执。虽然当时的肃顺依然神态冷静,但他已经意识到局势已无法挽回。即便在被捆绑之时,他仍然口不择言,对太后及恭亲王咒骂不止,试图用愤怒与骂声来掩盖内心的不甘与恐惧。

肃顺被带回京后,经过审讯,仍然固执地认为自己完全合法,且坚持认为自己是按咸丰帝的遗诏行事。他对自己的权力没有丝毫质疑,始终认为政权应当由顾命大臣来掌控。然而,慈禧太后和恭亲王的计谋已近完成,他未能意识到,自己的“合法性”早已被视为一纸空文。
尽管肃顺在审讯中表现得坚强不屈,但他在与权力较量时失去了真正的支持基础。他的固执和独断,最终让他与政变中的其他参与者断了最后的联系。当晚,经过几个昼夜的审讯与商议,决议便由上而下执行。
10月26日,肃顺被押至北京菜市口,等待最后的审判。命运的判决已经下达。肃顺此时依旧没有屈服,他拒绝在行刑前跪下,站立着面对最后的刽子手。这一举动,不仅代表着他内心的骄傲与不甘,也象征着他对即将到来的死刑的蔑视。

行刑之时,肃顺依然大声咒骂,目光如炬,似乎在用死去的方式发泄他积压已久的愤怒。刽子手挥刀,鲜血洒地,年仅三十的权臣,在朝堂中彻底倒下。他的一生就此画上句号,但这个充满讽刺与不甘的结局,却深刻映射出当时清朝政治的动荡与复杂。

刑场与权力新局十月二十六日,刑场设在北京菜市口。天未亮,街道已空。禁军列阵,百姓远远围观。肃顺被押出狱,身披囚衣,步履沉稳。
刽子手喝令下跪,他昂然不屈。双膝僵立,拒绝屈服。行刑官再度呵斥,他依旧挺直身躯。围观者屏息。肃顺大骂不止,口中言辞激烈,直至刀光落下。

刽子手一刀斩落,他的头颅滚落尘埃。鲜血溅起,骂声戛然而止。三十岁的肃顺,以这种方式结束生命。拒绝下跪,骂声不绝,成为他最后的注脚。
同日,端华、载垣亦被处死。其余顾命大臣,有的贬逐,有的革职。咸丰遗诏形同废纸,顾命集团全军覆没。
京城震动。群臣蜂拥至两宫太后前,恭贺辛酉政变成功。恭亲王进入军机处,成为外廷核心。慈安端庄持重,慈禧则锋芒毕露。年仅二十六岁的慈禧,自此站上权力中央。

她与慈安名义上并列垂帘,实则逐渐独揽大权。军政大事一律由她裁决。幼帝同治年幼,完全依赖母后。肃顺被斩首的那一刻,权力格局已经彻底重组。
此后数十年,慈禧牢牢控制朝局。从平定太平天国余部,到主导洋务运动,再到甲午、戊戌,她的名字贯穿清末政坛。而肃顺,成为辛酉政变的牺牲者,被历史铭记为骂声不绝的亡臣。
密云擒拿,菜市口斩首,二十六岁夺权。这一连串节点,揭开了晚清新篇。肃顺死得激烈,慈禧赢得彻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肃顺在密云被捕,斩首前骂不绝口,拒绝下跪,26岁慈禧夺权成功